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anl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夏天,以葛优躺为先锋的丧文化收获了不少关注。从“我差不多是個废人了”到“颓废到忧伤”,这种充斥着消极自嘲萎靡不振的“气质”俘获了一些年轻人。
  丧文化的追随者以青年为主。青春期,经历着从孩童到成年的生物性转变、社会化转变、习得性向创造性的转变,集众多的矛盾于一体。不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还是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和精神领域的扩充提升,都需要经历在不断地否定与肯定中逐步完善的过程。成长于这个年代的年轻人不必经历战争和极度贫困,被形容为“泡在糖水里的一代”,无压力、也缺少动力和目标,不成熟的青年人免不了心浮气躁,自嘲、颓废成为非主流的宣泄方式和追求,而这些往往是对现实的放大或夸张,抑或避重就轻。
  丧文化不是21世纪的产物,也不是独属中国。清道光年间,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之下,龚自珍也曾有“万马齐喑究可哀”这样的哀怨名句,沉闷、腐朽之气在诗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很多人发现西方民主制度并未能解决中国问题,社会也因此曾陷入短暂的迷茫,社会失序、道德颓败。而在美国,二战之后,迷茫、失望笼罩着青年人。“驾着列车,迷醉在可卡因”,年轻人逃避现实、漠视法律和社会习俗,厌弃工作和学业,这一代的美国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随后承接其传统的嬉皮士,在摇滚的催化下逃避现实、发泄苦闷,即便是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也曾写过“我要走进最密的黑森林深处,那里人丁繁众,可都一贫如洗,那里毒弹充斥着他们的水域……”这样的句子。
  丧文化是颓废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从古而今,进步、中庸、颓废这三种心理趋势都曾不断上演。进步是追求超越,中庸是追求平衡,颓废则是被动的无所追求。过分的中庸很容易落入颓废之中,而落入颓废者往往是自己始终无法给自己一个振作的理由。但需要明确的是,丧文化虽自古就有,却从来都不是时代和青春的主流。进步是唯一的潮流,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的动力。中国从来不缺乏向上向善的精神,蹉跎岁月终究难以抵挡朝气蓬勃的大潮流。明朝末年,政治局势灰暗,张溥作《五人墓碑记》,为五位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烈士树碑立传,也同世人探讨生死大义,让那个年代青年百折不回、慷慨激昂的的气概跃然纸上。龚自珍虽哀怨“万马齐喑”,却也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提倡改革的气势磅礴之语。颓废是暂时的,追求进步、向上却永远都是青年气质和方向。
  今时今日,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实现中国梦,我们从未与民族复兴如此接近。中国梦从来与丧文化无缘,而拥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的青年人也应是丧文化的克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与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座谈时谈到,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创业是搏击事业的能量,青春年华,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
  李大钊也对青年寄予厚望: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丧文化阻碍不了青年的步伐,青年人也必须努力甩掉自己身上的丧文化泥点,少点欲望达不成的自暴自弃,正视自身发展,多点上进之心。“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选自2016年10月21日“中国青年网”)
  [解读]文章首先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丧文化流行的现象,指出它之所以能俘获部分年轻人,是因为它有着消极自嘲、萎靡不振的“气质”。其次通过分析青年的生理特征和社会特质,论说了丧文化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合理的。然后目视中外,思接古今,从龚自珍哀叹道光年间“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到辛亥革命之后整个社会的迷茫、失序,再到二战之后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承其传统的嬉皮士,用众多的事例告诉读者,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诞生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的丧文化,丧文化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不断地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接着笔锋一提,旗帜鲜明地指出丧文化从来不是时代和青春的主流。最后针对民族复兴的时代旋律,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先驱李大钊的谆谆教诲,号召青年去除丧文化泥点,与其自嘲,不如自励。文章论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富逻辑力量;事例剖析一针见血,详实厚重;道理辨析气势恢宏,排山倒海。这样的文章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能鼓动读者进行反诸自身的思考。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会“猜”:看小说、电影,猜情节会如何发展;看球赛、看赛马,猜结局会怎样……你一定“猜”过别人的心思、举止,或者一件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事。  人类常靠“猜”而有新的发现:哥伦布猜测地球是圆的而找到新大陆;哥白尼猜想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开启天文学的新途;牛顿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将月球拉住,从而发现物体的质量会影响万有引力的强度。  请以“猜”为题,自定
