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一般由教师写,是教案的一部分,指导学生如何学。如果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自己学会写学案。笔者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发现,教师只有两个角色——方法的指导者和习惯的培养者。把正确的方法给孩子,然后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最后把良好习惯化为人生效益。舍此而做的一切似乎都是画蛇添足,除了满足教师的表现欲,对孩子却是毫无益处。还有什么比写出渗透深刻体验和独立思想的学案更有成效的呢?
文本是经验的一种表达,既含有人生经验,又含有表达经验。作者的动机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唤醒读者的经验,达到交流影响的目的。定理是远离经验的知识,是认识自然的抽象成果;与科学课程不同,文本的经验是鲜活的知识,含有鲜明的个性,是认识自我的情感和思想成果。如果科学是认识自然的成果,那么文化则是认识自我的成果,而文本就是文化生动的载体。如果教师把文本里的经验提炼为抽象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就不再是阅读,而是听取教条,跟政治课一样。有的教师表演能力很强,孩子被声情并茂的演讲感染,可这并非阅读,不过是一种影视的视听感染,根本不能唤醒沉睡的经验,激活想象,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文本的经验犹如有活性的种子,为让读者心灵的土壤复活提供可能。教师把经验抽取出来,就是把胚胎烤死,变成跟定理一样的知识,孩子沦为知识的容器,情感世界就难以启蒙。有阅读素养者无不知道,经验的激活、想象的诞生是揭开阅读趣味(自然指纯正的阅读趣味)的全部秘密;阅读素养从来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在高度独立的阅读中习养成的。
初读唤醒经验,读出自我。文本里的经验体系丰富多彩,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思想,从语言到风格,无不伸出敏锐的触角,去孩子的经验世界里寻找知音。孩子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异、语言修养有深浅,与文本的经验交集就很不一样,从而生发出很有个性的审美趣味。要唤醒沉睡的经验,激活想象的翅膀不是容易的事,比视听感染艰难得多,语言便是一道森严的门槛儿。生动的经验却用最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读者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难以发生感染。阅读是修养从容宁静的功夫,与快餐的吞咽格格不入。要是带着教师的任务来阅读,就极难进入文字背景——人生,想象的翅膀也会随即被折断。宁静是排除环境的一切干扰,包括教师的干扰,怀着虔诚的心态去文字的森林旅行。为了寻到幽秘的佳处,显然不需要导游。正是这种宁静,读者才有了从容的理解,启动想象,跨进文字的门槛进入斑斓的人生殿堂。美好的痛苦使读者体验到深沉的宁静,那是超越现实而飞升到审美的天堂。可是,人们总是干扰这种潜心的旅行,以至朗读本身成为严重的干扰。朗读受到时间的限制,失去从容宁静,特别是长期的朗读形成动口不动心的恶习,哪来感染呢?如果初读不能唤醒经验,发生感染,那是心不够静,理解不深。换成潜心的默读吧!直到那些文字仿佛不是出自作者之手,而是流淌于自我心底,那时就渐入佳景了。
然后是提炼思想,确立重点。如果阅读是建构孩子价值观的人生实践,那么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独立的思想就是实践的基本形式。经验的复活是阅读的重大发现,也常常是阅读的结束,可要写出学案,仅仅是开始。体验是复杂微妙的意识活动,既有痛苦而美好的审美愉悦,又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还有灵感直觉思维等,要提炼出明确的思想却需要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因果等逻辑推理,是重要的思维训练。到底是什么及为什么感染读者,审美愉悦里到底蕴藏着什么艺术规律,这些往往颇费思量。从经验的碰撞里创造出新的经验,即思想,是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情感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阅读的重大成果。教师从文本经验里提炼出思想并传授给孩子,与孩子从阅读体验里结晶出独立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孩子从阅读体验里提炼出的思想饱含情感经验,而教师讲授的是冷漠的教条。阅读里提炼出的思想是作者与读者经验碰撞出智慧火花,是重要的思想实践。虽然还不是现实人生里的思想,可对孩子的价值观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阅读本质上是人生实践。特别是这种价值观同样是情商与智商的有机统一,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文本的最高意义就在于开发孩子的思想。
