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朔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当时比较轻狂,但我守一个很严格的界限,我从来不称自己是一个作家,我觉得作家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当然,后来我也接受一个比较宽泛的标准,任何人只要你开始写你就是作家,这叫平等。但我小时候认为,作家还是有一定成就才能称作家,或者别人称呼你作家,自称作家就涉嫌不要脸。还有,我不是意在攻击别人,但小时候我就提醒自己,将来千万不能这样:比如说题词,比如说去大学讲演,比如说自封为大师,或者别人称你大师你欣然应允,岁数挺大了还出来招摇,我说我老了别那样。有时候你会忘了好多年轻时候对自己的承诺。我10岁的时候,跟我一个朋友,我们小孩发过两个誓。有一个我已然没遵守,就是活到40岁谁也不允许接着再往下活了,老了讨厌。
  《红楼梦》里王熙凤说老年人爱热闹,所以她挑戏都挑热闹的。但我觉得不是所有老人都爱热闹吧,老了还到处赶场子。有的人自个呆不住,他得跟别人呆在一起。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从小过集体生活,到老还要一群人呆在一起才觉得安全。能自己待着,是一种能力。我原来也是跟一大堆人待在一起,但就没待习惯,越来越不习惯。你经常喝大了,所谓人群中的孤独,你自己其实一腔心绪,但是现场的人跟你没关系。当然不是说化解孤独的手段就是要倾诉,或者要找到知己。没有人能够安慰你。你发现生命特别有限,世界特别虚无,谁能安慰这个事儿?
  我91年停笔之后,不知道下面写什么,我想写巨牛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那巨牛的是什么。中间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就特拧巴,没有方向。我觉得应该是写一个跟我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于是写了《看上去很美》,从我的幼儿园开始写,是不是这个?写完我发现不是这个。直到我找到现在这个故事,现在这个故事结构,我的全部思想感情都能安放进去,这个结构特别合适,我把它投射到古代和远古以后反倒自由了。
  中国其实有文字的历史没多久,没有文字之前的史,只有一些非常零碎的线索,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它们的思想透露在《道德经》里头。史前史里有巨大的空白。想搞清楚我们是怎么来的特别有意思。谁都别跟我说你们懂这个!在这之前都是失传的!科学已经发现人种都是衍变的,白种人黄种人都是后天因环境需要进化得来。人类最初的迁徙是因为生活所迫?还是完全无目的?母系社会最终怎么被男人夺了?……我就想写一群女的,从非洲一路走来,最后在我们这片儿地界扎下了根。
  我原先的写作完全是以个人生活为脉络的,断了就不在了,现在这个有一个历史的架构,中途写写停停,也断不到哪儿去。
  当然我最早先开始写的时候还不是这个故事,写着写着变成现在这个了。我中间改过好几次。我自己看的时候不太相信我自己的感觉,改的时候觉得,这个小说已经超出我自己的能力了!我在里面还编一个中国的假圣经,杜撰古书的时候我觉得我杜撰得太好了!人的幻觉有三种层次,一种是视觉经验,另外一种是你世世代代所受的文化记忆,还有一种就是洪荒世界,你不在这儿了——我在幻觉中所见到的洪荒世界。我本来特别不擅长描写场景,但是写史前,写到高兴的时候我完全没障碍了,我就在那儿,我全看见了。
  “三坟五典”虽然都失传了,但是“五典”里头有两个,“尧典”和“舜典”在《尚书》里头还有,他的大意在里头。我不太杜撰那个,那个有点像文告似的,但是关于“三坟”,《道德经》里有好多话没说尽,没说干净,太像摘抄了东一句西一句的,尤其是它里头讲“道”的那部分,我就有一个逆引申,用一些现代物理的语言把它拆开。我其实古文不太好,用古文的时候给我累到我了。“八索”和“九丘”我把它们变成民歌集,我把它变成民谚,还得捏造一些成语,因为史前没有成语,成语都是以后形成的。我采取了一个无耻的写法,我从木心那里学来的,就是写古民歌的时候,有时候我实在押不着韵,我就找一个同音的,笔划特别多的字儿,把它当成象声词来用。
  《诗经》里好多象声词用的都跟我们今天不一样。把它搁在那儿,一方面也押着韵了,一方面也增加它的古朴劲儿,这个帮了我很大忙。很多古民歌用比兴的方法,拿流水比人心啊什么乱七八糟全是比的,差不多三段式的笔法,那个我基本上吃透了,我在小说里伪造了很多古籍。我也不想写得太规矩,我想还是要有玩笑在里头,要在似与不似之间,最好让人看出你有不正经的成分在里头,一正经就处处是问题了。
其他文献
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精细化策略”,即在目标化策略前提下,根据教材编排写作体系,精细化地对初中生进行写作能力培养。具体包括校本课程资源的扩充、单元写作专题的分解和课文读中学写的拓展三个精细化策略。  一、校本课程资源的扩充  校本写作课程资源精细化扩充的原则有两条。  一是校本写作课程资源力求精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细致深入。如,七年级的何军艳老师为达成“培养初中生写作中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年级
冯回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湖北省武汉市数学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首批校外导师。  在“国培”讲课时,有一位青年教师问我,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是否可以用符号来表示结果,因为教材中没用符号来表示。  在我看来,他问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引进“符号”是必须的,因为它简洁、方便;用符号(a,b)和〔a,b〕来
