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课标中“文化意识”的内涵提到一个新高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语言学习中输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以一节九年级的课外阅读课课例分析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方案到课后评价与反思等方面,分享在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课设计的经验与启发。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英语;阅读课;设计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中的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文化是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自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改开始以来,学界比过去更注重文化学习,因此,文化意识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新课程目标下的文化意识更突出“学会做人做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要点,并表明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阅读,作为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传统的阅读课堂普遍存在重语法轻语篇,重应试技巧轻文化意识培养等问题,尽管有部分教师认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但多停留在点到即止的阶段,颇有隔靴搔痒之嫌。以新课改的文化意识为视角的初中英语阅读课的设计应该如何进行?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需求痛点。以下,笔者将以一节九年级的课外阅读课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方案到课后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浅谈在文化意识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实施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分享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启发。
二、课前准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进而影响其核心素养的发展。突出文化意识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设计一节课不容易,若能从宏观上确立要做的事情,构建出设计的框架,后续的具体实施便有依可循,教学设计也变得简单。笔者认为在文化意识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框架的内容上考虑:
图1文化意识视角下阅读教学设计总体框架图
(一)学情分析与材料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课型的教学设计都应以学生为本。学情的分析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也决定教学步骤、活动的设计,所以分析学情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学情涵盖的内容广泛,但设计一节课,一般至少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水平、班级特点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共同事件等。
课例分析:在笔者的课例中,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上课时间是九年级下学期中后期,五级目标教学要求中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已经教授完毕,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解码能力和一定的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策略意识,但在高阶思维和文化意识上仍然存在欠缺,另外,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问题,正确地引导亟待开展。
学情的分析影响教学材料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教师首选的是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的优势无须赘述,但也有其局限性:無法完全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群的需要,无法跟上学生真实生活共同事件的时效性等。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选择范围大,但要在热点话题的时效性下找到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篇章是困难的。
无论选材来源何处,教师都应有机整合教学材料和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使材料更具有吸引力,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设计该课的时间背景是科学家霍金离世期间,此消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大量的报道,并引起民众对霍金生平以及和他研究成果相关的内容的广泛关注,学生也深受影响,在他们之间一时间兴起一股“霍金热”。此时正是语言教学与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价值观的教育层面上,此时的话题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其主题意义探究的内在能动性,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积极意义。然而初中教材中无相关文章,最终,笔者从课外选取一篇关于物理学家霍金的生平介绍的文章。然而,原文无论从长度、新词和长难句的数量还是段落间的联系等,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都是不适合的。Betts(1946)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若学生能正确识别95%以上的词汇并能理解75%以上的内容,此文可教。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有机整合篇章内容,在不改变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修改成大部分初三学生能读懂的词汇和句式,使教学成为可能。经整合后,该文章的概要和结构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该文章经过修整后,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难度适合初三中考备考的学生,具有可操作性。
(二)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
