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活动作文这几年十分流行,小孩子们也比较喜欢,可是活动作文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学生写的格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一致。于是,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作文的题目和内容,学生写的很真实,有话可写,各具特色。
案例描述:
今年学生三年级了,开始要教作文。学生学的很吃力。看到秋天的快乐这个题目时,我有点发愁。虽然我班里的学生都是农村娃,但是农活什么的学生还真没怎么接触过,特别是一到秋天,学生家长都忙着晒谷子,没空理会孩子,而且空地上都铺满了谷子,小孩子们放学了都没地方可去,只能待在家里玩,秋天可以说是我班里学生最讨厌的一个季节了。我想该怎么引导孩子去写秋天的快乐呢?于是我就想着运用活动作文的方式,来进行本课的作文教学。该开展个什么活动好呢?学了第十课风筝后,我发现学生们对放风筝很感兴趣,于是在学了这一单元的课后,我带着学生去学校的操场进行放风筝比赛,把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在比赛谁放的最高,选出放风筝放的最高的两个学生。让这他们进行展示,其余的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并让派代表对这两个学生进行采访,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再次让学生自由放风筝,对没有成功放飞风筝的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也能放飞风筝,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并在下节作文课上,让学生回忆放风筝时的情境,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放风筝的过程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当场作文。二十分钟当堂练笔后,现场进行写作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结构和写作语言十分雷同。
案例反思:
本来我是想着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口语表达,将自己的体验写下来。放风筝活动可以提供学生写作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结果适得其反。结合学生的作文看,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写的:第一自然段写要开展风筝比赛。第二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动作。第三自然段写自己有没有放成功。最后一段总结自己的心情。我本来想通过活动解决孩子们写作内容的问题,结果反而限制了孩子们的写作思路,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里。他们只想着怎么去迎合老师的要求,去写出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我强加给他们,而不是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
活动式作文往往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提供写作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指导,最后写成文章。从这个方面来讲,“活动式作文”确实有一定优势,解决了学生眼前的写作问题,不至于无话可说。但问题也随着产生了,所有学生都写一个活动,文章内容、结构甚至预言都趋于一致,出现大量的雷同文。而这样的写作远远不是儿童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所以失去新鲜感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和兴趣。
学生在“活动式作文”中,不再面临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而是丧失了自主发现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给学生创设一段植入式的生活,而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抒写生活的习惯,唤醒他们发现生活的热情和激活他们体悟生活的本能。
案例思考:
因此,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以下的改进。
平时学生在一起玩耍,很容易出现纠纷,于是我让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交给班长审核,班长将收集到的事例在班委会进行讨论,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在每天午读课前十分钟进行宣读。请班里的其他同学做出审判,支持哪一方,并提交自己的理由。学生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决断。在周五之前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判断理由,比一比看谁写的最有条理,最令人信服,那么他就可以成为本周的公正法官。学生们还可以记录班级趣事,将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学生们有的把自己在劳动课上挖蚯蚓引发的“血案”写了下来,有的把自己因为拔苗助长导致自己的植物死亡的事件记录下来,有的把教室里爬进来的一只蟑螂引得全班人仰马翻的事写了下来,还有的把小鸟不小心把屎拉到自己头上的事写了下来。每周的阅读课我会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笑的事,把这位故事的作者封为本周的笑话大王。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下了他们最真实的经历,因为自由作文给予了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他们不需要考虑怎么迎合老师的想法,不需要考虑篇幅的长短,写出了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请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今天下课,我和王凯凯发现隔壁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地上爬,我们想着老师说过不能在地上爬,于是我们跑去告诉这个小朋友赶紧起来,这个小朋友很不高兴,还拿屁股对着我们,对我们说:“你们真讨厌,我不让你们骑。”我们很奇怪就问:“谁要骑你呀?”他说:“我是马,马要让人骑的。”我们很想笑,但是我们想,他比我们小,还不懂事,我们不可以笑他。正在这时,他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对,他是马,我是狗,我们要在地上爬。”听到他的话,我们实在是憋不住了,就哈哈大笑起来,一年级的小朋友可真有意思啊!
