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的题目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漏题、错题、偏题比比皆是,失分现象严重。在每次作业、单元及期末综合练习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答阅读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不妨变“教师考学生”为“学生考学生”,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命题,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又让老师们摆脱“强迫”学生做题的尴尬局面。既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第一次实施
(一)过程描述和现象记录
1. 教师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六年级上学期的“阅读”评价标准,以某区某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练习参考内容(一)—(四)中的阅读题为例子,教学生把握本册教材阅读题型的考点、答题的方法和技巧。附:题型归纳PPT(“阅读题型大看台”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及五星题型举例)。
2. 布置作业,学生以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152-172页的8篇选读材料为阅读命题材料,自己研读。
3. 学生根据命题要求,任选其中一篇感兴趣的选读材料进行命题设计,以从易到难的原则,共设计5道题目(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
学生为《林海》设计的阅读题目举例:
一颗星题: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查证( )增加( )描画( )
两颗星题: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一句拟人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三颗星题:作者围绕大兴安岭,写出了它( )、( )、( )的特点。
四颗星题:联系上文,请说说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五颗星题:你还读过老舍先生的哪些文章?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4. 学生上交命题作业。
5.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开展班级讨论交流,以小组评比方式相互作答、相互评价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
(二)效果评价
此次实践,在前命题阶段,通过教师对四次单元综合练习中的题型归纳和考点总结,实现了学生的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命题阶段,学生自己模仿相关题型研读并设计五道五星级的阅读题目;后命题阶段进行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了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此次实践调动了学生阅读文章和完成阅读题的积极性。学生对阅读题目考查的要求及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力也有了初步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相互作答及评价不充分。我按计划给了学生40分钟的交流时间,但一个学生提出了他的5道阅读题后,邀请全班同学作答,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答题想法,命题学生还要一一予以相应的回应和评价,几个来回结束后便足足花了25分钟。剩下15分钟我只好再让两名学生提问后便作总结点评。可见,在相互作答和评价的环节,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实施与检测,学生互动的“面”是远远不够广的,真正“动”起来的只局限于某几名学生,其他阅读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则比较沉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实践。
2. 学生的阅读答题比较马虎。相比起阅读题目设计的用心,学生的答题则显得不够严谨,有的只有草草几笔,欠细致周详。针对这个情况,我不禁反思对命题要求的制定,是否尝试让学生通过“回家完成作业(笔头表述)的形式”落实相互作答及评价的过程,以便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审题及答题能力。
二、第二次实施
(一)过程描述和现象记录
1. 教师根据评价标准,以某区某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练习参考内容(一)—(四)中的阅读题为例子,继续教授把握本册教材阅读题型的考点、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2. 指定阅读及命题素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配套同步阅读《理想的风筝》中《苗疆古城——凤凰》,学生自我研读,编写一星至五星共5道题目。
3. 学生上交命题作业。
4.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早读及午读时间进行相互口头作答、评价。
5. 以同桌为单位,学生两两交换命题作业,回家针对同桌所编写的阅读题目独立笔头作答。
6. 学生作为“小老师”对答题者的作业予以细致批改及评价。
7. 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根据命题及答题情况予以点评。
(二)效果评价
第二次实践,因为指定了全班阅读及命题的素材,更利于学生共同开展阅读题目的设计和答题评价。与此同时,在作答和评价环节,分为“口头”和“笔头”两个阶段,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尝试口头作答及评价,给予了学生广泛发言、锻炼及彼此学习的机会。后面再布置笔头作业让学生同桌两两交换回家进行答题训练,弥补了校内课堂上时间有限的不足。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身兼数职,既是命题者又是答题者,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多角色的切换,让他们懂得站在不同立场多方面思考,学会静下心来审视阅读题的不同表述,由此内化并提炼出自己的答题方法。如:有些孩子会在审题时特别用红笔给题目的关键词标注,以便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查阅学生们的作业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命题能力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飞跃,所设计的题目丰富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体现了一定的难易梯度,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反思与收获
1. 学生自主命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学习理念的更新及转变,激发了学生完成阅读题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答题的自信感。两次的实践结果反映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显示了它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效果。实施前,全班平均得分(阅读题目总分30分)是24.5分,第一次实施后提高至25.8分,第二次实施后提高至26.3分,因审题导致失分所占比例由实施前的36.4%降低至7.3%。
2. 自主命题合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中相互作答,相互评价,既培养了其参与意识,也促进了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学生在自主命题的实践中,通过角色的转变,换位思考,学会站在编题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梳理有关知识点并厘清重难点并作出准确回答。
4. 可考虑增加相关的奖罚评比机制,如评比“我是最佳编题者”“火眼金睛——审题我最棒”等奖项,维持学生自主命题的热情。
