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境的创设并不只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关键是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服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连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课件出示几只小鸟衔着几张卡片飞来,每张卡片上写着一道100以内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道或几道完成。当教师说完要求后,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动笔.只是双目盯着屏幕。于是,教师奇怪地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经教师这么一问,大部分学生才开始回过神来做练习,但仍有个别学生还是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教师为此有些犯愁,疑惑地问那些个别学生。这时,学生1回答道:“老师,这幅画真是太漂亮了!”调皮的学生2回答说:“老师,小鸟一直飞不累吗?”这位教师一时不知说些什么才好,只是让这两位学生先坐下。从这儿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而放弃了情境应有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没有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反而“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应着力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
2 创设问题情境要讲究实效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服务学生,提高效益”,因而创设具有实效的教学情境就很重要。比如,在“集合现象”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形:“最近,我们学校参加市运动会,参加跳高的有16人,参加跳远的有10人,其中有6人两项都参加,请你算算这两个项目共有多少人参加?”然后,立足于此,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排列。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但很有效,能让学生清晰地找到“其中6人”的位置,理解集合图的交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情境创设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去思考,防止生拉硬套、牵强附会。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应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与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学、喜欢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应关注“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设法给学生经历“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这样的学习情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情境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目标达成,还应注意: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才有它存在的价值。
4 创设问题情境要讲究适度性
教学情境并非多多益善,而应保持一定的适度。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0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一会儿参加动物运动会,一会儿参加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教师更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地结束了;在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把扑克游戏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把13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位同学,看一看会是怎样的情况?3人一组的每人分到4张还剩1张;4人一组的每人分到3张还剩l张;5人一组的每人分到2张还剩3张。接下来,教师又问:“如果分别把14张、15张、16张、17张、18张、19张、20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在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中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拿出一个信封说:“这里有一些扑克牌,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得6张,还剩5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扑克牌呢?”接着,又拿出一个信封说:“打算往这个信封里装一些扑克牌,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6人后,还剩3张,你打算往信封中装多少张扑克牌,为什么?”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生活中人们碰到的问题往往是不能预见的.因而在碰到具体问题时一般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是在深入了解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完备起来的。而我们在教学中正好相反,解决问题前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给出的问题条件是完备的,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学生并不需要多少思考,因而我们的孩子在面临具体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情境的开放性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可以给出一些条件不完备、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或结果不唯一的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境的创设并不只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关键是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服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连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课件出示几只小鸟衔着几张卡片飞来,每张卡片上写着一道100以内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道或几道完成。当教师说完要求后,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动笔.只是双目盯着屏幕。于是,教师奇怪地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经教师这么一问,大部分学生才开始回过神来做练习,但仍有个别学生还是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教师为此有些犯愁,疑惑地问那些个别学生。这时,学生1回答道:“老师,这幅画真是太漂亮了!”调皮的学生2回答说:“老师,小鸟一直飞不累吗?”这位教师一时不知说些什么才好,只是让这两位学生先坐下。从这儿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而放弃了情境应有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没有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反而“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应着力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
2 创设问题情境要讲究实效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服务学生,提高效益”,因而创设具有实效的教学情境就很重要。比如,在“集合现象”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形:“最近,我们学校参加市运动会,参加跳高的有16人,参加跳远的有10人,其中有6人两项都参加,请你算算这两个项目共有多少人参加?”然后,立足于此,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排列。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但很有效,能让学生清晰地找到“其中6人”的位置,理解集合图的交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情境创设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去思考,防止生拉硬套、牵强附会。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应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与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学、喜欢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应关注“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设法给学生经历“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这样的学习情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情境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目标达成,还应注意: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才有它存在的价值。
4 创设问题情境要讲究适度性
教学情境并非多多益善,而应保持一定的适度。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0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一会儿参加动物运动会,一会儿参加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教师更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地结束了;在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把扑克游戏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把13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位同学,看一看会是怎样的情况?3人一组的每人分到4张还剩1张;4人一组的每人分到3张还剩l张;5人一组的每人分到2张还剩3张。接下来,教师又问:“如果分别把14张、15张、16张、17张、18张、19张、20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在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中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拿出一个信封说:“这里有一些扑克牌,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得6张,还剩5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扑克牌呢?”接着,又拿出一个信封说:“打算往这个信封里装一些扑克牌,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6人后,还剩3张,你打算往信封中装多少张扑克牌,为什么?”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生活中人们碰到的问题往往是不能预见的.因而在碰到具体问题时一般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是在深入了解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完备起来的。而我们在教学中正好相反,解决问题前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给出的问题条件是完备的,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学生并不需要多少思考,因而我们的孩子在面临具体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情境的开放性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可以给出一些条件不完备、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或结果不唯一的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