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分别对“训练周期”、“超量恢复”等理论重认识,并对田径项目特征和训练手段的进行分析,找出传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中的误区,提出能量代谢和力量训练等各种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田径项目训练 理论和方法 误区
引言
多年来,我国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影响我国田径的发展原因很多,到底什么阻碍田径项目的发展最关键因素?有人认为是中国人的体质在体能项目上不占优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不代表我国田径就不能崛起,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像技术上优势使得我国在田赛和跨栏等项目上能有优异表现,刘翔、王军霞等一个个世界冠军的诞生,也不断在证明中国人是能创造田径奇迹的。那就要从另一方面找原因——田径训练,在我国田径运动训练中,一直存在训练理论的偏差,以及项目特征认识不足现象,在具体的选择训练手段和内容也常常有误,这是阻碍我国田径运动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多方面,归纳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训练周期”理论的认识误区
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一直在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重要的地位,指导着我国田径等体能类项目的训练。但是,它产生主要是来自对部分体能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和总结,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也缺乏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的支持,因此,从它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80年代,前苏联学者已经提出这一理论不能适应当代高水平运动员竞赛和训练的要求,并提出新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这些理论以训练实验数据为依据,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周期安排进行详尽的阐释。进入90年代,赛事制度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传统的训练理论更是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原有的训练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员频繁的赛事需要。
二.对“超量恢复”重新认识
“超量恢复”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石,在竞技体育中曾广泛受到人们认同和接受,“超量恢复”理论认为在运动恢复阶段,被消耗的能源物质量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时间甚至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情况,正是由于运动训练能引起超量恢复效应,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为之奠定物质基础。然而,从它诞生起,就遭到人们的质疑,很多专家认为,它缺乏科学的证据,学者们认为,不能将肌糖元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象延伸扩展到解释整个机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也强调了运动训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强烈个体性的过程,而不像超量恢复学说那样的简单。“超量恢复”学说没有给出人体能力的极限和机体的个体差异,也忽视了不同能力的发展空间和速度不同,它只强调机体能力在刺激下提高,忽视能力的保持和不良刺激的下降。
三.能量代谢系统训练中偏差
能量代谢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运动项目比赛的时间跨度,比赛时人体做功的均衡状况,连续作战的时间间隔等,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往往出现的错误,按照项目比赛中三大能量系统的结构比例来安排训练方法的比例,表面上是从实际出发,其实违背了科学训练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也就是我国以混合供能代谢特点的中长跑距离项目与世界水平差距大的原因,在混合供能的项目中,我国运动员往往只按照能量代谢中无氧比例来安排大量的间歇跑,提高无氧耐力能力,而很少重视有氧能力的练习,这样的训练导致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赛段前程能力很强,而后程明显耐力不足的现象。
四.力量训练的偏差
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练习比例不协调,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重要基础,然而,到了高水平阶段,最大力量提高往往与成绩关系不大。例如,在原苏联的三代链球世界冠军,成绩差不多逐步提高10米,而同时,最大力量素质指标却大幅度递减,其中卧推力量逐代递减达30公斤。在国外,在跑跳等和速度力量相关比较大的项目训练中多是以速度力量为主,而我国田径训练中比较注重最大力量的练习,而对与专项直接相关的速度力量重视不够。因此,应该减少最大力量练习的比例,重视速度力量的训练。
对项目力量的要求认识不够全面,在国外力量练习中,极少用深蹲,多用抓举和半蹲练习,也比较重视上肢力量的练习。而我国的力量训练手段在深蹲上有偏重,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教练员对跑跳等项目上肢力量不够重视,他们认为腿部力量关键,然而,上肢力量的提高,可以在跑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能保持上下肢力量的平衡发展。第二,我国教练员对动作理解有误,认为抓举、高翻练习只是发展上肢力量,其实这些练习主要作用是发展腿部、躯干和上肢的协调力量,而全身协调配合是很多动作取胜的关键。因而,我们应该加强对力量训练的认识,对各种训练的手段做到更加透彻的了解。
五.结束语
我国的田径与世界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想要在短时间有突破,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就要解放思想,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传统的理论是我们多年沿用的,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是造成的与世界的差距原因,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