这位同学的故事让我啼笑皆非,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对话十分真实,富有童趣,充满了孩子的纯真。我为这个孩子真实的表达感觉到欣慰。我觉得只有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不去束缚他们,孩子们才可以无拘无束,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自己的生活。真正的做到我手写我口,而不是迎合老师的看法和想法。
有了这个想法,我让学生重新写一写放风筝的作文。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风筝的历史,自己买材料在劳动课上做,想做什么样就做什么样,选择自己喜欢的搭档,去操场上、去田野里放风筝,体会不同的地方放风筝心境是否会有所变化。然后选择任意一个场景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没有我对他们的限制,学生写的文章要有特色,有生气多了。
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断:
我同桌拿着裁好的风筝纸,我拿着胶水小心翼翼地涂着,结果一不小心涂到了同桌的手上,我同桌很生气,觉得我是故意的。我真是跳黄河都洗不清啊。他还弄了一手胶水抹到了我的脸上,我气坏了,又抹了回去,结果我们一抹我我抹你,弄得好像花猫一样,这是我的后桌说:“你们可以把风筝贴脸上。”大家听到了,看了看我们的脸,全笑了,我们也笑了,做风筝可真好玩啊。
学生们做风筝因为没有经验,难免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我提醒他们可以记录下来。我不在规定他们必须写怎么放风筝,只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场景来写就行。鲜活的事例,充满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想法,他们写得开心,我也看得开心。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适时地做出引导,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及时地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行为,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看来生活中的素材俯仰皆是,关键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勇于思考,勤于表达。
我对学生说:“老师只负责在旁提醒你们观察,及时把你们觉得好玩的事情记录下来,只要感情真,语序通顺,那就是一篇好文章。”我觉得学生才三年级,没必要把他们框的死死的,为了考试而写作文,而是培养他们乐于写作文的习惯,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受益终生的。
活动作文这几年十分流行,小孩子们也比较喜欢,可是活动作文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学生写的格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一致。于是,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作文的题目和内容,学生写的很真实,有话可写,各具特色。
案例描述:
今年学生三年级了,开始要教作文。学生学的很吃力。看到秋天的快乐这个题目时,我有点发愁。虽然我班里的学生都是农村娃,但是农活什么的学生还真没怎么接触过,特别是一到秋天,学生家长都忙着晒谷子,没空理会孩子,而且空地上都铺满了谷子,小孩子们放学了都没地方可去,只能待在家里玩,秋天可以说是我班里学生最讨厌的一个季节了。我想该怎么引导孩子去写秋天的快乐呢?于是我就想着运用活动作文的方式,来进行本课的作文教学。该开展个什么活动好呢?学了第十课风筝后,我发现学生们对放风筝很感兴趣,于是在学了这一单元的课后,我带着学生去学校的操场进行放风筝比赛,把两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在比赛谁放的最高,选出放风筝放的最高的两个学生。让这他们进行展示,其余的学生认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并让派代表对这两个学生进行采访,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再次让学生自由放风筝,对没有成功放飞风筝的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也能放飞风筝,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并在下节作文课上,让学生回忆放风筝时的情境,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放风筝的过程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让学生当场作文。二十分钟当堂练笔后,现场进行写作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结构和写作语言十分雷同。
案例反思:
本来我是想着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口语表达,将自己的体验写下来。放风筝活动可以提供学生写作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结果适得其反。结合学生的作文看,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写的:第一自然段写要开展风筝比赛。第二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动作。第三自然段写自己有没有放成功。最后一段总结自己的心情。我本来想通过活动解决孩子们写作内容的问题,结果反而限制了孩子们的写作思路,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里。他们只想着怎么去迎合老师的要求,去写出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我强加给他们,而不是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
