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永续”的同一

来源 :教育界·综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ou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藤尚武(Hisatake Katō)是当代日本著名哲学家,他把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引入日本,为日本学界初步奠定了环境伦理研究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理论范式。加藤尚武提出了“地球全体主义”:个人和国家的自由应该服从地球整体的利益,从保护地球环境这一整体利益出发,世界各国必须对欲望和自由的总量进行限制。
  【关键词】地球全体主义;加藤尚武;环境伦理
  日本的第一本环境伦理学著作《环境伦理学导引》由加藤尚武于1991年编写出版。加藤指出:“地球全体主义”所优先尊重的是整个地球,只有地球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相反,国家的利益应该受到限制。他认为,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才是环境问题的最大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限制自由,在环境问题上国家和个人不再有自决权,一切权力属于地球,代表地球整体利益的权力机关可以对国家、组织甚至个人进行干预,实施“地球全体主义”。
  一、地球的有限性——“地球全体主义”的出发点
  “地球的生态系统不是整个宇宙,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人类可使用的物质和能量总量是有限的。在此当中,保障生存的可能性享有优先权。选择了生存的权利,才能发挥选择的自由。环境伦理学指出:“生命的选择可能会在选择的形式中否定未来一代的自由。”生命一旦发生,就会以选择自由的形式否定自由。例如,如果我们使用了最后一滴水,那就等于拒绝了利用石油的文化生活的人。但是,为了同时保障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所有的人都将被视为未来一代人的敌人。因此,地球环境问题可能会引发新的整体主义的出现。
  自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人类开始攻克技术开发的难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普及节能技术等,以至于技术乐观主义认为,只要技术开发成功,许多社会难题便不复存在。但如果技术开发成功,伦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吗?例如,一座孤岛上有一百人,粮食只够五十人的分量。那么,如何选择哪五十个人生存下来是典型的伦理问题;怎样制造不足的粮食是典型的技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上的解决方法理所当然是更为出色的。为什么呢?因为,能实现全部人生存下来的措施比死去一半人的措施更出色。此时谋求“伦理上的解决”显然是错误的。以什么为目标是伦理问题,究竟能达到什么目标是技术问题。但是,通过技术可以扩大选择的范围,所谓“伦理”是从可选择的东西中选择最好的东西的方法。如果技术将选择范围扩大,伦理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在環境伦理学上,坚信可以自由利用自然的人类迷路了。并不是只有人类拥有生存的权利,为了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生命,在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数量是需要限制的。另外,即使只考虑人类的生存权,也必须保障未来一代的生存条件。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以吞食环境和资源的形式维持着人口的增长,且不知不觉间,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程度甚至限制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在“支配”自然界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直认为是自由的规则显然在此刻是行不通的,总有一天,人类的发展也许会超越生存条件的临界点。
  二、人类的永续发展——“地球全体主义”的落脚点
  19世纪的黑格尔说,历史进步是自由理念的发展,而扩大自由的政治制度改革是一个骗局。马克思认为,这一发展事实上不过是产业和流通基础发展的表现。20世纪,罗斯指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和社会全体的自由化相关联的事实,提出了GDP增长这一明确的指标。由此麦德林斯曾预言,人类社会“增长的极限”将接近环境污染和枯竭所导致的增长极限。
  为了在人类的可生存范围内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热平衡,必须限定地使用自然资源与能源。由此可见,人类无止境的进步是不可能的。而对宇宙中其他天体的殖民计划也证明,人体设计本身就与地球的重力相吻合,因此也似乎就没有允许人口无限增殖的条件。人口、粮食、能源消费等指标,是人类迎接“常态化时代”所不可避免的。而由进步到规范的转换,在经济上是从成长到分配平衡的转换,在物质上是从丢弃到循环的转换,是从无限的宇宙到有限的生态系统的转换。根据对世界人口的预测,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目标值可能会有所不同。从技术上讲,使“为和平应对人口爆发,保证能源供应”的目标和“在保存环境和资源的情况下供应能源”的条件并存是不可能的。
  对未来负责的伦理道德被认为是缺乏现代伦理的结构,而现在的人们必须要对未来人类的生存承担责任。这是目前世界上对于人类永续发展最中心的课题研究之一:不回避存在因有限资源与未来的人争夺的关系问题。因此,就能源问题来说,不能做出只使用太阳能不使用化石燃料的决定;而对于埋藏资源来说,现在一代的人类需要进行循环利用,而未来的人可以重新使用相同的物质与方法。其实,即使没有人的参与,也有地球生态系统自然老化的过程。因此,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未来一代与现在一代的相生性。与此同时,人类更需承担共存的责任。
  三、“有限”与“永续”的同一——“地球全体主义”的实践方法
  (一)科学地对待资源
  加藤尚武在《环境伦理学导引》一书中指出,如果把代际伦理的观点和地球生态系统有限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就会得出生存条件是依靠有限埋藏资源的结论。如果世界人口不稳定的未来构想是正确的,那么定常化时代的文化就只能是资源的循环使用。面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调和与处理资源储备与利用的关系尤为重要。“地球全体主义”在这里指出,循环使用与合理控制的手段对于绿色发展延至世代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实现合理使用与循环利用非可再生与总量一定的资源,不仅仅需要改变人对于环境伦理的认知,更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与手段。
  (二)反对个人主义
  以上关于“无限空间”的设想,加藤尚武认为此观点对个人和个人的责任概念也产生了影响。个人行为是一个个体的行为,个人应该在自己的行为受影响的范围内承担责任。但是在环境伦理学看来,个体的行为和环境也存在关系。在这当中,单独的行为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单独行为一定会改变整个世界。正如加藤尚武所举之例浅显易懂:我摘下了一棵草,别人就不能摘这棵相同的草了。没有与他人无关的行为。探讨地球环境的问题,就需要重新研究以近代开始的产业和商业为中心的整个文化。“在无限的空间中自由地消费资源,自由地放弃”的“自由”只能受到限制。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反对个人主义,绿色发展的同时不仅需要注重个体的发展,而且需要注意防止对于他人产生危害,避免“蝴蝶效应”的发生。进一步讲,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人类开展生产活动的同时,更需兼顾不对自然产生危害,且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地发展,此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除此之外,“地球全体主义”的实现更需进一步地限制总量,优先地球整体。
  (三)限制欲望的总量
  如果在整个地球上使用的能源和资源总量能被限制,那么地球文化将从平等主义转变为互补主义。加藤尚武进一步阐述到,没有国家的独立,就不能保证个人的自由,国家如果不扩张领土,就不能扩展自己的欲望。而环境伦理学中产生的总体主义与此“国家整体主义”不同,“地球整体主义”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不是国家,地球才是最优先被尊重的“绝对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国家利己主义反而会被抑制。
