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及交流的扩大化带给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现代的我们习惯了与茶相伴,与咖啡为伍,时尚的年轻人已经和自己的父辈们不同了。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钟情于一切拿来即用的事物。他们很少再有充足的时间用精致的功夫茶具精细地泡一壶茶慢慢地品,越来越喜欢拿出自己个性十足的马克杯来冲泡一袋味尚存的袋泡茶或速溶茶粉,抑或还算香浓的速溶咖啡。
马克杯,一个年轻人再熟悉不过的杯具。但是关于它的由来,又有多少人了解呢?马克杯是什么?马克杯来自英文mug。意为有柄的杯子,杯身一般为圆柱形,杯身上必有一个把手。马克杯不仅造型新颖别致无所不用其极,而且相当能装,大约在150毫升至350毫升不等,杯体很厚实,保温效果良好,冲一杯水在杯子里能喝很久很久……在西方,马克杯既没有特别的材质,也不是专属某种饮品的杯子。它代表了一种务实的生活方式,一种简单的文化。
马克杯,一种纯粹的舶来文化,散发着欧罗巴大陆中世纪的气息,深深地嵌入了这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的子民的生活,在她茶具史上画上了不重不浅的一笔,也毫无疑问地写进了她的历史。
马克杯从何时出现?或许应该从那足以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外销瓷时期开始吧。让我们从那些有幸遗留的历史文物中,一起回顾那段璀璨的过往,一步步探寻马克杯到来的足迹。
康熙青花
这款康熙年间(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的青花马克杯,经历岁月的洗礼,已经不那么完好。它的口沿破了,杯身裂了,连那最初光滑的闪耀着迷人光芒的釉色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华。黯淡下来了只剩下经年历月后的古朴。这是西方典型的马克杯杯形,杯底厚重平整,直筒形的杯身直径12厘米,高15.5厘米,应该是它那个年代的“巨人”了吧?设计精巧的手柄与杯身相衔接处独具匠心地装饰着葡萄,与巨大厚重的杯身相得益彰。让整个器物看起来协调美观。这褪尽了光华的杯子静静地立在那里,在向我们述说着什么呢?定是那段属于它的家族——外销瓷的辉煌历史吧。
康熙以极为锐利长远的眼光解除了海禁,自此广州、泉州、宁波的航道上舶满了前来“天朝上国”寻觅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东方瑰宝——瓷器的船舶,一艘艘的巨型货轮满载白银与大清国交换瓷器。这些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特别烧制的“订烧瓷”或叫“来样加工”更贴切些,它们有的不加装饰,有的装饰简率,外销到西方后被进一步装饰、美化。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竞相购买中国瓷器,用它们美化餐具、改变室内的装饰风格,掀起了西方“中国热”的高潮。
这场贸易从16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这是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是中国瓷器创造的神话。
清末粉彩
她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体态轻盈,身段婀娜,一袭白色的玻璃釉外衣上绣着清丽秀雅的花卉图案,婷婷袅袅更显得风姿卓越。她就是最美的粉彩瓷,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她总是那么生动形象,楚楚动人,清丽粉润、柔和、细腻而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各式各样的静物图案遇到了她,都极富诗情画意。
这款清朝末年的粉彩马克杯,是绝对的“混血儿”。她的器形是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杯,可是已不是典型的马克杯模样,融入了东方含蓄内敛的气质。杯身不再巨大厚重,而是轻巧灵秀;纹饰不再是“来样加工”时的西方流行图案,而是中式的花卉图案,一个完美的中西混血儿。只是她生不逢时,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再见不到家族兴旺时的胜景。康熙时创立,雍正、乾隆两朝达到顶峰。盛极一时的粉彩瓷曾一度达到了连青花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清末的时候社会已不像康乾盛世时那样富足,工匠们也都没有了前辈们的记忆与创作热情,只是能勉强地维持下去这一份产业。
所以用心体会她的时候,便会感觉出她深藏着的那一种忧伤,这淡淡的忧伤是她轻轻叹息地无奈于对自己家族的感伤吧。看着她哀婉的模样,真的心痛,忍不住爱怜地抚摸她,轻声地安慰。
文革印记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所有人都狂热地崇拜领袖,推崇英雄。所有经历过的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所有遗留下来的物也都深深地刻上了它的烙印。
“文革瓷”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产生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主要指有“文革”画面、“文革”语录或文字(诗词、手迹等)的瓷器,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尤以革命圣地图和毛泽东著作语录器皿最能刻画那个年代陶瓷艺术特征。
这个在与老手表静静对视的文革瓷马克杯便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物件。它通体白色。杯盖上写着“为人民服务”,杯身上立成一排的毛主席语录闪耀着代表无产阶级的红光,旁边则是经典的毛主席语录“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看着它遥想那狂热的年代。这应该是那个年代里在知识分子中最流行的杯子吧,因为奔走全国各地的人们携带这样易碎的瓷杯是不方便的,当年意气风发的他们背在身上的应该是那种搪瓷质地的马克杯,牢固耐用,能经受住四处奔走的颠簸。
马克杯与中国传统茶杯不同的是,马克杯体积较大,杯体也较厚。很多人都有收藏马克杯的爱好,好看的马克杯可是时尚一族的心头之爱哦!
