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科技实用主义教育和电子媒介传播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文学教育越来越被弱视和轻化,大学文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当下时代必须复归文学教育的使命,改变观念,合理利用电子媒介的新优势,重拾文学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文学教育;困境;思考
文学教育是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学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通过文学欣赏、评价和创作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自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应运而生,文学作品承担着教化世人的作用,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很鲜明地告诉我们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精神与思想,大学文学教育就应该遵循和继承这一精神传统。
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文学即人学”,它的核心价值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凝聚了一个民族精神的精髓,担负着构筑人的精神、升华思想品格等重任。文学教育是塑造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传播媒介发达的今天,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接受被排挤到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边缘,经典文学的教育意义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文学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然而,在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 “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被推崇至上,文学教育开始被轻视和弱化,教育目的也似乎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可以说在商业文化侵染的社会环境中,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发生动摇,我们失去了信仰的寄托,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那种异化世界中的痛苦与挣扎、孤独与悲凉、焦虑与反抗,都在深深地触动着我们平凡的心灵。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状态,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精神贫瘠的非人化图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缺乏深度的自我觉醒意识,心理开始失衡,丧失了精神的家园。另外,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虚无主义、不确定性和深度意识的削平都使人们顿时手足无措,虚无思想应运而生,它使得人们不再追寻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文学所不可或缺的是对价值的叩问。
大学教育不再唯美地、执着地追求美好高尚的真理,而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发展和建设直接有用的人。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逐步的丧失,尤其在网络媒介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被科学理性的成果所“绑架”,每天大把的闲暇时间都是用来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原则全部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对利益和欲望的极端追求使社会的价值尺度变得物质化,不少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不良风气,都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文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感悟人生的要义,并受到灵魂的洗礼和情感的塑造。文学教育的使命是构筑人类的精神境界,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支撑,在大众媒介时代,文学教育的对象和形态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文学的内涵与功能不应该变,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教育。
当下大学文学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一、中学阶段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学习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在应试教育的迫使下,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概念之学,语文教学都是为应对考试而出现的机械化训练,其结果就是人文韵味的流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将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审美品位的文学作品肢解成文字的碎片,更多强调的是对作品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作品语言的品位和感悟。二、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状态,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的兴趣。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首先从就业的难易角度考虑,很少有人会从自己的兴趣处出发,很多人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方面不感兴趣,社会风气也对学生的文学感悟是一个极大的戕害,即便文学专业的学生也缺少诗意仰望星空的能力,读书量有限,对文学作品缺少通体的感悟,想象性欠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人们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审美愉悦。而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对文学的热爱和学习,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将日益缺失。三、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介的功能和手段日益丰富,大众媒介产品开始充斥日常生活的全部,进一步消解了文学审美的力度。
面对困境,我认为针对文学教育的现状应该有以下两点思考和努力:
一、复归文学教育的使命和自觉意识
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浮躁的心态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危机,年青一代的大学生心灵的缺失、心理健康等问题的频发,都折射出了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一代的努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文学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重任,因此,加强文学教育对当下的大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存在的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通过教育让人充满激情、理想和希望。文学曾经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兴奋剂,但在现代,文学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遭到严重的颠覆和解构,文学过于迎合社会欲望化的消费,走向边缘化和世俗化,过于重娱乐休闲而轻社会人生与诗性审美,文学的审美性,已经被其商品性所扭曲,大学作为承载培养青年一代的重任,也开始因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变成功利的社会机构,如何维护文学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价值,是大学文学教育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大学文学教育应该承担起维护文学异化的价值和尊严,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使命。大学文学教育如何抵达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文学教育能否为大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之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领悟,使精神得以升华,关键在于文学教育观念的改变,文学固然无法回避时代的冲击,文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文学精神的回归和建构中,让大学生获得科技与精神的平衡,抗拒技术化所带来的精神异化。
二、改革教学观念,建立多方位的教育评价体系
文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为基础,唤起大学生的文学兴致,在课堂上建立合作—探讨的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味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加强引导,让学生营造一种讨论、交流的氛围,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纸质作品,每周要写读书报告,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教师也要在提升自身文学素质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文学教学的感染性和魅力,以文学的美感吸引学生,展示教学方式的新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传播媒介的新优势,寻找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说网络时代给当下的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上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已经冲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成为每个人学习的新途径,我们要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网络的丰富性、生动性、开放性等都为文学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网络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极大的戕害,日常生活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几乎被网络全面挤压,人开始沦为技术理性的工具,我们必须走出“技术崇拜”的误区,虽然在电子媒介的读图时代,图像文化对纸媒的文学冲击力很大,但文学的阅读,更多的指涉感知、感情、想象、理解、回忆等的过程,长期来看,文学需要回归纸质文本,文学的精神品质和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不变的。
因此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当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感情,着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单纯的传统教育方法可能是不够的,它需要大众新型媒介的力量,但要把握好新媒介与传统纸媒的两者之间的张力,文学教育要重视文学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情怀的营造,文学的天职在于彰显人文情怀和诗性情怀,为人类共建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雪虎. 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山林. 文学与人生[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一川. 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
[4] 陈静. 论大学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J].前沿,2013(2).
