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少教多学”理念下,把“学”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重视“学”的内容,这样自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引导预习,让学生领会“学”的内容;教师开放课堂,让学生增强“学”的兴趣;教师教会学法,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这样让师生双方都获得一个很好的提升,也就实现了我们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关键词】少教多学 真正 主人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很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收成越多,但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吃力地插秧改为姿态优美地抛秧,却带来了丰收。初看很奇怪:“勤劳”没得到相应回报,“悠闲”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以插秧来类比初中语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语文教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北外邓昌炎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限制,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不去想什么,懒得想什么。反之,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天性和潜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肤浅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引导预习,让学生领会“学”的内容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很有必要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有所悟、有所得,使预习不流于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要求学生预习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问题式预习提纲:即把预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设计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预习提纲时,可这样给学生问题:
1.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各是什么?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3、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___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_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5、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6、(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7、《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和对祖国的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
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真正为新授做好充分准备,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一“预备”工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富有灵活性、导向性,能突出重点,抓住要点,突破难点,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教师开放课堂,让学生增强“学”的兴趣
开放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参与讲课、讲评,提出质疑并答疑,让学生学会自我设计学习方法。例如:根据我设计的预习题,有时我会让学生当回小老师,以提问的形式阐述预习结果。如:讲解《柳叶儿》一文时,有位当小老师的学生问同学:“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同学们,你对柳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说“柳是报春的使者”的,有说“柳是美的化身”的,有说“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小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是什么吗?”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质疑,向知道个究竟,而后,小老师再介绍时代背景,引领大家熟悉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从中体验老师教学的过程,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我也从其他学生的眼中,捕捉到了一种对讲课优秀同学的佩服之情,以及渴望自己也有这种经历的热情,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三、教师教会学法,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
常用的学法有:第一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重头戏,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第二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语文教学不超脱字、词、句,因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对于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第三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领悟问题。围绕目标提问,而不是纠缠在无价值的问题上,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第四教给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赏析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从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考虑,要多读,多悟。
总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是为了获取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训练,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就能做到为学而教,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关键词】少教多学 真正 主人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很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收成越多,但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吃力地插秧改为姿态优美地抛秧,却带来了丰收。初看很奇怪:“勤劳”没得到相应回报,“悠闲”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以插秧来类比初中语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语文教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北外邓昌炎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限制,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不去想什么,懒得想什么。反之,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天性和潜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肤浅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引导预习,让学生领会“学”的内容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很有必要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有所悟、有所得,使预习不流于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我要求学生预习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问题式预习提纲:即把预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设计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预习提纲时,可这样给学生问题:
1.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各是什么?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3、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___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_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5、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6、(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7、《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和对祖国的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
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真正为新授做好充分准备,只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一“预备”工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富有灵活性、导向性,能突出重点,抓住要点,突破难点,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教师开放课堂,让学生增强“学”的兴趣
开放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参与讲课、讲评,提出质疑并答疑,让学生学会自我设计学习方法。例如:根据我设计的预习题,有时我会让学生当回小老师,以提问的形式阐述预习结果。如:讲解《柳叶儿》一文时,有位当小老师的学生问同学:“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同学们,你对柳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说“柳是报春的使者”的,有说“柳是美的化身”的,有说“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小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是什么吗?”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质疑,向知道个究竟,而后,小老师再介绍时代背景,引领大家熟悉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从中体验老师教学的过程,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我也从其他学生的眼中,捕捉到了一种对讲课优秀同学的佩服之情,以及渴望自己也有这种经历的热情,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三、教师教会学法,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
常用的学法有:第一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重头戏,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第二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语文教学不超脱字、词、句,因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对于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第三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领悟问题。围绕目标提问,而不是纠缠在无价值的问题上,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第四教给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赏析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从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考虑,要多读,多悟。
总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是为了获取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训练,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就能做到为学而教,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