5. 可考虑进一步细化题目设计的要求,如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先让学生归纳各单元的考点,并根据考点对题型进行模型设计。促使学生阅读更多文章,打开思路,设计更新的题目并最终落实对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魏文琦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不妨变“教师考学生”为“学生考学生”,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命题,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又让老师们摆脱“强迫”学生做题的尴尬局面。既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第一次实施
(一)过程描述和现象记录
1. 教师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六年级上学期的“阅读”评价标准,以某区某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练习参考内容(一)—(四)中的阅读题为例子,教学生把握本册教材阅读题型的考点、答题的方法和技巧。附:题型归纳PPT(“阅读题型大看台”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及五星题型举例)。
2. 布置作业,学生以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152-172页的8篇选读材料为阅读命题材料,自己研读。
3. 学生根据命题要求,任选其中一篇感兴趣的选读材料进行命题设计,以从易到难的原则,共设计5道题目(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
学生为《林海》设计的阅读题目举例:
一颗星题: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查证( )增加( )描画( )
两颗星题: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一句拟人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三颗星题:作者围绕大兴安岭,写出了它( )、( )、( )的特点。
四颗星题:联系上文,请说说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五颗星题:你还读过老舍先生的哪些文章?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4. 学生上交命题作业。
5.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开展班级讨论交流,以小组评比方式相互作答、相互评价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
(二)效果评价
此次实践,在前命题阶段,通过教师对四次单元综合练习中的题型归纳和考点总结,实现了学生的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命题阶段,学生自己模仿相关题型研读并设计五道五星级的阅读题目;后命题阶段进行班级讨论分析,比较优劣,教师归纳总结,实现了第二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此次实践调动了学生阅读文章和完成阅读题的积极性。学生对阅读题目考查的要求及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力也有了初步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相互作答及评价不充分。我按计划给了学生40分钟的交流时间,但一个学生提出了他的5道阅读题后,邀请全班同学作答,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答题想法,命题学生还要一一予以相应的回应和评价,几个来回结束后便足足花了25分钟。剩下15分钟我只好再让两名学生提问后便作总结点评。可见,在相互作答和评价的环节,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实施与检测,学生互动的“面”是远远不够广的,真正“动”起来的只局限于某几名学生,其他阅读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则比较沉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实践。
2. 学生的阅读答题比较马虎。相比起阅读题目设计的用心,学生的答题则显得不够严谨,有的只有草草几笔,欠细致周详。针对这个情况,我不禁反思对命题要求的制定,是否尝试让学生通过“回家完成作业(笔头表述)的形式”落实相互作答及评价的过程,以便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审题及答题能力。
二、第二次实施
(一)过程描述和现象记录
1. 教师根据评价标准,以某区某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六年级综合练习参考内容(一)—(四)中的阅读题为例子,继续教授把握本册教材阅读题型的考点、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2. 指定阅读及命题素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配套同步阅读《理想的风筝》中《苗疆古城——凤凰》,学生自我研读,编写一星至五星共5道题目。
3. 学生上交命题作业。
4.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早读及午读时间进行相互口头作答、评价。
5. 以同桌为单位,学生两两交换命题作业,回家针对同桌所编写的阅读题目独立笔头作答。
6. 学生作为“小老师”对答题者的作业予以细致批改及评价。
7. 学生上交作业,教师根据命题及答题情况予以点评。
(二)效果评价
第二次实践,因为指定了全班阅读及命题的素材,更利于学生共同开展阅读题目的设计和答题评价。与此同时,在作答和评价环节,分为“口头”和“笔头”两个阶段,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尝试口头作答及评价,给予了学生广泛发言、锻炼及彼此学习的机会。后面再布置笔头作业让学生同桌两两交换回家进行答题训练,弥补了校内课堂上时间有限的不足。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身兼数职,既是命题者又是答题者,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多角色的切换,让他们懂得站在不同立场多方面思考,学会静下心来审视阅读题的不同表述,由此内化并提炼出自己的答题方法。如:有些孩子会在审题时特别用红笔给题目的关键词标注,以便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查阅学生们的作业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命题能力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飞跃,所设计的题目丰富而且内容广泛,题目的排列体现了一定的难易梯度,回答也多有创意,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反思与收获
1. 学生自主命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学习理念的更新及转变,激发了学生完成阅读题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答题的自信感。两次的实践结果反映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显示了它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效果。实施前,全班平均得分(阅读题目总分30分)是24.5分,第一次实施后提高至25.8分,第二次实施后提高至26.3分,因审题导致失分所占比例由实施前的36.4%降低至7.3%。
2. 自主命题合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中相互作答,相互评价,既培养了其参与意识,也促进了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学生在自主命题的实践中,通过角色的转变,换位思考,学会站在编题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梳理有关知识点并厘清重难点并作出准确回答。
4. 可考虑增加相关的奖罚评比机制,如评比“我是最佳编题者”“火眼金睛——审题我最棒”等奖项,维持学生自主命题的热情。
5. 可考虑进一步细化题目设计的要求,如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先让学生归纳各单元的考点,并根据考点对题型进行模型设计。促使学生阅读更多文章,打开思路,设计更新的题目并最终落实对阅读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