思想一诞生就成为行动的意志,孩子把思想表达出来就确立了研读文本的重点,以问题的方式表达就指明了研读的具体方向。比如,小说阅读中提出人物性格分析的重点,而“人物的性格怎样呢”,就指出了研究文本的方向。读者的思想大概有两大方向,一是肯定文本,是与自我经验融合的思想;二是批判文本,是与自我经验冲突的思想。后者更有创新价值,对未来叛逆个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极为深远。思想的开发便是建构孩子的价值观的过程,阅读是培植热情的鲜花和深刻的思想的深厚土壤。传统的教师不是以评价和分析文本为中心工作吗?在新课改中,这工作必须让给孩子了。
然后是研读解剖重点,用我之经验填补空白,用我之思想评价文本。学习重点指明继续研读的方向,思想必须得到证明。真的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热情干预文本的创新实践。语言的抽象性及表义的模糊性为阅读欣赏提供大量的空白,任是怎样细腻的描摹也只能是生活的断片,为读者经验的参与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条件。想象的翅膀恣意翱翔,经验自由地填充空白,读者进入再创作。这里的经验决不是记忆的复现,而是在作者的启蒙下原有经验的升华,充满创造的美好体验。或者含英咀华发现他人难以发现的独到的美,甚至连作者也没发现的美;或者探微发幽,洞察深邃,窥见作者隐藏极深的意旨,获得与作者神交的愉悦;或者锋芒初露,睿智逼人,发现作者并非完美的人品及艺术风格,批判得豪迈,体验到创新的喜悦。经验加工后的文本便着上自我浓郁的色彩,几乎是自我的文本,为写出学案积累丰富生动的素材。阅读之所以是创新实践,就因为经验的参与。客观地说,现实的课堂里这种潜心的研读实在太少,用经验来填补文本空白的创新实践远没有形成。纵然是新课改的课堂,也太过热闹,浮躁肤浅泛滥,没有研读铺垫的讨论流于形式。
解剖重点的研读自然可勾画和批注。把印证思想的典型例子筛选出来,是评论必要的准备。解读的种种发现既可旁批,甚至稍纵即逝的念头也可捕捉,为写出学案提供生动的材料。
这时就可以写出学案,即评论了。这里的学案不是阅读步骤的说明,而是以思想为主旨,写出鉴赏评论,是阅读的最高成果,也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有真情,有思想,有材料,是很好的作文方式。写作不是简单地记录研读的成果,而是对阅读的深化,是与作者作最深刻的交流,是对文本作积极的干预,是最富成效的阅读。
有了研读的成果——学案,合作交流讨论才有了充分的准备。现在的课堂也常常有合作讨论,但由于没有深刻的研读,特别是没有学案,来得很肤浅,形式主义泛滥,根本没有思想的交锋。先读后写再交流,如此简洁的课堂就是因为教师的干扰而难以形成。
自然,教师也并非无为,指导写作学案是中心任务,学案的指导是阅读方法指导的重要部分。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读者,而并非放任自流,让孩子茫然不知所措。但方法的指导是在阅读实践之外,决不是在阅读中不断干扰读者,比如用种种问题刺激读者,读者沦为牵线木偶,在压力下阅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培养读者宁静的心态。这是与作者交流的前提。然后是培养读思结合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解的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无法产生脑力劳动的趣味。然后,培养敏锐的阅读触角,养成想象的良好习惯,把阅读升华为读自我。然后是培养用自己的思想干预文本的习惯,阅读是不断地表态,是培养热情和思想的基地,是激发灵感的平台,是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的人生实践。
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阅读中要形成严密流畅而富有成效的思维,必须靠笔来表达。写学案是养成用笔的阅读习惯。用笔表达是思维和情感的清晰化,是对文本形成概念、判断及推理,又是用自我经验影响文本的成果,远比简单的思索后即兴的口头表达来得有深度,用笔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学案的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以思想的提炼为重点,指导孩子把阅读与自我经验结合,激发干预文本的热情。然后,写简短的评论,比如把思想分解成分论点,或者对局部的美作出赏析。最后,渐渐写成观点新颖,内容充实,有美感和说服力的学案。值得注意的是,阅读必须始终与写作结合,动笔必须形成习惯,但决不是过去的记笔记,成为教师的录音机。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拂到内地时,笔者早已发现热闹的表演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受到脂评本《红楼梦》的启发,开始探索读写结合的路子。笔者坚信,学生必须成为独立的读者,阅读才可能有效果。经过尝试,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有的学案比教师的教案还有深度,而站到讲台演讲学案也比教师还要有影响力。阅读教学的希望在于剔除一切琐碎,赶走聒噪不休的教师,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孩子,在阅读中养成用笔的习惯,高效的阅读就会随之诞生。自然,我们还要与学生的恶习斗争。习惯作冷漠懒惰的听众,学生当然不愿阅读;习惯作笔记,当然比独立的写作要辛苦;习惯用教师的问题来牵引,离开教师就提不出问题,感觉茫然;习惯于有口无心地朗读,当然不愿在默读里去想象和体验。总之,辛苦的教师早已霸占课堂,必然培养出懒惰空虚的学生,但我们必须指引孩子战胜懒惰,培养动笔的习惯,学会写学案。在安静的课堂里,有大片默读和研究的天地,有大片写作的天地,教师静静地与孩子们一同学习,未来的课堂就是这样。
