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许多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姑妈姑丈来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放学后乱买吃零食吃,吃过的塑料包装袋随手乱扔现象尤其严重,校外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时常听见,学生之间为一些小事闹矛盾,甚至打架偶有发生;自私自利,漠不关心班集体等等弊病都存在小学生的身上。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1.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全校学生把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放学后乱买零食吃,吃过的塑料包装袋随手乱扔现象改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能力,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提升少先队监督岗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一)结合我镇的乐善自省的内容::1.今天我微笑了吗?2.今天我将快乐的事情与老师、同学、家人分享了吗??3今天我头发整齐、仪容整洁、穿校服了吗?4.今天我向同学、老师点头问好了吗?5.今天我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进教室了吗?6.今天我在公共场合语言文明了吗?7.今天我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发言、按时交作业了吗?8.今天我把废弃物丢进垃圾箱了吗?9.今天我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了吗?10.今天我帮助别人做事了吗?《中小学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中的相关内容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言行举止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调动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3.
(三)研究优化班级管理、少先队监督岗管理、德育主任管理等方法,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重点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礼仪方面良好言行习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其包括的内容如下:(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5);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五、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 1.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都是农民,从事农业工作或打工族,早出晚归,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和学习情况。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2.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教师设计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惯。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的教育,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5.经验总结法。在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7年4月——2018年8月分四个阶段完成。为期一年半。
(一) 、准备阶段::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计划书。
(二)调查阶段::课题启动,组织开题启动研究。做调查报告,统计,针对问题设计解决的方法。
(三)实施阶段:: 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論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四)、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八、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
实践方面,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
九、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学生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十、课题研究的科研手段: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学生的状况、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目前习惯。并根据制定的教育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的习惯。
2.2.个案研究法。对比较调皮的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4.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5.5.经验总结法。在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许多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姑妈姑丈来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放学后乱买吃零食吃,吃过的塑料包装袋随手乱扔现象尤其严重,校外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时常听见,学生之间为一些小事闹矛盾,甚至打架偶有发生;自私自利,漠不关心班集体等等弊病都存在小学生的身上。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1.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全校学生把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放学后乱买零食吃,吃过的塑料包装袋随手乱扔现象改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能力,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提升少先队监督岗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一)结合我镇的乐善自省的内容::1.今天我微笑了吗?2.今天我将快乐的事情与老师、同学、家人分享了吗??3今天我头发整齐、仪容整洁、穿校服了吗?4.今天我向同学、老师点头问好了吗?5.今天我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进教室了吗?6.今天我在公共场合语言文明了吗?7.今天我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发言、按时交作业了吗?8.今天我把废弃物丢进垃圾箱了吗?9.今天我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了吗?10.今天我帮助别人做事了吗?《中小学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中的相关内容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言行举止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调动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3.
(三)研究优化班级管理、少先队监督岗管理、德育主任管理等方法,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重点研究了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礼仪方面良好言行习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其包括的内容如下:(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5);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五、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 1.家庭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都是农民,从事农业工作或打工族,早出晚归,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和学习情况。父母职业的不稳定和文化程度的偏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2.道德意识怎样转化到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教师设计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惯。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的教育,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5.经验总结法。在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7年4月——2018年8月分四个阶段完成。为期一年半。
(一) 、准备阶段::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计划书。
(二)调查阶段::课题启动,组织开题启动研究。做调查报告,统计,针对问题设计解决的方法。
(三)实施阶段:: 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論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四)、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八、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
实践方面,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
九、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学生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十、课题研究的科研手段: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学生的状况、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目前习惯。并根据制定的教育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的习惯。
2.2.个案研究法。对比较调皮的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4.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5.5.经验总结法。在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