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因时而进,近年来“赏识教育”风靡全国。赏识教育被当作是人性化、人文化素质教育的好理念,是实现自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工程。正因如此,“赏识教育”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无论是著名教育家还是普通教师,都在热议着“赏识教育”对这项庞大的“百年育人工程”的重要意义。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泛泛强调并应用着所谓的“赏识教育”,使得“赏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我们真的理解“赏识”的真正意义吗?“赏识教育”真的仅是指肯定、奖励和表扬这些人们愿意听到,容易接受的评价吗?“赏识教育”就是要忽略“批评”对我们“育人工程”的意义了吗?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理解“赏识教育”呢?从事高中教学八年多,我一直在不断思考着这些问题。直到近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让我顿悟并真正理解了“高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这一科学命题。
新学期开始之后,我再次担任高一级班主任。在我的班级中有这样四位学生,他们经常迟到,上课睡觉,下课打闹,自习还经常以上厕所、去卫生室等各种借口外出,无论干什么都喜欢一起,因此我戏称他们为“四大金刚”。在对他们进行简单了解后,我知道他们在初中阶段都属于“问题学生”,因此从一开始就对他们格外关注,想方设法地教育他们。
我根据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认为对高一新生来说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以保证他们从初中到高中快速顺利地衔接,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高中生活及学习的习惯。同时,对高中生还不能随便表扬或批评,因为高中生的独立性已经很强,自主性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事实上他们对自己基本上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正确评价自己,渴望进步,希望让人刮目相看,希望自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缺点进而取得进步,你的妄加评论会让他们认为老师并不了解他们,也不是真正关心他们,因为老师看不到他们的真正缺点或优点,他们就会认为老师肤浅,从而降低老师的威信,甚至对老师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进而渐渐疏远教师。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师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必将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经过深入观察之后,我知道“四大金刚”中的李刚和刘晓刚是关键性的人物,如果“拿下”他们,则另外两大金刚必然会走上“正轨”,所以我将他们定为这次“战役的突破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一步“知己知彼”,先通过细致观察及周围同学了解他们,并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彻底的剖析。在分析后,我意识到这两大“金刚”都有很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见解,讲义气、想进步。但是由于他们这个发展时期的动荡性,思想上总是变化不定,即还未“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同时他们在学习上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在面对全新的高中生活时又不知所措,缺乏信心,感觉“无从下手”。第二步制定“战略战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二人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但总体而言,对他们二人的教育采取以批评、惩罚为主,再寻找时机给予适当的表扬。第三步具体实施,只要发现他们出现问题就罚他们跑步,跑完步再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分析自己的错误,指导他们改正,让他们自己确定改正办法及再次出现此类问题的惩罚办法,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在学校开展的秋季运动会中,他们都取得了相对优异的成绩,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我趁机找他们谈话,不仅大大表扬了他们,而且从他们的体育特长出发帮他们找到了目标,让他们看到了高中生活和学习的“希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几个学生虽然还是经常出现问题(罚跑也会紧跟其后),但比以前已经大有进步,特别是刘晓刚,行为习惯已经接近一名中等生标准。但李刚存在的问题还相对较大。有一次我抓到李刚上课玩手机,考虑到这段时间的进步,我告诉他手机我暂时替他保管,但必须加倍惩罚跑步。在他跑完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这次我采取“怀柔政策”,我告诉他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他能继续努力,让他认识到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他、关心着他。以示鼓励,我当场将手机还给了他,让他带回家。慢慢地我感觉李刚和刘晓刚两名同学改变了,他们不再是“问题学生”,其他的两位同学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了较明显的转变。在阶段摸底考试中四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对这样的情形我很意外,也深感欣慰。我又不失时机地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学习变主动了,任课老师也惊喜地告诉我他们的转变。
这一案例让我明确了新时代下“高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的科学阐释,应该是“识”之下的“赏罚和谐教育”。何为“赏识教育”?“赏识”一词由“赏”、“识”俩字构成。《说文解字》说:赏“赐有功也。从贝尚声”。识“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赏识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因此,“赏识教育”最科学的解释应是“识”之下的“赏”“识”的统一。首先是“识”,即对学生的言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才是“赏”,即针对学生的言行准确作出“赏”,同时还包括“罚”,具体的“赏”、“罚”比例应“因材”而论,让“赏”、“罚”在“识”之下达到“和谐”。因此,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识”之下的“赏罚和谐教育”,而非仅强调“赏识教育”,这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尤为明显。
高中阶段约从14、1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前与青少年期相接,后与青年中期相近,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互有交叉,其生物性、社会性发展走向成熟但还未达到成熟,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动荡期。别林斯基说:“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观念上、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自主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他们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并为自己的见解争论不休。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无论是在面对困难,还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都会想办法克服,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会为自己的前途而毅然改掉多年的坏习惯;对家长、教师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与行为,希望被人理解,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老师的看法及与老师的关系更为复杂,对老师是既尊重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往往以表面上的冷眼相对来掩饰其内心深处的敬重与渴望接近的情感,甚至以给老师“出难题”、“找麻烦”的方式来吸引老师对自己的注意力。
