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现实的人不断思索的,而对于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青年朋友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有利于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从而把幸福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关键词]幸福 幸福观 社会主义幸福观 人文素质教育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现实的人不断思索的,而对于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说,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有关人生幸福的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那么,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包括哪些特殊内容?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理体验,但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观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指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还应包括其特殊的教育内容。
1.感动教育
幸福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而是缺乏对幸福的感受。人们虽然在追求幸福,但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用感动之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许多人甚至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当我们看到山村的孩子每天走十几里的山路去求学,难道我们不为拥有明亮的教室而感到幸福吗?当我们看到身患白血病的儿童在痛苦地与病魔抗争,难道我们不为拥有健康的体魄而感到幸福吗?当我们看到伊拉克的青年在战火中呼唤,难道我们不为身处和平而感到幸福吗?也许正是这些幸福唾手可得,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近年来,许多大学开展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这一方面是鼓励那些贫困的学生自立、自强,同时也是以此来让大学生通过感动来感受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而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同学们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2.挫折教育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称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当代青年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感情受到挫折的时候甚至会产生报复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同时,挫折教育也是在培养大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
3.理财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不幸福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对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仅仅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教育是不够的,从主观到主观的教育方式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学生们的逆反心理。理财教育是一种更加客观和具体的教育方式,通过正确的理财,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表示,中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和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近年来,高校开始把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都有针对全校学生的个人理财选修课。这类理财课不仅吸引了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也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很多大学生都把理财当成进行人生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和生活实践的“必修课”。通过理财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摒弃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
1.金钱、物质享受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不良现象。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富差距、收入明显不平衡,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招生并轨,收费上学”的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得学生家庭必须支付一笔高额的教育费用,金钱的支付要求金钱的回报,客观上造成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在这样一种经济体制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已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价值观、幸福观上的功力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大学生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金钱就是幸福。”不可否认,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物资生活基础之上的,幸福生活的产生和维系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财富、生活资料,但是,物质财富与幸福生活是否必然成正比?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金钱、物资享受和幸福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2.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容易挤进大学的门槛,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这又怎么能让大学生感到幸福?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说到底都是来自于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谐。一方面,就业压力来自于社会,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上了大学就理应找一分体面和舒服的工作,因此形成了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情感问题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都非常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和“充实大学阶段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注意的是恋爱的过程本身,对结果则不太在意,但恋爱的结果往往会产生副作用。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大学生作为生理上成熟的成年人,其各种情感本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毕竟他们还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一旦感情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失落、迷茫、自卑,不仅仅影响学习,有甚者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许多大学现在都把失恋后的心理调适作为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心理辅导使得很大一部分存在情感困惑的同学走出困惑,重新建立自信,并且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关系。
三、如何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
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与权利,有着永恒而常新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擅变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似有抬头倾向。加强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把集体幸福、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起来。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对他人、对社会幸福关注相对欠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因此,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教育,要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有效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幸福感。特别要做好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的幸福观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发挥好辐射和带头作用。
2.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完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人文素质使人明白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对英雄品质的肃然起敬和对伟岸人格的心驰神往,并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竭力实现人生所能达到的理想高度。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文艺、历史、哲学、美学等,这些都应当成为其重要内容。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关键,因此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注重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和内容,诸如举办人文知识的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了人文意识,提高了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另外,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积淀、继承、扬弃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兴衰相同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以群体、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主体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以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为价值目标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灵魂。以“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以“和合”与“大一统”为价值标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价值实现途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性幸福观的精华部分是建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有益补充。例如,孔子的“和谐为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天人合一关;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观;老子的“福兮祸所,祸兮福所伏”的辨证思维观,都有其科学的、合理的内核,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幸福快乐,富贵贫贱很有补益。
4.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善恶颠倒的年代灵与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幸福是一个流动演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的幸福标准也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与提高,但不管怎样变化和提高,只要我们具备感受幸福的能力,只要我们正确地追求幸福,只要我们将个人的幸福与集体、与他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真谛。在此过程中,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播洒和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大学)