马克杯,一个年轻人再熟悉不过的杯具。但是关于它的由来,又有多少人了解呢?马克杯是什么?马克杯来自英文mug。意为有柄的杯子,杯身一般为圆柱形,杯身上必有一个把手。马克杯不仅造型新颖别致无所不用其极,而且相当能装,大约在150毫升至350毫升不等,杯体很厚实,保温效果良好,冲一杯水在杯子里能喝很久很久……在西方,马克杯既没有特别的材质,也不是专属某种饮品的杯子。它代表了一种务实的生活方式,一种简单的文化。
马克杯,一种纯粹的舶来文化,散发着欧罗巴大陆中世纪的气息,深深地嵌入了这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的子民的生活,在她茶具史上画上了不重不浅的一笔,也毫无疑问地写进了她的历史。
马克杯从何时出现?或许应该从那足以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外销瓷时期开始吧。让我们从那些有幸遗留的历史文物中,一起回顾那段璀璨的过往,一步步探寻马克杯到来的足迹。
康熙青花
这款康熙年间(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的青花马克杯,经历岁月的洗礼,已经不那么完好。它的口沿破了,杯身裂了,连那最初光滑的闪耀着迷人光芒的釉色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华。黯淡下来了只剩下经年历月后的古朴。这是西方典型的马克杯杯形,杯底厚重平整,直筒形的杯身直径12厘米,高15.5厘米,应该是它那个年代的“巨人”了吧?设计精巧的手柄与杯身相衔接处独具匠心地装饰着葡萄,与巨大厚重的杯身相得益彰。让整个器物看起来协调美观。这褪尽了光华的杯子静静地立在那里,在向我们述说着什么呢?定是那段属于它的家族——外销瓷的辉煌历史吧。
康熙以极为锐利长远的眼光解除了海禁,自此广州、泉州、宁波的航道上舶满了前来“天朝上国”寻觅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东方瑰宝——瓷器的船舶,一艘艘的巨型货轮满载白银与大清国交换瓷器。这些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特别烧制的“订烧瓷”或叫“来样加工”更贴切些,它们有的不加装饰,有的装饰简率,外销到西方后被进一步装饰、美化。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的中产阶级竞相购买中国瓷器,用它们美化餐具、改变室内的装饰风格,掀起了西方“中国热”的高潮。
这场贸易从16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这是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是中国瓷器创造的神话。
清末粉彩
她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体态轻盈,身段婀娜,一袭白色的玻璃釉外衣上绣着清丽秀雅的花卉图案,婷婷袅袅更显得风姿卓越。她就是最美的粉彩瓷,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她总是那么生动形象,楚楚动人,清丽粉润、柔和、细腻而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各式各样的静物图案遇到了她,都极富诗情画意。
这款清朝末年的粉彩马克杯,是绝对的“混血儿”。她的器形是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杯,可是已不是典型的马克杯模样,融入了东方含蓄内敛的气质。杯身不再巨大厚重,而是轻巧灵秀;纹饰不再是“来样加工”时的西方流行图案,而是中式的花卉图案,一个完美的中西混血儿。只是她生不逢时,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再见不到家族兴旺时的胜景。康熙时创立,雍正、乾隆两朝达到顶峰。盛极一时的粉彩瓷曾一度达到了连青花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清末的时候社会已不像康乾盛世时那样富足,工匠们也都没有了前辈们的记忆与创作热情,只是能勉强地维持下去这一份产业。
所以用心体会她的时候,便会感觉出她深藏着的那一种忧伤,这淡淡的忧伤是她轻轻叹息地无奈于对自己家族的感伤吧。看着她哀婉的模样,真的心痛,忍不住爱怜地抚摸她,轻声地安慰。
文革印记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所有人都狂热地崇拜领袖,推崇英雄。所有经历过的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所有遗留下来的物也都深深地刻上了它的烙印。
“文革瓷”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产生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主要指有“文革”画面、“文革”语录或文字(诗词、手迹等)的瓷器,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尤以革命圣地图和毛泽东著作语录器皿最能刻画那个年代陶瓷艺术特征。
这个在与老手表静静对视的文革瓷马克杯便是那个年代的典型物件。它通体白色。杯盖上写着“为人民服务”,杯身上立成一排的毛主席语录闪耀着代表无产阶级的红光,旁边则是经典的毛主席语录“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看着它遥想那狂热的年代。这应该是那个年代里在知识分子中最流行的杯子吧,因为奔走全国各地的人们携带这样易碎的瓷杯是不方便的,当年意气风发的他们背在身上的应该是那种搪瓷质地的马克杯,牢固耐用,能经受住四处奔走的颠簸。
马克杯与中国传统茶杯不同的是,马克杯体积较大,杯体也较厚。很多人都有收藏马克杯的爱好,好看的马克杯可是时尚一族的心头之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