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牢固掌握小学高年段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顺利过渡到中学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的作用,文章从“精心预设,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高年段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段数学是向中学数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中学数学的学习,是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小学高年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能为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精心预设,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则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意料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因此,要有效把握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就要精心预设,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预设中,教师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教材和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备好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电子教材等。教师要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观念,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传授与其他育人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备好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水平、对教学的期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之前,笔者先通过分析教材与学生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具体地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于是笔者把第一个环节设计为复习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并明确四边形的定义。然后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其次在传授新课环节,则根据四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如用三角板测量平行四边形对比的长度;把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参与到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数学往往以其高度抽象性令人生畏,而很多人对于数学的畏惧正是从小学阶段对老师刻板的课堂灌输的抵触开始的。事实上,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广泛证明不符合孩子思维认知发展的过程。而如何改进“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增加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反思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要提倡问题情景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加深理解的效果。这也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推广与认可。而笔者进一步指出,人类早期思维的发展,就是从“问问题”这一活动开始的,由此发展出一套套深邃的思想体系。因此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契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实际过程的。它不仅使得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还因以问题切入而得以掌握到所学知识点的核心,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该如何设计问题情景,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问题的设计应以理解核心知识点为导向,避免落入走形式的窠臼。以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可以给学生分发不同长度的竹棒若干,以拼凑成任意三角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有些竹棒无法拼成三角形”以及“三根竹棒应当怎么样才能拼成三角形”等等问题。通过多次的排列、组装,引导学生渐渐产生两根竹棒长度的和比第三根大的情况下可以拼成三角形的推测,由此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点的理解。其二,应当注重趣味性。仍从这个三角形的例子讲,我们需要对这种形式进一步丰富。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给出若干不同长度的竹签,并规定组成最多三角形的小组获奖,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三角形组成规律的好奇心,强化教学效果。
三、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节小组竞赛的例子,实际上就已涉及组织合作学习的重要方法了。关于合作学习方法的趣味性、有效性及启发性,已得到诸如帕克、杜威、埃里斯等英美教育名家的广泛肯定,已为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推行,这在于其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实际上,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在展开深入合作中推进的,尤其是专业分科倾向很强的自然科学领域。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就不仅仅是在于提高课程成绩那么肤浅,更在于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塑造卓越的科学探究潜能,为以后进一步升学、深造奠定根基,因此意义深远。
对于如何开展合作学习,笔者认为有两点需注意。第一,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范围,可以以奖励的方式落实成员的认真负责态度,促成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依赖关系。第二,教师要注意鼓励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合作中多面对面地表达自己、分享自己的观点,以活跃组内成员的气氛,达到培养交流能力的效果。以六年级上册的《圆的面积》为案例。此案例在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以往学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的知识,逐渐摸索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在落實合作学习时,对于小组内哪些同学负责材料收集、课堂演示、协调沟通,应该事先落实清楚。然后通过考查学生能力、性格、偏好的不同特征来合理分组,做到小组间水平比较一致,使小组内成员长短互补。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通过课堂小组展示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采取剪图、拼图的手工活动,尝试由以前所学知识(如四方形)来推导、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并不时推进组内的及时讨论,而老师则可以在一边提示学生的思考方向。由此,学生就采取了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同时又能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老师则不再充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思维的启发者、合作的主导者。
四、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亟待指出的是,要做到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实际上不能基于以往的单靠成绩的一元评价模式来进行,而是应当基于一种多元评价模式来展开。在上述小组竞赛中,小组的成果是建立在小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依赖合作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小组成员的不同方面的工作,以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小组成果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因此评价的对象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能局限于个人。这正是新课改精神所要提倡的多元评价,因为以往单靠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不仅无法真实判断学生的能力、才性、潜力,更容易扼杀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因此,多元评价是开展小学数学优化策略中的必要配套措施。概言之,应从两点开展。第一,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即摒弃以往以考试成绩论优秀与否的老路子,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平时作业、团队合作贡献等等,纳入学生总的评价体系中去,而在这过程中尤应注意参考每个学生的独特优点,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不能仅仅考虑学生的个人成绩,还应考虑到每个学生作为团队、集体之一员的评价,将团队总评价作为学生个人评价的参考系。