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缠绵 直率粗犷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呈现出的不同情调与风格,初探其形成的原因。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产生地域的不同:南歌发于“江左”,北歌起于“河朔”。南朝民歌产生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留存总数400余首,分为“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吴歌”多产生于晋宋时期,以建业(南京)为中心及周围地区,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西曲”多产生于宋、齐、梁、陈时期,包括江汉流域的湖北江陵、襄樊直至河南邓州一带,属于长江中游。北朝民歌现存约60多首,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大多是地处大漠、风沙等地带的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数由少数民族所创作。
  内容上的不同:南歌多为情歌,北歌内容丰富。南朝民歌几乎全部为情歌,多为女性吟唱,集中写男女之事,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
  情感表现上不同:南歌婉转缱绻,北歌粗犷率直。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带有南方人的温柔缠绵。北方大自然严峻、崇高、阔大,大多数是游牧民族,各部落之间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形成了质朴粗犷、豪迈雄壮的北朝民歌。
  语言风格上不同:南歌文辞华美,多用隐喻;北歌质朴无华,毫无矫饰。南歌以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及双关隐喻为特点。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修辞,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避免了意义过于简单直露、一览无余,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北朝民歌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以质朴刚劲、富于力感见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駓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歌辞》),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如《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
  诗歌体制上不同:南歌以五言四句体为主,北歌还创七言四句体。南朝民歌的形式都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诗风很明快。北朝民歌还开创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不像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二、造成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
  
  地理环境不同的因素。南方人生活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小桥流水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容易陶冶青年男女浪漫怀春的情思;而北方人则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养成粗犷豪放、尚武好勇的习性。
  文化背景不同的因素。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显得单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们的心胸也就随之开阔,容易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
  政治环境不同的因素。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造成南来北往被阻断;南方相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北方则政权更迭频繁,连年征战不断。
  民族性格气质、生活习俗不同的因素。南方人含蓄,北方人直露;南方人深婉细腻,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重文,北方人尚武。
  
  三、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及融合
  
  南北朝乐府民歌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刚健清新”的北朝民歌在南北朝绮靡的诗风的背景下出现,显得特别可贵。以体裁而言,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五、七言绝句体抒情小诗的新道路,对唐朝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也有不少篇幅短小的优秀作品,但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表现手法上,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语言应用上也有许多启发,唐五代后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上,也受了南北朝民歌不少的影响。
  南北朝文风的真正融合,是从庾信开始,一直到盛唐才基本完成。■
其他文献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针对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由当局控制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期刊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依据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和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的观点,问题教学法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
期刊
要写好记叙文,就必须刻画好人物。只有人物活起来了,文章才能神采飞扬,情韵动人。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呢?    一、细节处显精神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就是主人公
期刊
语文学科的作文板块因其在高考卷面上占有的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都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老师们花气力最多的地方。可是每年高考后,很多考生的作文成绩似乎并不理想,作文教学的功效因而也常常招致社会非议。故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  高中生虽然涉世未深,但他们都处在一个追梦的季节,意气风发的年龄阶段,眼光敏锐、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再加
期刊
结构是文章表现形式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如果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没有坚实、强壮的骨骼,血肉固无所依附,灵魂亦无所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骨骼,或有头无尾,缺胳膊少腿,畸形变态,那也绝不是完整的篇章。所以,对于结构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结构之美应进行执著追求。    一、完整连贯,转接轻妙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要求有一贯到底的思路,一脉贯通的逻辑。文章的部分与部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子总是让人多看两眼的。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长于说理的议论文,怎样让人多看几眼,看了又看,看而难忘呢?这就需要运用靓丽的语言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巧用意象美化语言    议论文的写作归根究底是一个说理过程,如果能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转化为鲜活的意象,用形象的表达为人们提供思维想象空间,人们就会更认同你的观点,文章语言的文采也会随之而来。  1.形象诠释法。例如:论述对象:希望。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多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很多学生更是一提起作文就产生一种畏惧感。那么针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
期刊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词组和短语。一般而言,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的,而且,大部分的成语是由古代沿用下来的,代表着一个故事或典故。因此,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既富有深刻内涵,又具有感情色彩的。  最近几年高考,成语一直是热点。以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18套试卷中就有16套试卷考查了成语。由此可见,我们复习中不能忽视成语。  综合近几年各地语文高考试
期刊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学的一切方法﹑艺术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
期刊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二十多分的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中,与表达技巧有关的试题约占一半,分量之重,不容忽视。如果等到高考总复习时再加以分析总结,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如果我们细心地翻阅课本,也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很多文学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与高考阅读题如出一辙,惊人地相似。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在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性教学,帮助同学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