如此,阅读素养有了,写作素养也有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
[作者通联: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天子湖校区]
文本是经验的一种表达,既含有人生经验,又含有表达经验。作者的动机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唤醒读者的经验,达到交流影响的目的。定理是远离经验的知识,是认识自然的抽象成果;与科学课程不同,文本的经验是鲜活的知识,含有鲜明的个性,是认识自我的情感和思想成果。如果科学是认识自然的成果,那么文化则是认识自我的成果,而文本就是文化生动的载体。如果教师把文本里的经验提炼为抽象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就不再是阅读,而是听取教条,跟政治课一样。有的教师表演能力很强,孩子被声情并茂的演讲感染,可这并非阅读,不过是一种影视的视听感染,根本不能唤醒沉睡的经验,激活想象,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文本的经验犹如有活性的种子,为让读者心灵的土壤复活提供可能。教师把经验抽取出来,就是把胚胎烤死,变成跟定理一样的知识,孩子沦为知识的容器,情感世界就难以启蒙。有阅读素养者无不知道,经验的激活、想象的诞生是揭开阅读趣味(自然指纯正的阅读趣味)的全部秘密;阅读素养从来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在高度独立的阅读中习养成的。
初读唤醒经验,读出自我。文本里的经验体系丰富多彩,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思想,从语言到风格,无不伸出敏锐的触角,去孩子的经验世界里寻找知音。孩子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异、语言修养有深浅,与文本的经验交集就很不一样,从而生发出很有个性的审美趣味。要唤醒沉睡的经验,激活想象的翅膀不是容易的事,比视听感染艰难得多,语言便是一道森严的门槛儿。生动的经验却用最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读者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难以发生感染。阅读是修养从容宁静的功夫,与快餐的吞咽格格不入。要是带着教师的任务来阅读,就极难进入文字背景——人生,想象的翅膀也会随即被折断。宁静是排除环境的一切干扰,包括教师的干扰,怀着虔诚的心态去文字的森林旅行。为了寻到幽秘的佳处,显然不需要导游。正是这种宁静,读者才有了从容的理解,启动想象,跨进文字的门槛进入斑斓的人生殿堂。美好的痛苦使读者体验到深沉的宁静,那是超越现实而飞升到审美的天堂。可是,人们总是干扰这种潜心的旅行,以至朗读本身成为严重的干扰。朗读受到时间的限制,失去从容宁静,特别是长期的朗读形成动口不动心的恶习,哪来感染呢?如果初读不能唤醒经验,发生感染,那是心不够静,理解不深。换成潜心的默读吧!直到那些文字仿佛不是出自作者之手,而是流淌于自我心底,那时就渐入佳景了。
然后是提炼思想,确立重点。如果阅读是建构孩子价值观的人生实践,那么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独立的思想就是实践的基本形式。经验的复活是阅读的重大发现,也常常是阅读的结束,可要写出学案,仅仅是开始。体验是复杂微妙的意识活动,既有痛苦而美好的审美愉悦,又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还有灵感直觉思维等,要提炼出明确的思想却需要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因果等逻辑推理,是重要的思维训练。到底是什么及为什么感染读者,审美愉悦里到底蕴藏着什么艺术规律,这些往往颇费思量。从经验的碰撞里创造出新的经验,即思想,是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情感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阅读的重大成果。教师从文本经验里提炼出思想并传授给孩子,与孩子从阅读体验里结晶出独立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孩子从阅读体验里提炼出的思想饱含情感经验,而教师讲授的是冷漠的教条。阅读里提炼出的思想是作者与读者经验碰撞出智慧火花,是重要的思想实践。虽然还不是现实人生里的思想,可对孩子的价值观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阅读本质上是人生实践。特别是这种价值观同样是情商与智商的有机统一,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文本的最高意义就在于开发孩子的思想。
思想一诞生就成为行动的意志,孩子把思想表达出来就确立了研读文本的重点,以问题的方式表达就指明了研读的具体方向。比如,小说阅读中提出人物性格分析的重点,而“人物的性格怎样呢”,就指出了研究文本的方向。读者的思想大概有两大方向,一是肯定文本,是与自我经验融合的思想;二是批判文本,是与自我经验冲突的思想。后者更有创新价值,对未来叛逆个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极为深远。思想的开发便是建构孩子的价值观的过程,阅读是培植热情的鲜花和深刻的思想的深厚土壤。传统的教师不是以评价和分析文本为中心工作吗?在新课改中,这工作必须让给孩子了。