关键词:中国田径项目训练 理论和方法 误区
引言
多年来,我国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影响我国田径的发展原因很多,到底什么阻碍田径项目的发展最关键因素?有人认为是中国人的体质在体能项目上不占优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不代表我国田径就不能崛起,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像技术上优势使得我国在田赛和跨栏等项目上能有优异表现,刘翔、王军霞等一个个世界冠军的诞生,也不断在证明中国人是能创造田径奇迹的。那就要从另一方面找原因——田径训练,在我国田径运动训练中,一直存在训练理论的偏差,以及项目特征认识不足现象,在具体的选择训练手段和内容也常常有误,这是阻碍我国田径运动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多方面,归纳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训练周期”理论的认识误区
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一直在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重要的地位,指导着我国田径等体能类项目的训练。但是,它产生主要是来自对部分体能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和总结,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也缺乏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的支持,因此,从它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80年代,前苏联学者已经提出这一理论不能适应当代高水平运动员竞赛和训练的要求,并提出新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这些理论以训练实验数据为依据,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周期安排进行详尽的阐释。进入90年代,赛事制度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传统的训练理论更是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原有的训练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员频繁的赛事需要。
二.对“超量恢复”重新认识
“超量恢复”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石,在竞技体育中曾广泛受到人们认同和接受,“超量恢复”理论认为在运动恢复阶段,被消耗的能源物质量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时间甚至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情况,正是由于运动训练能引起超量恢复效应,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为之奠定物质基础。然而,从它诞生起,就遭到人们的质疑,很多专家认为,它缺乏科学的证据,学者们认为,不能将肌糖元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象延伸扩展到解释整个机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也强调了运动训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强烈个体性的过程,而不像超量恢复学说那样的简单。“超量恢复”学说没有给出人体能力的极限和机体的个体差异,也忽视了不同能力的发展空间和速度不同,它只强调机体能力在刺激下提高,忽视能力的保持和不良刺激的下降。
三.能量代谢系统训练中偏差
能量代谢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运动项目比赛的时间跨度,比赛时人体做功的均衡状况,连续作战的时间间隔等,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往往出现的错误,按照项目比赛中三大能量系统的结构比例来安排训练方法的比例,表面上是从实际出发,其实违背了科学训练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也就是我国以混合供能代谢特点的中长跑距离项目与世界水平差距大的原因,在混合供能的项目中,我国运动员往往只按照能量代谢中无氧比例来安排大量的间歇跑,提高无氧耐力能力,而很少重视有氧能力的练习,这样的训练导致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赛段前程能力很强,而后程明显耐力不足的现象。
四.力量训练的偏差
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练习比例不协调,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重要基础,然而,到了高水平阶段,最大力量提高往往与成绩关系不大。例如,在原苏联的三代链球世界冠军,成绩差不多逐步提高10米,而同时,最大力量素质指标却大幅度递减,其中卧推力量逐代递减达30公斤。在国外,在跑跳等和速度力量相关比较大的项目训练中多是以速度力量为主,而我国田径训练中比较注重最大力量的练习,而对与专项直接相关的速度力量重视不够。因此,应该减少最大力量练习的比例,重视速度力量的训练。
对项目力量的要求认识不够全面,在国外力量练习中,极少用深蹲,多用抓举和半蹲练习,也比较重视上肢力量的练习。而我国的力量训练手段在深蹲上有偏重,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教练员对跑跳等项目上肢力量不够重视,他们认为腿部力量关键,然而,上肢力量的提高,可以在跑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能保持上下肢力量的平衡发展。第二,我国教练员对动作理解有误,认为抓举、高翻练习只是发展上肢力量,其实这些练习主要作用是发展腿部、躯干和上肢的协调力量,而全身协调配合是很多动作取胜的关键。因而,我们应该加强对力量训练的认识,对各种训练的手段做到更加透彻的了解。
五.结束语
我国的田径与世界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想要在短时间有突破,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就要解放思想,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传统的理论是我们多年沿用的,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是造成的与世界的差距原因,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