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研究过程中,笔者倡导学生在课内进行海量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现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  一、合理利用时间,注重积累  笔者在实施“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积累放在首位,形成了一套较为扎实有效的以积累带动语文学习的经验。  1.积累美词佳句  在语文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有大量的美词佳句,笔者要求学生在读文时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传统课文,数不胜数的经典实录中,基本不离“赞叹、惋惜、仇恨”三个词——赞叹惊世之美、惋惜毁灭之痛、仇恨侵略者之卑劣。初次教本文,我赞叹依旧,惋惜未变,仇恨却只有更甚——究竟是怎样的劫掠,将圆明园摧残至此?  在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人生地不熟的侵略者进入圆明园时,为什么能畅通无阻?西洋园的石制建筑不惧火烧,为什么至今所剩无几?大片的山形水系本可以保持原
高慧明  北京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部课程改革“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特邀主讲专家,受邀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做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报告多场;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中
“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如果能适当进行补充,你的观点会更完美……”在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九(1)班语文课上,“飞翔组”小组长夏小宇的发言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镜头只是汉川市课改的一个掠影。出现这种可喜的局面,得益于该市教育局于2014年启动的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改。而推动这场“马拉松式”课改的背后,有一位甘当幕后“推手”的“耕耘者”。他,就是曾多年担任初高中毕业班英语教师,现任汉川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张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课文。文章节选自《红楼梦》,选入课文时略有改动。笔者梳理近五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文的教学案例,发现作者不约而同地将教学内容聚焦为“人物形象的品析”,且品析过程趋于道德审判,即“王熙凤不是一个好人”。  笔者对此有以下疑惑——  一,通过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品评一部皇皇巨著中的重要人物,合适吗?原著中,王熙凤在这一章节里正式登
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当时,用我们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如此。朋友之间,待之
“四步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笔者以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葡萄沟》的教学为例,谈谈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导  “导”分导入、导学两个环节。导入环节,教师选取了情境导入的方式。新课伊始,教师播放葡萄沟的视频,让学生对葡萄沟有一个初步了解。看完视频,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论对葡萄沟的印象。教师顺势出示了自学提示:①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②查——查工具书,
那个礼拜天下午,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是特别奇怪的一天。就在阿绿家的附近发生了火灾,我们爬上三楼阳台观火,在那里,我吻了她。这样说来似乎有些愚蠢,但是事情确实是这么进展的。  当时我们正一边聊着大学的事情,一边喝着饭后的咖啡,突然听见救火车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救火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窗外传来了人奔跑、大叫的声音。阿绿走到靠马路的房间,打开窗户向下看,然后对我说:“你在这里等一下。”就跑掉了。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