选定教学材料后,如何教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培养其文化意识呢?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程目标提到,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依托语篇,设计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可见探究语篇的主题、分析语篇的结构、挖掘语篇的文化内涵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课例分析:从表1可见,该语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科学家与科学研究”,在这一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活动都应该与其密切相关。另外,该文章为介绍性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并不十分明显,需要读者去分析和推断,利用语篇信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获得文化知识,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是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最终,本节课例确定的具体目标如下:
语言能力:1.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段落大意;
2.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例证。
文化意识:1.了解霍金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2.感受霍金的人格魅力,学习其严谨理性的治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品格。
思维品质:1.能通过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讨论分析出霍金的个人品质和治学态度;
2.能将这些优秀的品质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学习能力:1.能通过预测、找关键词等方法推测段落大意;
2.能通过思维导图理清复杂概念的关系。
三、课堂实施方案
(一)教学总体步骤
阅读的教学模式有多种,各有优劣,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PWP模式较为流行,总体来说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都得到较多一线教师的肯定。
课例分析:本节课例基于PWP模式设计各项活动,经过分析教学难点,寻找难点的突破方法,并获得一些经验与反馈。以下为本课例的教学步骤图:
(二)发现教学难点
从上述的学情和教情以及教学目标看出,该课的课堂活动的难点在于细读后归纳和推断环节,以及读后的迁移环节。归纳和推断属于思维能力中的高阶能力,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而没有前面的思维高度,就无法实现迁移的目标。
课例分析:文章中霍金身患奇疾,却直面人生,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学研究,孜孜不倦,撰写出著名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并以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为世人所喜爱。
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介绍霍金的各个方面,没有任何总结性的词语,段与段之间看似无关,却每段均隐含其一个可贵的品质。但学生缺乏足够的背景文化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很难与作者产生共情,情感无法达到主题意义内涵的高度,更无从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激发表达的意愿。对于学生来说,处理不到位,意味着这只是一篇如白开水一般的人物介绍。
(三)拟借微视频突破难点
在阅读课堂中,背景文化知识的补充讲究技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从语言水平、认知水平还是兴趣点所在,都会直接影响其对背景文化知识的汲取。干瘪的文字表述、无趣的图片等都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提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下,笔者尝试利用“微视频”来突破难点。
笔者定义的微视频,不仅仅指大众认识中的“微课”,还包括和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网络媒体节目、自制小视频等内容,只要内容相关,便于获得和使用,我们都可以通過一定技术加工,利用于课堂。但要注意的是,微视频要突出它的“微”,也就是要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精,微视频的使用不应“喧宾夺主”,它的作用是促进或补充课堂教学,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比重应该留给学生去探索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课例分析:在本节课例中,笔者一共使用3个微视频,总时长6分57秒。其中两个视频为美国电影《万物理论》(theTheoryofEverything)的剪辑片段,一个来自网友自制视频的改编。以下为3个微视频的操作设计:
四、课后评价与反思
(一)关于难点突破的反思
在前面两个微视频的带动下,笔者注意到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学生的谨慎沉默,到悄然响起各种感叹的声音,学生表情变化逐渐丰富,与教师的语言互动逐渐频繁,最终成功推断出霍金的优秀品质:乐观、谦卑、质疑、理性和幽默。在随后的读后活动“将霍金优秀品质迁移到自己真实生活”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积极,在口头表述中,超过一半的同学举手示意发言,笔者就五个品质分别抽查部分不同语言能力层次的学生,结果显示发言的学生除在语言准确度和流利度上有差别外,基本上能理解霍金这五个品质的含义以及和自己生活的联系。在前面的铺垫下,第三个微视频是霍金一段公开发表过的话,声源来自霍金的电脑发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拉近了学生与霍金的距离。播放完毕,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致意霍金,课堂结束。
(二)课堂评价
一节课是否成功,除了直观上课堂生成的效果,更应该参考学生本身对课堂的评价。学生没有理论的高度,却有一颗敏感的心。让他们回顾课堂,在自己经历的各个环节中去思考自己的获得,除了给教师一个及时有效的反馈外,同时也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产生启发。笔者在课堂结束后,依照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课堂学习效果自评表,发出50份,收回48份。该调查表的内容和结果如下表:
从表3数据看,对于内容1,超过85%的学生认为篇章的难度合适,说明选材有效,语言知识层面达到目标;对于内容2,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好和一般的维度,选不好的人数比例也是横向比较中比例较高的,说明思维导图辅助语言解码这一策略的训练有待加强;内容3和内容4的数据显示在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上达到目标的人数接近80%,说明难点突破有效,内容5的数据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依据。
五、结语
核心素养下的文化意识目标体现了英语课程的育人观,阅读课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值得教师们用心设计。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的目标具有全景意识,明白到在一节课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凸显侧重点,有的放矢,直面教学难点,努力寻找难点的突破口,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推进,重视课堂的评价和反思,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设计和课堂生成自然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洪德.文化品格目标: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1):6-9.
[3]程晓堂.英语课堂上究竟应该做什么?[J].山东外语教学,2016,37(1):61-67.