针对高中生发展的独立性、坚强性、逆反性、矛盾性、不平衡性及心理发展动荡性等特点,高中教师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教育教学策略及方法,而非照搬小学、初中的教育策略及方法。“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其起源就决定了其运用的范围,小学、初中教育从整体而言应更多强调“赏识教育”,而高中教育则应强调在“识”之下的“赏罚和谐教育”。
新学期开始之后,我再次担任高一级班主任。在我的班级中有这样四位学生,他们经常迟到,上课睡觉,下课打闹,自习还经常以上厕所、去卫生室等各种借口外出,无论干什么都喜欢一起,因此我戏称他们为“四大金刚”。在对他们进行简单了解后,我知道他们在初中阶段都属于“问题学生”,因此从一开始就对他们格外关注,想方设法地教育他们。
我根据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认为对高一新生来说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以保证他们从初中到高中快速顺利地衔接,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高中生活及学习的习惯。同时,对高中生还不能随便表扬或批评,因为高中生的独立性已经很强,自主性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事实上他们对自己基本上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正确评价自己,渴望进步,希望让人刮目相看,希望自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缺点进而取得进步,你的妄加评论会让他们认为老师并不了解他们,也不是真正关心他们,因为老师看不到他们的真正缺点或优点,他们就会认为老师肤浅,从而降低老师的威信,甚至对老师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进而渐渐疏远教师。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师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必将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经过深入观察之后,我知道“四大金刚”中的李刚和刘晓刚是关键性的人物,如果“拿下”他们,则另外两大金刚必然会走上“正轨”,所以我将他们定为这次“战役的突破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一步“知己知彼”,先通过细致观察及周围同学了解他们,并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彻底的剖析。在分析后,我意识到这两大“金刚”都有很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见解,讲义气、想进步。但是由于他们这个发展时期的动荡性,思想上总是变化不定,即还未“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同时他们在学习上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在面对全新的高中生活时又不知所措,缺乏信心,感觉“无从下手”。第二步制定“战略战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二人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但总体而言,对他们二人的教育采取以批评、惩罚为主,再寻找时机给予适当的表扬。第三步具体实施,只要发现他们出现问题就罚他们跑步,跑完步再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分析自己的错误,指导他们改正,让他们自己确定改正办法及再次出现此类问题的惩罚办法,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在学校开展的秋季运动会中,他们都取得了相对优异的成绩,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我趁机找他们谈话,不仅大大表扬了他们,而且从他们的体育特长出发帮他们找到了目标,让他们看到了高中生活和学习的“希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几个学生虽然还是经常出现问题(罚跑也会紧跟其后),但比以前已经大有进步,特别是刘晓刚,行为习惯已经接近一名中等生标准。但李刚存在的问题还相对较大。有一次我抓到李刚上课玩手机,考虑到这段时间的进步,我告诉他手机我暂时替他保管,但必须加倍惩罚跑步。在他跑完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这次我采取“怀柔政策”,我告诉他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他能继续努力,让他认识到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他、关心着他。以示鼓励,我当场将手机还给了他,让他带回家。慢慢地我感觉李刚和刘晓刚两名同学改变了,他们不再是“问题学生”,其他的两位同学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了较明显的转变。在阶段摸底考试中四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对这样的情形我很意外,也深感欣慰。我又不失时机地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学习变主动了,任课老师也惊喜地告诉我他们的转变。
这一案例让我明确了新时代下“高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的科学阐释,应该是“识”之下的“赏罚和谐教育”。何为“赏识教育”?“赏识”一词由“赏”、“识”俩字构成。《说文解字》说:赏“赐有功也。从贝尚声”。识“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赏识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因此,“赏识教育”最科学的解释应是“识”之下的“赏”“识”的统一。首先是“识”,即对学生的言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才是“赏”,即针对学生的言行准确作出“赏”,同时还包括“罚”,具体的“赏”、“罚”比例应“因材”而论,让“赏”、“罚”在“识”之下达到“和谐”。因此,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识”之下的“赏罚和谐教育”,而非仅强调“赏识教育”,这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尤为明显。
高中阶段约从14、15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前与青少年期相接,后与青年中期相近,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互有交叉,其生物性、社会性发展走向成熟但还未达到成熟,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动荡期。别林斯基说:“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观念上、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自主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他们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并为自己的见解争论不休。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无论是在面对困难,还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都会想办法克服,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会为自己的前途而毅然改掉多年的坏习惯;对家长、教师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与行为,希望被人理解,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老师的看法及与老师的关系更为复杂,对老师是既尊重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往往以表面上的冷眼相对来掩饰其内心深处的敬重与渴望接近的情感,甚至以给老师“出难题”、“找麻烦”的方式来吸引老师对自己的注意力。
针对高中生发展的独立性、坚强性、逆反性、矛盾性、不平衡性及心理发展动荡性等特点,高中教师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教育教学策略及方法,而非照搬小学、初中的教育策略及方法。“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其起源就决定了其运用的范围,小学、初中教育从整体而言应更多强调“赏识教育”,而高中教育则应强调在“识”之下的“赏罚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