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胶囊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3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缬沙坦胶囊口服治疗;另选在年龄、病情、发病时间及血压指标等方面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P>0.05)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常规剂量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收缩压及舒张压参数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总有效率(91.4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4.28%),不良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11.43%),且程度轻微。
结论:说明缬沙坦胶囊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方面的疗效优于硝苯地平,且更加安全。
关键词:缬沙坦胶囊 老年性高血压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17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11-01
老年性高血压是指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的,血压持续或连续非同日3次以上出现高血压(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状态。相关的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高血压为冠心病、脑卒中等重大疾病的危险因素,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老年性高血压的控制和治疗的新型药物是临床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
缬沙坦胶囊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抗高血压药,原研于瑞士的诺华制药,适应症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收治的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5~85岁,平均(72±5.2)岁;另选在年龄、病情、发病时间及血压指标等方面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P>0.05)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的诊断依据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与恶性高血压;②在入院三个月内出现过心梗、脑梗、高卒中等疾病的患者;③严重肝功能损害者;④严重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接受正式治疗前两天停止服用所有降压药物,并进行血压测量,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基础血压值。之后给予观察组患者按照正常剂量服用缬沙坦胶囊,一日一次,一次一粒;给予对照组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片常规剂量,一日三次,一次一片;连续用药一个月,再次记录血压情况,并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将治疗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值在2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值在10mmHg以上,但已在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值低于10mmHg但已经达到正常水平或舒张压降低值为10~19mmHg;无效:患者的血压参数无明显改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值。
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现不良反应3例(8.57%),其中主要为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即自行消失;而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11.43%),其中轻微胃肠道反应2例,外周水肿1例,轻度低血压反应1例。
3 结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收缩压及舒张压参数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缬沙坦胶囊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方面的疗效优于硝苯地平,另外缬沙坦胶囊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发病轻微,说明缬沙坦胶囊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方面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另外,缬沙坦胶囊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病人的依从性更好。
4 缬沙坦胶囊
作用机制。缬沙坦可通过选择性地阻塞血管紧张素Ⅱ与许多组织上(如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的肾上腺AT1受体的结合,阻塞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作用。因此,它的作用是独立于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途径[1]。在许多组织中还发现了一个AT2受体,但AT2是否会与心血管动态平衡有关未知。
缬沙坦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比AT2受体强约20000倍。缬沙坦阻塞AT1受体后,血管紧张素Ⅱ的血浆水平升高可能会刺激AT2受体的畅通[2]。缬沙坦的初级代谢产物与AT1受体基本无亲和力,仅是缬沙坦本身的约1/20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血管紧张素II从血管紧张素I的生物合成,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ACE抑制剂也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也是由ACE催化的一个反应。由于缬沙坦不抑制ACE(激肽酶Ⅱ),它不会影响到对缓激肽的影响。是否这种差异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已知的缬沙坦不会结合或阻止其他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在心血管的调节中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赖智慧.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为靶标的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4):642-644
[2]甄玲玲,余静,丁凡,等.缬沙坦对代谢综合征大鼠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表达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8,16(6):503-507
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3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缬沙坦胶囊口服治疗;另选在年龄、病情、发病时间及血压指标等方面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P>0.05)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常规剂量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收缩压及舒张压参数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总有效率(91.4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4.28%),不良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11.43%),且程度轻微。
结论:说明缬沙坦胶囊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方面的疗效优于硝苯地平,且更加安全。
关键词:缬沙坦胶囊 老年性高血压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17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11-01
老年性高血压是指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的,血压持续或连续非同日3次以上出现高血压(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状态。相关的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高血压为冠心病、脑卒中等重大疾病的危险因素,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老年性高血压的控制和治疗的新型药物是临床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
缬沙坦胶囊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抗高血压药,原研于瑞士的诺华制药,适应症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收治的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3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5~85岁,平均(72±5.2)岁;另选在年龄、病情、发病时间及血压指标等方面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P>0.05)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的诊断依据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与恶性高血压;②在入院三个月内出现过心梗、脑梗、高卒中等疾病的患者;③严重肝功能损害者;④严重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接受正式治疗前两天停止服用所有降压药物,并进行血压测量,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基础血压值。之后给予观察组患者按照正常剂量服用缬沙坦胶囊,一日一次,一次一粒;给予对照组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片常规剂量,一日三次,一次一片;连续用药一个月,再次记录血压情况,并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将治疗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值在2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值在10mmHg以上,但已在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值低于10mmHg但已经达到正常水平或舒张压降低值为10~19mmHg;无效:患者的血压参数无明显改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值。
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共发现不良反应3例(8.57%),其中主要为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即自行消失;而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11.43%),其中轻微胃肠道反应2例,外周水肿1例,轻度低血压反应1例。
3 结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收缩压及舒张压参数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缬沙坦胶囊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方面的疗效优于硝苯地平,另外缬沙坦胶囊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发病轻微,说明缬沙坦胶囊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方面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另外,缬沙坦胶囊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病人的依从性更好。
4 缬沙坦胶囊
作用机制。缬沙坦可通过选择性地阻塞血管紧张素Ⅱ与许多组织上(如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的肾上腺AT1受体的结合,阻塞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作用。因此,它的作用是独立于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途径[1]。在许多组织中还发现了一个AT2受体,但AT2是否会与心血管动态平衡有关未知。
缬沙坦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比AT2受体强约20000倍。缬沙坦阻塞AT1受体后,血管紧张素Ⅱ的血浆水平升高可能会刺激AT2受体的畅通[2]。缬沙坦的初级代谢产物与AT1受体基本无亲和力,仅是缬沙坦本身的约1/20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血管紧张素II从血管紧张素I的生物合成,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ACE抑制剂也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也是由ACE催化的一个反应。由于缬沙坦不抑制ACE(激肽酶Ⅱ),它不会影响到对缓激肽的影响。是否这种差异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已知的缬沙坦不会结合或阻止其他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在心血管的调节中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赖智慧.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为靶标的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4):642-644
[2]甄玲玲,余静,丁凡,等.缬沙坦对代谢综合征大鼠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表达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8,16(6):5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