[4]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2):19-23.
[5]金璐.文化意识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4):13-15.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英语;阅读课;设计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中的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文化是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自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改开始以来,学界比过去更注重文化学习,因此,文化意识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新课程目标下的文化意识更突出“学会做人做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要点,并表明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阅读,作为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传统的阅读课堂普遍存在重语法轻语篇,重应试技巧轻文化意识培养等问题,尽管有部分教师认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但多停留在点到即止的阶段,颇有隔靴搔痒之嫌。以新课改的文化意识为视角的初中英语阅读课的设计应该如何进行?这是许多一线教师的需求痛点。以下,笔者将以一节九年级的课外阅读课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方案到课后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浅谈在文化意识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实施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分享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启发。
二、课前准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进而影响其核心素养的发展。突出文化意识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设计一节课不容易,若能从宏观上确立要做的事情,构建出设计的框架,后续的具体实施便有依可循,教学设计也变得简单。笔者认为在文化意识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框架的内容上考虑:
图1文化意识视角下阅读教学设计总体框架图
(一)学情分析与材料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课型的教学设计都应以学生为本。学情的分析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也决定教学步骤、活动的设计,所以分析学情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学情涵盖的内容广泛,但设计一节课,一般至少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水平、班级特点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共同事件等。
课例分析:在笔者的课例中,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上课时间是九年级下学期中后期,五级目标教学要求中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已经教授完毕,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解码能力和一定的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策略意识,但在高阶思维和文化意识上仍然存在欠缺,另外,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问题,正确地引导亟待开展。
学情的分析影响教学材料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教师首选的是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的优势无须赘述,但也有其局限性:無法完全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群的需要,无法跟上学生真实生活共同事件的时效性等。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选择范围大,但要在热点话题的时效性下找到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篇章是困难的。
无论选材来源何处,教师都应有机整合教学材料和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使材料更具有吸引力,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设计该课的时间背景是科学家霍金离世期间,此消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大量的报道,并引起民众对霍金生平以及和他研究成果相关的内容的广泛关注,学生也深受影响,在他们之间一时间兴起一股“霍金热”。此时正是语言教学与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价值观的教育层面上,此时的话题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其主题意义探究的内在能动性,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积极意义。然而初中教材中无相关文章,最终,笔者从课外选取一篇关于物理学家霍金的生平介绍的文章。然而,原文无论从长度、新词和长难句的数量还是段落间的联系等,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都是不适合的。Betts(1946)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若学生能正确识别95%以上的词汇并能理解75%以上的内容,此文可教。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有机整合篇章内容,在不改变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修改成大部分初三学生能读懂的词汇和句式,使教学成为可能。经整合后,该文章的概要和结构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该文章经过修整后,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难度适合初三中考备考的学生,具有可操作性。
(二)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
选定教学材料后,如何教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培养其文化意识呢?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程目标提到,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依托语篇,设计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可见探究语篇的主题、分析语篇的结构、挖掘语篇的文化内涵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课例分析:从表1可见,该语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科学家与科学研究”,在这一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活动都应该与其密切相关。另外,该文章为介绍性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并不十分明显,需要读者去分析和推断,利用语篇信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获得文化知识,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是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最终,本节课例确定的具体目标如下:
语言能力:1.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段落大意;
2.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例证。
文化意识:1.了解霍金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2.感受霍金的人格魅力,学习其严谨理性的治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品格。
思维品质:1.能通过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讨论分析出霍金的个人品质和治学态度;
2.能将这些优秀的品质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学习能力:1.能通过预测、找关键词等方法推测段落大意;
2.能通过思维导图理清复杂概念的关系。
三、课堂实施方案
(一)教学总体步骤
阅读的教学模式有多种,各有优劣,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PWP模式较为流行,总体来说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都得到较多一线教师的肯定。
课例分析:本节课例基于PWP模式设计各项活动,经过分析教学难点,寻找难点的突破方法,并获得一些经验与反馈。以下为本课例的教学步骤图:
(二)发现教学难点
从上述的学情和教情以及教学目标看出,该课的课堂活动的难点在于细读后归纳和推断环节,以及读后的迁移环节。归纳和推断属于思维能力中的高阶能力,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而没有前面的思维高度,就无法实现迁移的目标。
课例分析:文章中霍金身患奇疾,却直面人生,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学研究,孜孜不倦,撰写出著名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并以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为世人所喜爱。
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介绍霍金的各个方面,没有任何总结性的词语,段与段之间看似无关,却每段均隐含其一个可贵的品质。但学生缺乏足够的背景文化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很难与作者产生共情,情感无法达到主题意义内涵的高度,更无从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激发表达的意愿。对于学生来说,处理不到位,意味着这只是一篇如白开水一般的人物介绍。
(三)拟借微视频突破难点
在阅读课堂中,背景文化知识的补充讲究技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从语言水平、认知水平还是兴趣点所在,都会直接影响其对背景文化知识的汲取。干瘪的文字表述、无趣的图片等都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提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下,笔者尝试利用“微视频”来突破难点。
笔者定义的微视频,不仅仅指大众认识中的“微课”,还包括和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网络媒体节目、自制小视频等内容,只要内容相关,便于获得和使用,我们都可以通過一定技术加工,利用于课堂。但要注意的是,微视频要突出它的“微”,也就是要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精,微视频的使用不应“喧宾夺主”,它的作用是促进或补充课堂教学,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比重应该留给学生去探索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课例分析:在本节课例中,笔者一共使用3个微视频,总时长6分57秒。其中两个视频为美国电影《万物理论》(theTheoryofEverything)的剪辑片段,一个来自网友自制视频的改编。以下为3个微视频的操作设计:
四、课后评价与反思
(一)关于难点突破的反思
在前面两个微视频的带动下,笔者注意到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学生的谨慎沉默,到悄然响起各种感叹的声音,学生表情变化逐渐丰富,与教师的语言互动逐渐频繁,最终成功推断出霍金的优秀品质:乐观、谦卑、质疑、理性和幽默。在随后的读后活动“将霍金优秀品质迁移到自己真实生活”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积极,在口头表述中,超过一半的同学举手示意发言,笔者就五个品质分别抽查部分不同语言能力层次的学生,结果显示发言的学生除在语言准确度和流利度上有差别外,基本上能理解霍金这五个品质的含义以及和自己生活的联系。在前面的铺垫下,第三个微视频是霍金一段公开发表过的话,声源来自霍金的电脑发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拉近了学生与霍金的距离。播放完毕,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致意霍金,课堂结束。
(二)课堂评价
一节课是否成功,除了直观上课堂生成的效果,更应该参考学生本身对课堂的评价。学生没有理论的高度,却有一颗敏感的心。让他们回顾课堂,在自己经历的各个环节中去思考自己的获得,除了给教师一个及时有效的反馈外,同时也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产生启发。笔者在课堂结束后,依照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课堂学习效果自评表,发出50份,收回48份。该调查表的内容和结果如下表:
从表3数据看,对于内容1,超过85%的学生认为篇章的难度合适,说明选材有效,语言知识层面达到目标;对于内容2,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好和一般的维度,选不好的人数比例也是横向比较中比例较高的,说明思维导图辅助语言解码这一策略的训练有待加强;内容3和内容4的数据显示在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上达到目标的人数接近80%,说明难点突破有效,内容5的数据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依据。
五、结语
核心素养下的文化意识目标体现了英语课程的育人观,阅读课作为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值得教师们用心设计。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的目标具有全景意识,明白到在一节课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凸显侧重点,有的放矢,直面教学难点,努力寻找难点的突破口,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推进,重视课堂的评价和反思,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设计和课堂生成自然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洪德.文化品格目标: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1):6-9.
[3]程晓堂.英语课堂上究竟应该做什么?[J].山东外语教学,2016,37(1):61-67.
[4]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2):19-23.
[5]金璐.文化意识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8(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