期刊
【技法阐释】  人的成长过程,一般以年岁作为标志。每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就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必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以铺陈排比的方式,将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一年龄段的经历表述得铿锵顿挫,有条不紊,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出她的知书达礼、才艺双全。这种围绕既定的主旨,采用年岁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
期刊
为了更好地适应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新型写作要求,笔者立足于学生的大量写作训练,尝试建立一套新型的写作模型。模型基本思维进阶立足于传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各个层面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综合,体现出任务性与时代性。细致说来,共分七个步骤。  一、明确任务,定向概括,呈现焦点  任务驱动型写作材料以叙事性材料为主,内容常涉及时政新闻,往往极具争议性。正式进入写作程序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
期刊
一、引题启发  ■  ■  先看“蝴蝶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用计算机研究气象时,发现一个极为细微的初始数据的改变,会导致巨大的结果差异,于是他提出一个假设: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其内在的根据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
期刊
初读苏联作家康·麦里汉的小说《隧道》,感叹这是一个讲述可悲、可叹、可怜的父子关系的故事。但在阅读中发现,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这些情节成了理解小说内容的障碍。笔者尝试以解构阅读的方式,来扫清小说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一、梳理情节,解构谎言  小说讲述了一个坐火车的儿子,因隧道铁轨故障临时停车,想看望住在隧道附近的父亲,作为修道工的父亲却因为要修理故障的隧道铁轨而无法和儿子见面,最终父子错失
期刊
诗歌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它与其他美好的事物一道,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无数的诗人以诗歌为生活的最高境界,将诗歌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像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像心跳在脉搏里律动。诗歌就是诗人神思畅游的江河湖海,诗歌就是诗人情感慰藉的鸟兽虫鱼,诗歌就是诗人灵魂沉迷的日月星辰。譬如月亮,月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广大诗人的精神情人,曾让多少诗人沉醉其间,吟哦出多
期刊
很多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觉得身边小事平淡无奇,平铺直叙又乏善可陈,常常为自己的文章单调、枯燥而头疼不已。很欣赏每年高考之后刊出的优秀记叙文,但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呢?同学们脸上全是问号?其实,高分记叙文具备的条件不外乎精准的审题、独特的选材、诗化的语言还有巧妙的构思。今天笔者将着重谈谈记叙文的构思,以下是几点浅见。  一、悬疑勾心弦  一篇文章要是被人一眼望穿,看第一段就知道最后一段是什么,那谁还有看的
期刊
诗人是大地的行者,是生命的歌者。无论是恢宏的历史、诡谲的政治,还是神话传说,以至个体及人类的命运,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诗人打捞记忆,钩沉历史,抨击苦难和悲怆,歌颂光荣和梦想,让时光回流,强权俯首,把美和爱铸成人类精神史上不朽的丰碑。帕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大海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在人体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世界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7日,北京海淀法院官方微博对快播公司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的审理过程进行了全程直播。本次庭审视频直播引发了舆论狂潮。很多网友为被告方快播团队成员和辩护律师们的精彩发挥鼓掌;《人民日报》认为被告人和辩护律师是在“混淆是非黑白”“掩耳盗铃”,得出结论“辩论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新华社则认为,暂且不论快播是否有罪,
期刊
回忆和寻找,是人文科学领域颇有魅力的两个词汇。顾长卫的电影《孔雀》,便充分展现了这“回忆和寻找”的精神吸引力。  在中国大陆电影导演中,顾长卫是很特殊的一位——1957年出生的顾长卫本是78级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1982年毕业后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影助理,从《结婚》(1982年)到《鬼子来了》(1999年)的顾长卫都是作为摄影师活跃在影坛上。于2005年公映的《孔雀》是顾长卫的导演处女作,获得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