[关键词]幸福 幸福观 社会主义幸福观 人文素质教育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现实的人不断思索的,而对于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说,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有关人生幸福的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那么,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包括哪些特殊内容?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理体验,但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观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指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还应包括其特殊的教育内容。
1.感动教育
幸福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而是缺乏对幸福的感受。人们虽然在追求幸福,但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用感动之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许多人甚至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当我们看到山村的孩子每天走十几里的山路去求学,难道我们不为拥有明亮的教室而感到幸福吗?当我们看到身患白血病的儿童在痛苦地与病魔抗争,难道我们不为拥有健康的体魄而感到幸福吗?当我们看到伊拉克的青年在战火中呼唤,难道我们不为身处和平而感到幸福吗?也许正是这些幸福唾手可得,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近年来,许多大学开展了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这一方面是鼓励那些贫困的学生自立、自强,同时也是以此来让大学生通过感动来感受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而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同学们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
2.挫折教育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称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当代青年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感情受到挫折的时候甚至会产生报复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同时,挫折教育也是在培养大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
3.理财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不幸福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对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仅仅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教育是不够的,从主观到主观的教育方式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学生们的逆反心理。理财教育是一种更加客观和具体的教育方式,通过正确的理财,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表示,中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涉及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和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近年来,高校开始把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都有针对全校学生的个人理财选修课。这类理财课不仅吸引了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也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很多大学生都把理财当成进行人生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和生活实践的“必修课”。通过理财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摒弃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
1.金钱、物质享受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不良现象。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富差距、收入明显不平衡,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招生并轨,收费上学”的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得学生家庭必须支付一笔高额的教育费用,金钱的支付要求金钱的回报,客观上造成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在这样一种经济体制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已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价值观、幸福观上的功力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大学生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金钱就是幸福。”不可否认,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物资生活基础之上的,幸福生活的产生和维系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财富、生活资料,但是,物质财富与幸福生活是否必然成正比?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金钱、物资享受和幸福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2.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面对越来越强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们似乎显得无可奈何。寒窗十几载,好容易挤进大学的门槛,如今就要走向社会,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自己的理想,却不知道路在何方。这又怎么能让大学生感到幸福?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幸福感的产生说到底都是来自于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和谐。一方面,就业压力来自于社会,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上了大学就理应找一分体面和舒服的工作,因此形成了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平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和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情感问题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都非常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许多大学生把恋爱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幸福”和“充实大学阶段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注意的是恋爱的过程本身,对结果则不太在意,但恋爱的结果往往会产生副作用。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大学生作为生理上成熟的成年人,其各种情感本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毕竟他们还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一旦感情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失落、迷茫、自卑,不仅仅影响学习,有甚者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许多大学现在都把失恋后的心理调适作为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心理辅导使得很大一部分存在情感困惑的同学走出困惑,重新建立自信,并且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关系。
三、如何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
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与权利,有着永恒而常新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幸福观擅变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似有抬头倾向。加强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把集体幸福、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起来。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对他人、对社会幸福关注相对欠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因此,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教育,要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有效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幸福感。特别要做好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的幸福观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发挥好辐射和带头作用。
2.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完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人文素质使人明白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对英雄品质的肃然起敬和对伟岸人格的心驰神往,并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竭力实现人生所能达到的理想高度。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文艺、历史、哲学、美学等,这些都应当成为其重要内容。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关键,因此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注重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和内容,诸如举办人文知识的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了人文意识,提高了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另外,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任何一个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积淀、继承、扬弃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兴衰相同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以群体、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主体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以理想人格、理想社会为价值目标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灵魂。以“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以“和合”与“大一统”为价值标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价值实现途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性幸福观的精华部分是建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有益补充。例如,孔子的“和谐为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天人合一关;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观;老子的“福兮祸所,祸兮福所伏”的辨证思维观,都有其科学的、合理的内核,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幸福快乐,富贵贫贱很有补益。
4.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善恶颠倒的年代灵与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幸福是一个流动演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的幸福标准也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与提高,但不管怎样变化和提高,只要我们具备感受幸福的能力,只要我们正确地追求幸福,只要我们将个人的幸福与集体、与他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的真谛。在此过程中,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播洒和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