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倾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关联性之上,通过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的剖析,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我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更需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涵义与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流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4)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两者关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部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本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反过来,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2]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而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发挥其功能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群体,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是国家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在社会转型、全球化、大众文化等的影响下,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政治信仰淡化、利己意识膨胀等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和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总体关联性作为立足点,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大学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作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以及许多地方的多次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大学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各方面素质处于较高的水平,全面追求发展、追求卓越,体现出良好的时代风貌。[2]但是,大学生身上也存在思想上的一些不足。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这些思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我们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
1、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产生,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阶层变迁和利益分化,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各种观念的流行和激荡,新旧社会意识的冲突,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影响力、整合力被弱化。一方面,转型期社会整合的后延,旧的观念和规范愈来愈受到怀疑,并失去往日的主宰地位,而新的观念和规范还较为脆弱,且不完善,未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造成道德观念交替过程中主导意识的空缺状态,各种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社会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产生出许多不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新旧道德观念转换时期的多元道德评判标准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社会约束机制的削弱使大学生陷入了价值观念选择的困惑之中。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迷惑、明确社会主流价值趋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问题,动摇了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市场经济中功利取向,工具理性的肆意扩张,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功利性与道德性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人本位主义,使一贯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效率原则使得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些现象动摇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评价。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塑主流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全球化带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商品、资本、服务、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带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国家间、地区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强化,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进程。鉴于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全球化实际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搞文化霸权,企图用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经济模式作为普遍标准来遏制甚至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2]在这种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倾向的本质、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又比较复杂,各种负面的甚至是消极的影响也在加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部分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网络文化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冲击着大学生主流的道德价值取向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获取新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某种程度上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但大众传媒本身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媒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繁杂性,使传递的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而一些消极、错误的文化信息对主流的道德文化信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冲击。[3]加之青年大学生生理年龄、社会阅历、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各方面还不成熟和稳定,使得他们对网络价值缺乏正确判断,较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比如,在精神产品日益转化为商品的大潮冲击下,有些影视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恋情、同居、性行为及社会婚姻中婚外恋、“包二奶”等情节大肆描述,这种描述似乎在暗示学生这些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致使大学生并不牢固的传统道德受到极大的削弱和瓦解。同时,由于网络没有中心和层次,上下级关系难以确定,法律和道德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给不法分子和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千方百计地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腐蚀着当代青年的价值信念。
4、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不充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首先从教育主体来看,与教育者缺乏对理论自身真理性的发掘有直接关系。一些教师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只是在照搬课本言不由衷,难以使学生信服,难以产生实效。同时,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热情不足。其次从教育客体来看,教学对象思想多变,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反感,不管其对错一概拒绝。而现实中的某些价值导向又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如在人才评价、人才招聘等方面有明显的重才轻德倾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4]从教育介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的问题。从教育环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协调好,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一致、系统的影响,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达到这种整体优化的状态。这些使得思想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也未能充分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正确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去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和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主要有: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基础和理论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主导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方面提出一些相关的路径探索。教育主体要夯实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用真理、实事和榜样的力量增强吸引力;用关心、包容和语言艺术增强感染力;用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说服力。[5]教育客体要学会自我教育,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自觉与主动。可以通过环境熏陶、实践锻炼、自我修养方法等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介体上,应整合所有可用的教育资源,重视社会实践,重视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逐步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环体上,应积极营造拼搏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之发挥整体合力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通过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和武装青年大学生,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科学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高校应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小组(比如,马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学习小组)、开展各种团课活动,在实践中使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再次,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辅导员要经常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班会和团课活动,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比如,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通过“我爱我祖国”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讲出我国建国六十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生的深刻变化等,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辅导员要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让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3、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依托,增强大学生爱国和发展意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发扬光大。[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依托,不断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的爱国爱党、积极进取意识。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使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开展传统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之外,还应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增强其政治敏感性,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再次,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最后,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素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表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7]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应做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内化其基本精神,思想上充分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其次,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强调用道德榜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同时,媒体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最后,加强社会实践,在实际行动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不道德、不文明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载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既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又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宋波.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5月.
[3]刘东建.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4]王艳,胡春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徐建栋.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规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8,(3).