  加藤尚武认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可能完全消失。个人的自由就像膨胀的气体分子运动一样,在扩展个人自由的同时,扩张社会总生产的资本主义方式是非常自然的做法。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发生,“气体的膨胀”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就是说,只要利用化石能源,地球生态系统就一定会遭到破坏。埋藏资源的使用、现有物种的灭绝、不可逆转的沙漠化、森林破坏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世代对于未来世代生存条件的部分破坏,是在时间轴上进行的大量杀戮。
  四、结论
  “地球全体主义”指出,使全体规制和个人自由并存的基本公式是“向内向外限制自由”。如何界定国家之间的分配公正性,将成为国际社会中心的问题。这恰恰与环境伦理学中的环境正义的观点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理念的构建不仅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有限的地球生态资源,更重要的是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限制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发展,控制资源总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调配与互补。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一切个人和国家应服从地球的整體“绝对的意义”,便是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无限的发展机遇,这便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辩证之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日]加藤尚武.環境倫理学のすすめ[M].东京:丸善ライブラリー,1991.
  [2][美]罗德里克·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薛勇民.走向生态价值的深处——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当代诠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卢风.人、环境与自然:环境哲学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5]韩立新.自由主义和地球的有限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41.
  [6]王妍.论环境伦理回归实践的路向[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开花以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了种子和果实,种子和果实成熟以后,必须散布到各处才能扩大后代植株生长的领域,以使得物种繁衍,结合观察与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多种植物的果实,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播方式,植物种子的某些特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种子。  【关键词】课堂;教育;分析;种子散播方式  一、教学目标  第一,科学概念目标
【摘要】我们在“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重新规划了阅读考级课程的框架:首先,从读什么入手,全校语文教师研发了《“恒美”晨诵读本》;其次,学校从新教育“儿童阅读课程”的建构出发,制定了“七个一”的阅读活动课程。在“新教育”的指引下,阅读考级课程为学生们的精神成长打下了一抹亮丽的底色。  【关键词】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阅读活动;阅读考级课程  朱永新老师说:“没有阅读就不可能
【摘要】学困生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辅导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趣味游戏;课外辅导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课堂的互动性,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创建
【摘要】“五水共治”的宣传与开展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和支持。幼儿园户外拓展活动若能与之携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班幼儿户外拓展活动如何与“五水共治”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提出倡议、开展幼儿园拓展活动课、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小手拉大手的局面,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  【关键词】大班;幼儿拓展活动;五水共治;宣传  一、活动背景  有人会说“五水共治”这么大的一个民生问题,和我们幼儿园有什么关系呢。
【摘要】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用书》的辅助。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习惯借助该书分析教材,能否合理地使用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教材的駕驭效果。对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起来,全面分析在《教师教学用书》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套数学教师用书得到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兴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一样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前预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
【摘 要】在越南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学实际中,由于种种因素限制,文化意识并没得到足够重视,发挥出其应有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越南语报刊选读课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以更好学习和应用越南语。  【关键词】报刊选读课 文化意识 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密不可分。因此,
【摘要】文章就担任某个小班的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3种性格差异学生的案例做一点点阐述分析,以德育人,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以德育人;智慧;等待转变;耐心辅导;建立信心  基础教育中的每个班都会是一个小社会,什么性格的学生都会有:个别“小霸王周通”一样的学生会搅得这个班级不得安宁;一些聪明、个性尖锐、性格突出的学生不会买任何人的账;也会有一些寡言胆小信心不足的学生。这3种表现的学生是管理教育的
【摘要】文章针对初中物理当前存在的知识堆积式的单元复习情况,结合欧姆定律的单元复习阐述了通过终极目标的制定、课前的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巧妙激发先期知识、设计问题链等步骤解决深度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深度学习;预评估;先期的知识;深度加工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教师
【摘要】幼儿建立分享行为是增强其社交意识、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围绕幼儿比较关注的事物激发幼儿分享动机,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分享机制,而不是“这个玩具我不喜欢所以让别人来玩”这种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伪分享。论文就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幼儿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行为;人格塑造  一、前言  俗话说:“学会分享,能够使得快乐加倍,痛苦减半。”所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