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近年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认为,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应“背诵与理解并重,适当地进行审美鉴赏”。统编版教材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要求教师重视二度开发教材。笔者尝试引入“比较阅读法”,打破教材顺序的限制,把相关诗词串联整合起来,形成比较系统,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古诗词并初步形成诗歌鉴赏的能力。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探讨比较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品味语言——基于文本内部的字词比较
  细读文本是正确解读诗歌的前提。注重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即从字词句等文本元素入手,分析语言的使用技巧。针对初中生的语法基础系统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成熟的情况,鉴赏重点可定在字词的比较分析上,这也切合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古诗词强调语言的锤炼,言简意赅。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品味,特别是通過替换关键词,学生能在比、读、想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品味语言的妙处。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以让学生比较“穿林打叶声”和“穿林吹叶声”的表达效果。句中的主语是“风雨”,从主谓搭配的角度看,“雨”不能“吹”,更重要的是“打”的力度更大,表现出“风雨”的猛烈,更能衬托作者蔑视“风雨”的豪迈豁达。再如“轻胜马”和“轻似马”比较,“山头斜照却相迎”和“山头夕阳却相照”比较等。让学生通过字词的替换比较,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知人论世——基于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学习古诗词要走进文本,也要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拓宽视野,把诗词的解读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和立场上。因而,“知人论世”成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必经环节。其实教师对时代背景的生硬介绍不如改为让学生对诗人其他作品的对比解读,了解作品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进行合作探究,使思维产生碰撞,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词中的诗人形象,有效地充实知识积累,促进鉴赏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采用了苏轼的四首词,除了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外,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下册)。苏轼的创作总是给人留下乐观豁达的印象,《江城子·密州出猎》反映了他积极仕进的心态;就算是写给弟弟表达思念之情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让人体会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众多色彩亮丽的作品中少数几首给人清冷感觉作品中的一首,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心境的孤独,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苏轼。学生再进一步探究,了解到创作背景——“乌台诗案”,进而对腐败的统治集团和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有所了解。
  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先入为主,又凸显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诗词的育人功能。“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的伟大人格魅力和笑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感悟意象——基于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
  意象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因为意象往往有其相对稳定的含义,如松柏是高洁志向的象征,月亮则被人用来寄托相思之情。为了应对考试,很多人将意象与其对应的内蕴一一列举,这样的知识梳理自然是必要的,但脱离具体语境的死记硬背效果不佳,更严重的是会将鉴赏模式化,使鉴赏失去意义。以意象为串联点,整合更多诗人的作品,让学生在真实阅读中比较体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解读的关键是“风雨”这个意象,它具有双关义。表层义是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从知人论世中,学生也不难了解到其深层含义——几乎致苏轼于死地的政治事件和人生坎坷。这首词揭示的人生哲理是“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在对这首词中的“风雨”有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搜索其他出现“风雨”的诗词并合作探究其丰富内涵。
  对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从品味文本内部语言到联系苏轼其他作品的拓展,了解苏轼为人及时代背景,再到“风雨”意向的感悟,比较阅读贯穿始终。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差别,把握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横峰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历史上著名的全红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粟裕、汪东兴等革命先驱曾在这里领导过叱咤风云的革命斗争,创建了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  七十多年前,横峰苏区人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把儿童教育、工农业余教育、妇女职业教育、红军教育、干部教育办得红红火火。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横峰人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学习苏区办教育的宝贵经验和
期刊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阅读是人生最美的姿态,是教师专业成长必由之路。上模小学是一所边远的农村学校,刚来上模小学工作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老师基本不读书,连《江西教育》《吉安教育》这些本省本市的教育杂志,老师们都很少问津。这些杂志分发到校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像叶圣陶、朱永新、李镇西等教育专家的作品,老师几乎没有读过。老师们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去教学,缺少专业理论支撑,专业成长缓慢。  面对这样的现
期刊
2011年1月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苏荣,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芦溪县宣风中学,亲切看望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好学生肖玉玲。  苏荣书记亲切地询问肖玉玲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听完班主任易志群讲述小玉玲舍己救人的事迹后,高度评价小英雄的壮举:“肖玉玲用自己的一条腿,换来别人的一条命,年龄虽小,但品德高尚,很了不起,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是党期望的接班人,
期刊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近日,读了《吕叔湘语文论集》,受益匪浅。  语文学习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初教学生写字时,往往指导得很细致,对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会详细地讲解并示范,让学生照着写。但不久以后,为了赶教学进度,就放松了要求,许多学生的字变得龙飞凤舞。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坚持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
期刊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有关读书的好处,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再赘述。然而,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广泛并深入地阅读,在当下尽管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却仍然是让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各类媒介铺天盖地,各种资讯车载斗量,若总是以开卷有益来鼓励幼童去读书,那无疑与盲人瞎马一般,最终会让许许多多无价值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在幼童的脑子里跑了马。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中小学生正确阅读,不能让他们在有限
期刊
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圆满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创业服务年”活动和“提升质量年”活动。在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时,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盘点过去一年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是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出台。纲
期刊
她从不言弃,用慈爱打开残障孩子飞翔的翅膀;她轻叩孩子的心扉,爱抚孩子,引导孩子,激励孩子,守护着心中那一泓清泉。大爱至亲,不是亲生骨肉,胜似亲生骨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亦有声,爱亦无声。  19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也许不算漫长,但在教育生涯中,却是一名女教师从桃李年华到不惑之年精彩演绎的耕耘历程。九江特殊教育学校的吕余锋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看着他无助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好受”  1997年,
期刊
导 读: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疫情课程化”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内容适切、学习评价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以“是真的吗”一课为例,阐释开发“疫情课程”的真实思考: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具体的课程学习内容、清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课程实施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
期刊
京剧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京剧趣谈》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文章由“马鞭”和“亮相”两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评论家、戏曲研究员。小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不明白我国国粹的美学内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课型,化繁为简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关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
期刊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大多不愿意学习历史,觉得历史难学,历史知识点繁杂难记,而且费心学习记忆了,还容易混淆,总会张冠李戴,很难拿到高分,所以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我发现存在上述问题的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是片面的、简单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知识理解体系。  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