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伤寒论》六经辨证在不寐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依据及不寐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尝试归纳六经辨证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并通过临床门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六经论治不寐时各经常见的临床症状及表现,以期从症状学的角度进行不寐的六经分类。  方法:从历代各类中医文献中找到证据,分析《伤寒论》六经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门诊既往3年的不寐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进行症状的频数统计,归纳门诊不寐病中运用六经各经方药的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及表现。  结果:六经论治不寐的依据:太阳之不寐,或为机体感受风寒之邪,营卫不和,或表邪入里化热,邪热与下焦瘀血相搏,血络受阻,心脉失养,又或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中,扰乱心神则“虚烦不得眠”;阳明之不寐,或为邪热上扰心神则不寐,或胃腑受病,腑气不利,肺气不降,所以“喘冒不能卧”;少阳之不寐,或营卫不和,阳不入阴,发为不寐,或邪气循经入于胸胁则“胸中满而烦”,发为不寐,又或邪入于腑则胆内藏之相火郁而发热,上扰于心,故心烦不得眠;太阴之不寐,或为运化失司,营卫气血乏源,或水饮内停,水气上凌于心,以致不寐;少阴之不寐,或心阳亡失,主神之功能受损而不寐,或肾阴虚不能制心之火,继而烦躁不能眠,又或肾阳衰,阴盛格阳,阴阳难以交合以发不寐;厥阴之不寐,或阴阳气不相顺接,寤寐不能如常,或肝病热,母病及子,心内藏之神受热扰而不安宁,又或厥阴心包受邪,心神受影响,从而夜寐不安。  结论:不寐的六经分类除根据六经判断依据,还可结合不寐相关症状及情绪症状进行分类:太阳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虚烦、干烦、易紧张;阳明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打鼾、早醒、眠浅、烦躁;少阳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情绪低落、郁烦;太阴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早醒、易醒、易紧张、干烦;少阴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易紧张、虚烦;厥阴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易紧张、干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为我们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在我县的城厢镇中心校开展的州级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中,许多老师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让我们欣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的引进课堂,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们教师的得力助手。【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已经广泛的用于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辅助
【摘要】教育首先就是要还学生是人这一根本,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质疑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思想。师生互动,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思想撞击的平台,平等对待学生,真诚感化学生,宽容理解学生,表扬激励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
本文阐述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实施策略作了进一步阐述,以期引导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摘要】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教学的效果千差万别,更何况在农村小学中要把教师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正规的专科文凭;一类是师范毕业的中专文凭;还有一类便是什么文凭也没有(发转公)。这三类教师都在担任小学的各门功课,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关键词】双边活动吃得饱刚刚好吃得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把课堂统得过死,规定教师上课不能超纲,不能游离于课本,但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有此共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习作,仍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有些教师也常以优秀习作引路,但方法单一,收效甚微。有时候还适得其反,让学生养成对优秀习作的依赖,在学生习作中常有整节整段照抄别人的作文的现象出现,
目的:通过对本体感觉反射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规范化的临床研究,评估该手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形成该手法的操作规范与安全性评价系统;以及通过2周的随访评价该手法在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