活动式作文往往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提供写作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指导,最后写成文章。从这个方面来讲,“活动式作文”确实有一定优势,解决了学生眼前的写作问题,不至于无话可说。但问题也随着产生了,所有学生都写一个活动,文章内容、结构甚至预言都趋于一致,出现大量的雷同文。而这样的写作远远不是儿童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所以失去新鲜感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和兴趣。
学生在“活动式作文”中,不再面临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而是丧失了自主发现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给学生创设一段植入式的生活,而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抒写生活的习惯,唤醒他们发现生活的热情和激活他们体悟生活的本能。
案例思考:
因此,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以下的改进。
平时学生在一起玩耍,很容易出现纠纷,于是我让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交给班长审核,班长将收集到的事例在班委会进行讨论,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在每天午读课前十分钟进行宣读。请班里的其他同学做出审判,支持哪一方,并提交自己的理由。学生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决断。在周五之前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判断理由,比一比看谁写的最有条理,最令人信服,那么他就可以成为本周的公正法官。学生们还可以记录班级趣事,将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学生们有的把自己在劳动课上挖蚯蚓引发的“血案”写了下来,有的把自己因为拔苗助长导致自己的植物死亡的事件记录下来,有的把教室里爬进来的一只蟑螂引得全班人仰马翻的事写了下来,还有的把小鸟不小心把屎拉到自己头上的事写了下来。每周的阅读课我会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笑的事,把这位故事的作者封为本周的笑话大王。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下了他们最真实的经历,因为自由作文给予了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他们不需要考虑怎么迎合老师的想法,不需要考虑篇幅的长短,写出了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请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今天下课,我和王凯凯发现隔壁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地上爬,我们想着老师说过不能在地上爬,于是我们跑去告诉这个小朋友赶紧起来,这个小朋友很不高兴,还拿屁股对着我们,对我们说:“你们真讨厌,我不让你们骑。”我们很奇怪就问:“谁要骑你呀?”他说:“我是马,马要让人骑的。”我们很想笑,但是我们想,他比我们小,还不懂事,我们不可以笑他。正在这时,他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对,他是马,我是狗,我们要在地上爬。”听到他的话,我们实在是憋不住了,就哈哈大笑起来,一年级的小朋友可真有意思啊!
这位同学的故事让我啼笑皆非,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对话十分真实,富有童趣,充满了孩子的纯真。我为这个孩子真实的表达感觉到欣慰。我觉得只有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不去束缚他们,孩子们才可以无拘无束,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自己的生活。真正的做到我手写我口,而不是迎合老师的看法和想法。
有了这个想法,我让学生重新写一写放风筝的作文。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风筝的历史,自己买材料在劳动课上做,想做什么样就做什么样,选择自己喜欢的搭档,去操场上、去田野里放风筝,体会不同的地方放风筝心境是否会有所变化。然后选择任意一个场景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没有我对他们的限制,学生写的文章要有特色,有生气多了。
下面是学生的作文片断:
我同桌拿着裁好的风筝纸,我拿着胶水小心翼翼地涂着,结果一不小心涂到了同桌的手上,我同桌很生气,觉得我是故意的。我真是跳黄河都洗不清啊。他还弄了一手胶水抹到了我的脸上,我气坏了,又抹了回去,结果我们一抹我我抹你,弄得好像花猫一样,这是我的后桌说:“你们可以把风筝贴脸上。”大家听到了,看了看我们的脸,全笑了,我们也笑了,做风筝可真好玩啊。
学生们做风筝因为没有经验,难免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我提醒他们可以记录下来。我不在规定他们必须写怎么放风筝,只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场景来写就行。鲜活的事例,充满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想法,他们写得开心,我也看得开心。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适时地做出引导,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及时地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行为,真可谓是一举两得。看来生活中的素材俯仰皆是,关键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勇于思考,勤于表达。
我对学生说:“老师只负责在旁提醒你们观察,及时把你们觉得好玩的事情记录下来,只要感情真,语序通顺,那就是一篇好文章。”我觉得学生才三年级,没必要把他们框的死死的,为了考试而写作文,而是培养他们乐于写作文的习惯,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受益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