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议、共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领会统编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编排意义,发掘其核心价值的教学着力点,用最适合的方式营造亲子共读、共成长的和谐氛围,能够实现语文素养的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大人一起读”版块的教学应做到:细研读、巧设计、明要求、有展示。
  [关键词]亲子共读;语用价值;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74-01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里都安排有“和大人一起读”版块,内容或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谣,或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童话,或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帮助学生成长的儿歌,特别经典也特别有价值。怎样让“语文园地”中“和大人一起读”这个版块的内容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呢?下面以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春节童谣》为例谈几点教学建议。
  一、细研读——问问为什么
  要想发挥“和大人一起读”中这些经典故事、童谣的价值,把握文本的亮点,扣住核心内容是关键。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安排的是《春节童谣》。教材为什么会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这个内容呢?究其原因,一来学期即将结束,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字,这首童谣的编排意图,是让他们把童谣读给大人听,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二来学期即将结束,马上将迎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堂课上给学生送去朗朗上口的《春节童谣》,是希望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念在嘴上,记在心里,融入血液。
  在细细研读中,问问为什么编排这个内容,能让我们更清楚“和大人一起读”这一版块的文本意义,也能让我们更清楚该关注什么,做些什么。
  二、巧设计——想想做什么
  了解了编者的编排意图,再读《春节童谣》,我们就会很清楚,有两件事我们必须要做。
  首先,整首童谣从前两句中的“馋”“年”“天”“三”,到与“三”相和的“粘”、与“四”相和的“子”、与“五”相和的“腐”、与“六”相和的“肉”、与“七”相和的“鸡”、与“八”相和的“发”、与“九”相和的“头”,再到最后一句收韵的“宿”和“走”,音韵和谐优美,读着带劲又干脆,适合学生打着节奏诵读,感知童谣的音韵美。
  其次,那热闹而有仪式感的每日节庆活动是学生之前并不了解,或者是没有关注的。发面蒸馒头、杀鸡宰羊买肉、扫尘守岁拜年,这些融合了全中国东西南北各地“年文化”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那么新鲜而有趣。我们怎么能对这样的民族文化基因置之不理呢?我们有义务带领学生一起关注“年文化”,在他们心中植入民族文化的烙印。
  三、明要求——提提怎么做
  知道做什么并不意味着知道怎么做,做什么是内容,而怎么做是方式。怎样让大人和孩子都能体会到这首童谣的音韵美,又怎样把这浓浓的中华年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间呢?这需要我们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在指导《春节童谣》的读书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拟一张阅读任务单。
  任务一:读,认真按要求读三遍。
  一读童谣,读准字音,不读错。
  二读童谣,和爸爸妈妈找找韵母相似的字。
  三读童谣,你读前半句,家长读后半句,两人合作读好每一句。
  任务二:聊,说说读了童谣后知道过年有哪些活动;说说我们这个地方过年的习俗。
  这样的要求是可见、可知、可达成的,它让“和大人一起读”不只是一句泛泛而谈的空洞的话,而是使孩子和大人都有了方向,有了支柱,有了目标,更有了行动。
  四、有展示——秀秀怎么样
  为了避免“语文园地”里的每一次“和大人一起读”成为摆设,搭建展示平台,让参与阅读的大人和孩子一起来秀秀自己的阅读收获是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在《春节童谣》的阅读结束之时,我们可以组织所有的大人和孩子各自选择一种方式秀秀自己家的阅读成果。可以请家长录下孩子的诵读视频发到群里分享;可以全家齐上阵,分角色对诵;可以配上音乐,编排队形变化,申请现场表演;可以通过孩子诵、家长记写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张“年文化图”,在班级板报里秀一秀;可以请长辈来讲一讲生活中的“年文化”……
  这样的秀有行动、有收获,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努力的认真和创意。
  真正实践过,才知道统编教材的“和大人一起读”好处多多:從形式上来说,让孩子和大人一起读,大大增加了大人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孩子和大人共同沐浴书香,在和谐的阅读氛围中增进了情感;另一方面,从效果上来说,这样的共读可以让学生更有方向,更有收获,比一个人读有了更多的思考深度。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阅读方法,领悟文言文蕴含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基于学情;品味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随文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结合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发散思维;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引发感想的活动。在写作指导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事物,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并真实地记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必能焕发光彩。  以前的作文教学,我常常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第一步,审题,即思考本次作文要写什么;第二步,指导学生选择写作材料;第三步,指导学生组织材料。这样讲下去,我自己提不起兴致,学生们也毫无兴趣,无话可说,写作时敷衍
[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日记最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更易于动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然而,事实是教师评价单一,儿童对日记缺少兴趣,笔者通过研究特级教师的习作教学,采用对话式、涂鸦式、点赞式、“微”式评语等多元化评语,为儿童写作开创一条畅通无阻的言语通道,教师与儿童一起直抵写作的幸福彼岸。  [关键
[摘 要]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课文,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女娲补天 想象 自主 语文素养 神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70  《女娲补天》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一个流传千
[摘 要]《春联》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课文结合具体事例介绍了春联的特点、种类和用途。呈现出的例子意境优美,充满浓浓的喜庆之情蕴,说明方法活泼而不枯燥。教学时,以文中的四副对联为重点,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引领孩子们在品、究、探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运用。特别是在语用时,将春联特点的探究与情感的体悟融为一体,体验、迁移、创生层层落实,相得益彰。  [关键词]《春联》教学;品味探究;迁移运用  [中
[摘要]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在组织学生对话时,首先要为学生搭台,让他们能够生成对话行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共享,丰富他们的对话内容;再次要进行拓展式对话,让对话从课内迈向课外。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对话教学;搭台;共享;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58-02  对话教学一直是语文教
[摘要]对于中年级语文教学,统编教材将语用训练的关注点放在了词语上。对此,教师可依循统编教材中单元语文要素的设定要求,巧妙地链接课后习题展开教学,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基。教师要引领学生提炼资源,在解构中厘清构词规律;聚焦表达,在体悟中洞察表达效果;拓展迁移,在实践中高效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单元要素;提炼资源;聚焦表达;拓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统编教材较以往的教材,更加注重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特别编排了习作单元。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习作,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精读课文、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习掌握想象的表达方法,然后通过学习单运用想象的策略,形成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产生表达的兴趣,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设计;想象策略;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目前的阅读课堂存在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缺少关联和过于肤浅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题目、关键句子、写作背景、文本语言和文章内容等设计主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达到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培养能力的目标。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