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大量优质生源从农村转入城里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面对留守在农村学校里的那些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重新树立信心,获得应有的发展,从而成为合格的毕业生?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本校运用“自主分层”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入手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有效研究。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自主分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甚至导致农村学校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这种不均衡性,许多农村家长宁可一家人过苦日子也要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孩子转入城里好学校或民办学校学习。留下的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厌学。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针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则效果一定不好。为此我校提出推行“自主分层”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模式在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那么在该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1.让学生自己想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因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结构性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分析思考、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识”,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时,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预习。预习后,学生要知道:“我学到哪些字词,我了解了课文哪些相关知识,我有哪些知识不了解、不理解。”让他们想一想,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也就有的放矢了。再比如,在学习《柳叶儿》时,就可以让学生想想:柳叶儿其实一点都不好吃,可为什么“我”要去抢柳叶儿?从而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
2.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极难得的宝贵资源。因此,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得,“创造”的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
教学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究欲望,尽可能地提供探究的机会,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解决的,教师绝不暗示。
3.让学生交流
两个人交流思想,就有两种思想,两种思想交锋,就可能产生第三种思想,这第三种思想,就可能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含糊的问题明朗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台阶》中,父亲的一生,只是为了那九级台阶,父亲的一生究竟值不值?由学生进行交流。再如学习《呼兰河传》时,教者可以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谈本文仅是在写童年自由无忧的生活吗?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奇思妙想往往会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迸发出来。让学生相互讨论可优势互补,激发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4.让学生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构建知识,强化记忆。最简单的小结,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但这样的小结没有特色。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小结。比如:学习《囚绿记》后,提问:“你觉得常春藤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让学生进行小结。这样,学生自我展示得到了体现,答案丰富了,同时学生对课文知识更记忆深刻。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相反,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及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基础工程。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实行好“自主分层”的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加以评价引导,做到坚持不懈,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自主分层”教学模式一定会开花结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自主分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甚至导致农村学校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这种不均衡性,许多农村家长宁可一家人过苦日子也要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孩子转入城里好学校或民办学校学习。留下的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厌学。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针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则效果一定不好。为此我校提出推行“自主分层”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模式在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那么在该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1.让学生自己想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因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结构性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分析思考、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识”,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习每一篇新课文时,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预习。预习后,学生要知道:“我学到哪些字词,我了解了课文哪些相关知识,我有哪些知识不了解、不理解。”让他们想一想,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也就有的放矢了。再比如,在学习《柳叶儿》时,就可以让学生想想:柳叶儿其实一点都不好吃,可为什么“我”要去抢柳叶儿?从而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
2.让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极难得的宝贵资源。因此,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得,“创造”的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
教学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究欲望,尽可能地提供探究的机会,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解决的,教师绝不暗示。
3.让学生交流
两个人交流思想,就有两种思想,两种思想交锋,就可能产生第三种思想,这第三种思想,就可能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含糊的问题明朗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台阶》中,父亲的一生,只是为了那九级台阶,父亲的一生究竟值不值?由学生进行交流。再如学习《呼兰河传》时,教者可以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谈本文仅是在写童年自由无忧的生活吗?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奇思妙想往往会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迸发出来。让学生相互讨论可优势互补,激发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4.让学生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构建知识,强化记忆。最简单的小结,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但这样的小结没有特色。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小结。比如:学习《囚绿记》后,提问:“你觉得常春藤能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让学生进行小结。这样,学生自我展示得到了体现,答案丰富了,同时学生对课文知识更记忆深刻。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相反,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及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基础工程。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实行好“自主分层”的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加以评价引导,做到坚持不懈,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自主分层”教学模式一定会开花结果,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