关键词:文学教育;困境;思考
文学教育是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学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通过文学欣赏、评价和创作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自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应运而生,文学作品承担着教化世人的作用,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很鲜明地告诉我们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精神与思想,大学文学教育就应该遵循和继承这一精神传统。
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文学即人学”,它的核心价值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凝聚了一个民族精神的精髓,担负着构筑人的精神、升华思想品格等重任。文学教育是塑造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传播媒介发达的今天,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接受被排挤到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边缘,经典文学的教育意义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文学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然而,在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 “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被推崇至上,文学教育开始被轻视和弱化,教育目的也似乎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可以说在商业文化侵染的社会环境中,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发生动摇,我们失去了信仰的寄托,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那种异化世界中的痛苦与挣扎、孤独与悲凉、焦虑与反抗,都在深深地触动着我们平凡的心灵。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状态,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精神贫瘠的非人化图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缺乏深度的自我觉醒意识,心理开始失衡,丧失了精神的家园。另外,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虚无主义、不确定性和深度意识的削平都使人们顿时手足无措,虚无思想应运而生,它使得人们不再追寻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文学所不可或缺的是对价值的叩问。
大学教育不再唯美地、执着地追求美好高尚的真理,而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发展和建设直接有用的人。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逐步的丧失,尤其在网络媒介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被科学理性的成果所“绑架”,每天大把的闲暇时间都是用来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原则全部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对利益和欲望的极端追求使社会的价值尺度变得物质化,不少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不良风气,都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文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感悟人生的要义,并受到灵魂的洗礼和情感的塑造。文学教育的使命是构筑人类的精神境界,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支撑,在大众媒介时代,文学教育的对象和形态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文学的内涵与功能不应该变,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教育。
当下大学文学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一、中学阶段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学习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在应试教育的迫使下,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概念之学,语文教学都是为应对考试而出现的机械化训练,其结果就是人文韵味的流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将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审美品位的文学作品肢解成文字的碎片,更多强调的是对作品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作品语言的品位和感悟。二、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状态,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的兴趣。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首先从就业的难易角度考虑,很少有人会从自己的兴趣处出发,很多人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方面不感兴趣,社会风气也对学生的文学感悟是一个极大的戕害,即便文学专业的学生也缺少诗意仰望星空的能力,读书量有限,对文学作品缺少通体的感悟,想象性欠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人们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审美愉悦。而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对文学的热爱和学习,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将日益缺失。三、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介的功能和手段日益丰富,大众媒介产品开始充斥日常生活的全部,进一步消解了文学审美的力度。
面对困境,我认为针对文学教育的现状应该有以下两点思考和努力:
一、复归文学教育的使命和自觉意识
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浮躁的心态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危机,年青一代的大学生心灵的缺失、心理健康等问题的频发,都折射出了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一代的努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文学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重任,因此,加强文学教育对当下的大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存在的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通过教育让人充满激情、理想和希望。文学曾经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兴奋剂,但在现代,文学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遭到严重的颠覆和解构,文学过于迎合社会欲望化的消费,走向边缘化和世俗化,过于重娱乐休闲而轻社会人生与诗性审美,文学的审美性,已经被其商品性所扭曲,大学作为承载培养青年一代的重任,也开始因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变成功利的社会机构,如何维护文学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价值,是大学文学教育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大学文学教育应该承担起维护文学异化的价值和尊严,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使命。大学文学教育如何抵达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文学教育能否为大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之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领悟,使精神得以升华,关键在于文学教育观念的改变,文学固然无法回避时代的冲击,文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文学精神的回归和建构中,让大学生获得科技与精神的平衡,抗拒技术化所带来的精神异化。
二、改革教学观念,建立多方位的教育评价体系
文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为基础,唤起大学生的文学兴致,在课堂上建立合作—探讨的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味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加强引导,让学生营造一种讨论、交流的氛围,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纸质作品,每周要写读书报告,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教师也要在提升自身文学素质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氛围,增强文学教学的感染性和魅力,以文学的美感吸引学生,展示教学方式的新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传播媒介的新优势,寻找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说网络时代给当下的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上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已经冲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成为每个人学习的新途径,我们要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网络的丰富性、生动性、开放性等都为文学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网络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极大的戕害,日常生活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几乎被网络全面挤压,人开始沦为技术理性的工具,我们必须走出“技术崇拜”的误区,虽然在电子媒介的读图时代,图像文化对纸媒的文学冲击力很大,但文学的阅读,更多的指涉感知、感情、想象、理解、回忆等的过程,长期来看,文学需要回归纸质文本,文学的精神品质和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不变的。
因此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当转变观念,培养大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感情,着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单纯的传统教育方法可能是不够的,它需要大众新型媒介的力量,但要把握好新媒介与传统纸媒的两者之间的张力,文学教育要重视文学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情怀的营造,文学的天职在于彰显人文情怀和诗性情怀,为人类共建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雪虎. 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山林. 文学与人生[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一川. 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
[4] 陈静. 论大学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J].前沿,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