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下面我以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进行新教材中关于基础理论水解知识的课堂教学时的优化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盐类水解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并且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同时,盐类水解平衡是继水及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而且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教学策略
2.1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有关盐的的信息和资料,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2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耳、动眼的基础上动手、动口,调动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对外部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使学生的全脑智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评价也应基于此理论,评价过程动态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3. 课堂设计
3.1 知识内容的建构。
演示实验:在一无色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说明产生现象的原因。突出“碱性”这一说法。再加入稀硫酸,由现象提出问题,说明不是碱,是碳酸钠。引课突出关键词:盐、水、酸碱性。将关键词联立起来,提出假设:盐溶液可能呈酸碱性。
设计意图:
(1)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产生大胆的猜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关键词,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运用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2 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分组实验]对盐溶液进行酸碱性测定。寻找规律。设计意图:(1)将教材图表中七种盐调整为六种,去Na2CO3换AlCI3,好处是不影响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却能降低“越弱越水解”规律提炼的难度。把Na2CO3的水解放在水解方程式书写环节中处理。(2)增加了盐溶液pH值一项,为盐的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的提炼做好铺垫。以上设计就是为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层次和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4.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搜集有关盐的知识。
(2)教师的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课件。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引用生产生活与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堂课的主角——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借助于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分析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两个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
(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多元化。
新课程中,化学教育已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般要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
(2)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要多样化。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放变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厌倦学习的心理,在不断调整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尤其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有利。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实验验证→验证假设→反馈评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3)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包括学生互评和自评;不仅要关注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表现和提高。通过课堂内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如何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诸因素和谐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功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和探索的过程。
1.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盐类水解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并且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同时,盐类水解平衡是继水及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而且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教学策略
2.1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有关盐的的信息和资料,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2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耳、动眼的基础上动手、动口,调动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对外部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使学生的全脑智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评价也应基于此理论,评价过程动态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3. 课堂设计
3.1 知识内容的建构。
演示实验:在一无色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说明产生现象的原因。突出“碱性”这一说法。再加入稀硫酸,由现象提出问题,说明不是碱,是碳酸钠。引课突出关键词:盐、水、酸碱性。将关键词联立起来,提出假设:盐溶液可能呈酸碱性。
设计意图:
(1)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产生大胆的猜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关键词,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运用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2 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分组实验]对盐溶液进行酸碱性测定。寻找规律。设计意图:(1)将教材图表中七种盐调整为六种,去Na2CO3换AlCI3,好处是不影响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却能降低“越弱越水解”规律提炼的难度。把Na2CO3的水解放在水解方程式书写环节中处理。(2)增加了盐溶液pH值一项,为盐的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的提炼做好铺垫。以上设计就是为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层次和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4.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搜集有关盐的知识。
(2)教师的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课件。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引用生产生活与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堂课的主角——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借助于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分析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两个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
(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多元化。
新课程中,化学教育已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般要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
(2)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要多样化。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放变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厌倦学习的心理,在不断调整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尤其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有利。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实验验证→验证假设→反馈评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3)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包括学生互评和自评;不仅要关注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表现和提高。通过课堂内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如何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诸因素和谐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功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和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