入情入境 诵读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针对本课的语言特色,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2.抓住“喂”“多高哇”“摸”“惭愧”“低下了头”等词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巩固对话形式的表述。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入情入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感悟语言文字。
  一、搭建对话平台,融入课文情境
  这篇寓言故事融情于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如何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而又天真可爱的形象特点呢?在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第一段的文字,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这段话中你会特别关注哪些词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清楚地告诉大家。学生们一读就发现了:山下有棵大松树,山上有棵小松树。抓住两对反义词“上—下”“小—大”,再利用文中的插图,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小松树的高是因为它站在了山上。紧接着,我创设小松树站在山顶上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小松树的心理,再想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还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话等,为学生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使学生尽快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小松树的形象也在学生的朗读中形成了。
  二、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感悟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兴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他们的阅读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参与到寓言故事的内容中,让学生感觉自己就在里面。新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们叫一叫它们的名字,跟着我写一写它们的名字。在复习检查这个环节,我再次让课文中的主人公出场,说:小松树想听大家读生字;大松树想听大家读词语。这一情境创设使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如,在读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时,我让学生想象,说说小松树当时又是怎么样的表情,让学生理解“惭愧”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时的小松树低着头会在想什么?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
  三、联系生活经验,体验情感丰富的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学习中,只有激活已有经验,调动了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帮助学生找到已知,了解未知,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教师要基于基本的语义层面,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接”起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喂”字——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生动地表现了小松树说话的语气、神情,突出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形象。怎样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呢?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我指着一个学生说:“喂,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我用这样的语气借东西,那个学生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我让学生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当时的内心世界。最后点明,作者只用这一个字就让我们感觉到了小松树多没礼貌,多么傲慢。
  2.“风伯伯的批评”——课文第三段中出现了风伯伯的话。在指名学生读了以后,我问: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做动作,我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了风伯伯话的意思。
  四、营造和谐氛围,激励自主思考
  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利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思考:小松树站在山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自己头顶上散步,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自己脚下。如果你是小松树,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启发学生体会此时小松树的心理,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情境中,真切感受到了文本的意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感受后,我相机点拨:“小松树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象后,不禁想:我是天下最高的松树了!”然后,让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可见,语文课堂,只有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书感悟,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聊春联、识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写春联。这所有的教学环节,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
一、写识情况调查    最近,笔者为了解学生的特殊习字经历与他目前写字水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对四年级5个班计180名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了调查。所有学生如实填写如下一份问卷:  1、是否练过书法(指接受过一年以上毛笔或硬笔专门训练)。  2、练过毛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共_____年。  3、练过硬笔书法:从_____年_____月开始,其_____年。  笔者又请每个班的语文老
【摘要】莎士比亚是闪耀于西方文艺复兴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先驱,利用笔和纸表述着普通群众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阶级的反抗。鲁迅则诞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当中,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当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相互碰撞,强烈的人文思想又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共鸣。本文从鲁迅先生与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活动展开论述,对其作品中、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文精神;鲁迅,莎士比亚;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要]“口语交际”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训练的,这个具体情境就是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去创设情境,实际操作,再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口语交际;儿童生活;推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8年对于教师来讲或许是黑暗的一年,仅2008年10月,就发生了3起让人触目惊心的“弑师事件”。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了自己年仅16岁的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晚6点37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一名大学生将正准备上课的教师砍成重伤,后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接二连三的学生弑师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青少
低年段的孩子能自己主动探求知识吗?教师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发现吗?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以我的实践求证。我决定以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为依托,组织学生来一次自主阅读下的“发现”。    一、一样的“发现”,不一样的效果  [第一次试教]  师:小朋友,这篇课文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自己来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读)  师:能把你的发现告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精选的例子。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反复体味、欣赏这些精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无论是习作的对象、文章的结构,还是表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可是,眼下老师们指导习作,孩子们学习写作,却很少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即便想到课文这个例子,也是抓住眼前所教的单元简单联系,有如蜻蜓点水
《莫高窟》是写景记叙文。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我根据第二课时相关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给孩子的自主空间要把握住兴奋点  【片段一】  欣赏壁画  师:同学们,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莫高窟的壁画吧!(板书
阅读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初中生正处于从“学会阅读”向“通过阅读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适当引用一定的阅读材料助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必要。用素材辅助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本案例依托笔者自编的科普阅读材料《降温地球—你了解二氧化碳吗?》,将其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旨在进阶式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提取和转化有效信息的学科阅读能力,落实核心
班级读书会是学生阅读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交流、讨论,是跨越一本书的共享阅读。班级读书会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如同走进童趣盎然的“巴学园”,与书为友,为书着迷。    一、儿童本位,营造话语环境  理想的班级读书会,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书、人与环境”的快乐阅读、快乐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共读的书作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