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的微妙,我们如果处理不好,会极大的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
关键词:中职教育 心理 影响 对策
一、现代社会下的教师心理健康要求
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因此,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
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贊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二是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
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三是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不良心理的表现及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一是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三、强化教师健康心理的相应对策
1.社会保障体制是前提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如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作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政府部门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我们还应呼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2.学校管理是保障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因此,社会层面的改革和支持只是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要切实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学校层面入手。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如建立由教师领导的学校管理队伍;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做到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是关键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技术。综合国内外研究,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反思则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 心理 影响 对策
一、现代社会下的教师心理健康要求
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因此,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
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贊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二是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
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三是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不良心理的表现及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一是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三、强化教师健康心理的相应对策
1.社会保障体制是前提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如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作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政府部门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我们还应呼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2.学校管理是保障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因此,社会层面的改革和支持只是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要切实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学校层面入手。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如建立由教师领导的学校管理队伍;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做到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是关键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技术。综合国内外研究,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反思则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