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段数学是向中学数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中学数学的学习,是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小学高年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能为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精心预设,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则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意料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因此,要有效把握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就要精心预设,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预设中,教师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教材和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备好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电子教材等。教师要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观念,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传授与其他育人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备好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水平、对教学的期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之前,笔者先通过分析教材与学生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具体地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于是笔者把第一个环节设计为复习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并明确四边形的定义。然后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其次在传授新课环节,则根据四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如用三角板测量平行四边形对比的长度;把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参与到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数学往往以其高度抽象性令人生畏,而很多人对于数学的畏惧正是从小学阶段对老师刻板的课堂灌输的抵触开始的。事实上,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已被广泛证明不符合孩子思维认知发展的过程。而如何改进“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增加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反思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要提倡问题情景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加深理解的效果。这也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推广与认可。而笔者进一步指出,人类早期思维的发展,就是从“问问题”这一活动开始的,由此发展出一套套深邃的思想体系。因此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契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实际过程的。它不仅使得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还因以问题切入而得以掌握到所学知识点的核心,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该如何设计问题情景,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问题的设计应以理解核心知识点为导向,避免落入走形式的窠臼。以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可以给学生分发不同长度的竹棒若干,以拼凑成任意三角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有些竹棒无法拼成三角形”以及“三根竹棒应当怎么样才能拼成三角形”等等问题。通过多次的排列、组装,引导学生渐渐产生两根竹棒长度的和比第三根大的情况下可以拼成三角形的推测,由此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点的理解。其二,应当注重趣味性。仍从这个三角形的例子讲,我们需要对这种形式进一步丰富。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给出若干不同长度的竹签,并规定组成最多三角形的小组获奖,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三角形组成规律的好奇心,强化教学效果。
三、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节小组竞赛的例子,实际上就已涉及组织合作学习的重要方法了。关于合作学习方法的趣味性、有效性及启发性,已得到诸如帕克、杜威、埃里斯等英美教育名家的广泛肯定,已为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推行,这在于其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实际上,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在展开深入合作中推进的,尤其是专业分科倾向很强的自然科学领域。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就不仅仅是在于提高课程成绩那么肤浅,更在于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塑造卓越的科学探究潜能,为以后进一步升学、深造奠定根基,因此意义深远。
对于如何开展合作学习,笔者认为有两点需注意。第一,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范围,可以以奖励的方式落实成员的认真负责态度,促成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依赖关系。第二,教师要注意鼓励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合作中多面对面地表达自己、分享自己的观点,以活跃组内成员的气氛,达到培养交流能力的效果。以六年级上册的《圆的面积》为案例。此案例在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以往学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的知识,逐渐摸索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在落實合作学习时,对于小组内哪些同学负责材料收集、课堂演示、协调沟通,应该事先落实清楚。然后通过考查学生能力、性格、偏好的不同特征来合理分组,做到小组间水平比较一致,使小组内成员长短互补。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通过课堂小组展示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采取剪图、拼图的手工活动,尝试由以前所学知识(如四方形)来推导、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并不时推进组内的及时讨论,而老师则可以在一边提示学生的思考方向。由此,学生就采取了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同时又能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老师则不再充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思维的启发者、合作的主导者。
四、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亟待指出的是,要做到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实际上不能基于以往的单靠成绩的一元评价模式来进行,而是应当基于一种多元评价模式来展开。在上述小组竞赛中,小组的成果是建立在小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依赖合作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小组成员的不同方面的工作,以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小组成果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因此评价的对象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能局限于个人。这正是新课改精神所要提倡的多元评价,因为以往单靠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不仅无法真实判断学生的能力、才性、潜力,更容易扼杀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因此,多元评价是开展小学数学优化策略中的必要配套措施。概言之,应从两点开展。第一,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即摒弃以往以考试成绩论优秀与否的老路子,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平时作业、团队合作贡献等等,纳入学生总的评价体系中去,而在这过程中尤应注意参考每个学生的独特优点,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不能仅仅考虑学生的个人成绩,还应考虑到每个学生作为团队、集体之一员的评价,将团队总评价作为学生个人评价的参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