[7]王体正,张吉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少年.光明日报,2007年8月21日第009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我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更需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涵义与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流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4)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两者关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部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本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反过来,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2]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而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发挥其功能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群体,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是国家意识形态斗争的重点。在社会转型、全球化、大众文化等的影响下,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政治信仰淡化、利己意识膨胀等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和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总体关联性作为立足点,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大学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作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以及许多地方的多次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大学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各方面素质处于较高的水平,全面追求发展、追求卓越,体现出良好的时代风貌。[2]但是,大学生身上也存在思想上的一些不足。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这些思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我们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
1、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产生,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阶层变迁和利益分化,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各种观念的流行和激荡,新旧社会意识的冲突,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影响力、整合力被弱化。一方面,转型期社会整合的后延,旧的观念和规范愈来愈受到怀疑,并失去往日的主宰地位,而新的观念和规范还较为脆弱,且不完善,未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造成道德观念交替过程中主导意识的空缺状态,各种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迫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社会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产生出许多不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新旧道德观念转换时期的多元道德评判标准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社会约束机制的削弱使大学生陷入了价值观念选择的困惑之中。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迷惑、明确社会主流价值趋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问题,动摇了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市场经济中功利取向,工具理性的肆意扩张,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功利性与道德性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人本位主义,使一贯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效率原则使得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些现象动摇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评价。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塑主流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全球化带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商品、资本、服务、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带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国家间、地区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强化,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进程。鉴于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全球化实际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搞文化霸权,企图用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经济模式作为普遍标准来遏制甚至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2]在这种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倾向的本质、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又比较复杂,各种负面的甚至是消极的影响也在加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部分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动摇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网络文化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冲击着大学生主流的道德价值取向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获取新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某种程度上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但大众传媒本身不是一个“规范的学堂”,媒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繁杂性,使传递的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而一些消极、错误的文化信息对主流的道德文化信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冲击。[3]加之青年大学生生理年龄、社会阅历、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各方面还不成熟和稳定,使得他们对网络价值缺乏正确判断,较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比如,在精神产品日益转化为商品的大潮冲击下,有些影视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恋情、同居、性行为及社会婚姻中婚外恋、“包二奶”等情节大肆描述,这种描述似乎在暗示学生这些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致使大学生并不牢固的传统道德受到极大的削弱和瓦解。同时,由于网络没有中心和层次,上下级关系难以确定,法律和道德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给不法分子和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千方百计地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腐蚀着当代青年的价值信念。
4、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不充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首先从教育主体来看,与教育者缺乏对理论自身真理性的发掘有直接关系。一些教师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只是在照搬课本言不由衷,难以使学生信服,难以产生实效。同时,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热情不足。其次从教育客体来看,教学对象思想多变,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反感,不管其对错一概拒绝。而现实中的某些价值导向又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如在人才评价、人才招聘等方面有明显的重才轻德倾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4]从教育介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的问题。从教育环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协调好,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一致、系统的影响,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达到这种整体优化的状态。这些使得思想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也未能充分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正确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去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和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主要有: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基础和理论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主导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方面提出一些相关的路径探索。教育主体要夯实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用真理、实事和榜样的力量增强吸引力;用关心、包容和语言艺术增强感染力;用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说服力。[5]教育客体要学会自我教育,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自觉与主动。可以通过环境熏陶、实践锻炼、自我修养方法等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育介体上,应整合所有可用的教育资源,重视社会实践,重视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逐步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环体上,应积极营造拼搏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之发挥整体合力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通过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和武装青年大学生,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科学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高校应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小组(比如,马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学习小组)、开展各种团课活动,在实践中使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再次,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辅导员要经常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班会和团课活动,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比如,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通过“我爱我祖国”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讲出我国建国六十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生的深刻变化等,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辅导员要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让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3、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依托,增强大学生爱国和发展意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发扬光大。[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依托,不断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的爱国爱党、积极进取意识。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使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开展传统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之外,还应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增强其政治敏感性,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再次,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最后,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素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表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7]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应做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内化其基本精神,思想上充分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其次,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强调用道德榜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同时,媒体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最后,加强社会实践,在实际行动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不道德、不文明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载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既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又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宋波.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5月.
[3]刘东建.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4]王艳,胡春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徐建栋.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规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8,(3).
[7]王体正,张吉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少年.光明日报,2007年8月21日第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