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依据及不寐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尝试归纳六经辨证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并通过临床门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索六经论治不寐时各经常见的临床症状及表现,以期从症状学的角度进行不寐的六经分类。 方法:从历代各类中医文献中找到证据,分析《伤寒论》六经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门诊既往3年的不寐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进行症状的频数统计,归纳门诊不寐病中运用六经各经方药的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及表现。 结果:六经论治不寐的依据:太阳之不寐,或为机体感受风寒之邪,营卫不和,或表邪入里化热,邪热与下焦瘀血相搏,血络受阻,心脉失养,又或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中,扰乱心神则“虚烦不得眠”;阳明之不寐,或为邪热上扰心神则不寐,或胃腑受病,腑气不利,肺气不降,所以“喘冒不能卧”;少阳之不寐,或营卫不和,阳不入阴,发为不寐,或邪气循经入于胸胁则“胸中满而烦”,发为不寐,又或邪入于腑则胆内藏之相火郁而发热,上扰于心,故心烦不得眠;太阴之不寐,或为运化失司,营卫气血乏源,或水饮内停,水气上凌于心,以致不寐;少阴之不寐,或心阳亡失,主神之功能受损而不寐,或肾阴虚不能制心之火,继而烦躁不能眠,又或肾阳衰,阴盛格阳,阴阳难以交合以发不寐;厥阴之不寐,或阴阳气不相顺接,寤寐不能如常,或肝病热,母病及子,心内藏之神受热扰而不安宁,又或厥阴心包受邪,心神受影响,从而夜寐不安。 结论:不寐的六经分类除根据六经判断依据,还可结合不寐相关症状及情绪症状进行分类:太阳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虚烦、干烦、易紧张;阳明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打鼾、早醒、眠浅、烦躁;少阳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情绪低落、郁烦;太阴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早醒、易醒、易紧张、干烦;少阴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易紧张、虚烦;厥阴之不寐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易紧张、干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