然后是研读解剖重点,用我之经验填补空白,用我之思想评价文本。学习重点指明继续研读的方向,思想必须得到证明。真的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热情干预文本的创新实践。语言的抽象性及表义的模糊性为阅读欣赏提供大量的空白,任是怎样细腻的描摹也只能是生活的断片,为读者经验的参与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条件。想象的翅膀恣意翱翔,经验自由地填充空白,读者进入再创作。这里的经验决不是记忆的复现,而是在作者的启蒙下原有经验的升华,充满创造的美好体验。或者含英咀华发现他人难以发现的独到的美,甚至连作者也没发现的美;或者探微发幽,洞察深邃,窥见作者隐藏极深的意旨,获得与作者神交的愉悦;或者锋芒初露,睿智逼人,发现作者并非完美的人品及艺术风格,批判得豪迈,体验到创新的喜悦。经验加工后的文本便着上自我浓郁的色彩,几乎是自我的文本,为写出学案积累丰富生动的素材。阅读之所以是创新实践,就因为经验的参与。客观地说,现实的课堂里这种潜心的研读实在太少,用经验来填补文本空白的创新实践远没有形成。纵然是新课改的课堂,也太过热闹,浮躁肤浅泛滥,没有研读铺垫的讨论流于形式。
解剖重点的研读自然可勾画和批注。把印证思想的典型例子筛选出来,是评论必要的准备。解读的种种发现既可旁批,甚至稍纵即逝的念头也可捕捉,为写出学案提供生动的材料。
这时就可以写出学案,即评论了。这里的学案不是阅读步骤的说明,而是以思想为主旨,写出鉴赏评论,是阅读的最高成果,也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有真情,有思想,有材料,是很好的作文方式。写作不是简单地记录研读的成果,而是对阅读的深化,是与作者作最深刻的交流,是对文本作积极的干预,是最富成效的阅读。
有了研读的成果——学案,合作交流讨论才有了充分的准备。现在的课堂也常常有合作讨论,但由于没有深刻的研读,特别是没有学案,来得很肤浅,形式主义泛滥,根本没有思想的交锋。先读后写再交流,如此简洁的课堂就是因为教师的干扰而难以形成。
自然,教师也并非无为,指导写作学案是中心任务,学案的指导是阅读方法指导的重要部分。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读者,而并非放任自流,让孩子茫然不知所措。但方法的指导是在阅读实践之外,决不是在阅读中不断干扰读者,比如用种种问题刺激读者,读者沦为牵线木偶,在压力下阅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培养读者宁静的心态。这是与作者交流的前提。然后是培养读思结合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解的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无法产生脑力劳动的趣味。然后,培养敏锐的阅读触角,养成想象的良好习惯,把阅读升华为读自我。然后是培养用自己的思想干预文本的习惯,阅读是不断地表态,是培养热情和思想的基地,是激发灵感的平台,是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的人生实践。
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阅读中要形成严密流畅而富有成效的思维,必须靠笔来表达。写学案是养成用笔的阅读习惯。用笔表达是思维和情感的清晰化,是对文本形成概念、判断及推理,又是用自我经验影响文本的成果,远比简单的思索后即兴的口头表达来得有深度,用笔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学案的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以思想的提炼为重点,指导孩子把阅读与自我经验结合,激发干预文本的热情。然后,写简短的评论,比如把思想分解成分论点,或者对局部的美作出赏析。最后,渐渐写成观点新颖,内容充实,有美感和说服力的学案。值得注意的是,阅读必须始终与写作结合,动笔必须形成习惯,但决不是过去的记笔记,成为教师的录音机。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拂到内地时,笔者早已发现热闹的表演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受到脂评本《红楼梦》的启发,开始探索读写结合的路子。笔者坚信,学生必须成为独立的读者,阅读才可能有效果。经过尝试,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有的学案比教师的教案还有深度,而站到讲台演讲学案也比教师还要有影响力。阅读教学的希望在于剔除一切琐碎,赶走聒噪不休的教师,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孩子,在阅读中养成用笔的习惯,高效的阅读就会随之诞生。自然,我们还要与学生的恶习斗争。习惯作冷漠懒惰的听众,学生当然不愿阅读;习惯作笔记,当然比独立的写作要辛苦;习惯用教师的问题来牵引,离开教师就提不出问题,感觉茫然;习惯于有口无心地朗读,当然不愿在默读里去想象和体验。总之,辛苦的教师早已霸占课堂,必然培养出懒惰空虚的学生,但我们必须指引孩子战胜懒惰,培养动笔的习惯,学会写学案。在安静的课堂里,有大片默读和研究的天地,有大片写作的天地,教师静静地与孩子们一同学习,未来的课堂就是这样。
如此,阅读素养有了,写作素养也有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
[作者通联: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天子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