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少有人能理解和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和寂寞,孤独,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统一。孤独时刻是学习、思考、修炼、创造的最佳时刻。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孤独,孤独就会成为生命的一部绚丽乐章。人生就由此成熟。
关键词:孤独;孤独的成就;把握孤独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
很少有人能理解和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和寂寞。
年少时,我们追逐于繁华喧嚣,嬉戏于放荡不羁。长大了,感觉思想逐渐爬到灵魂深处,多了一份孤独与寂寞,从外在的表现逐渐融合到内在的感觉,那是一种天然而生的心境。
“这是一个没有伟人的时代”。的确,今天的伟人少了。就这句话本身而言,现代人在快节奏跳跃中,在信息洪流冲击中,真正的孤独少了,几乎绝迹。
因为伟人都是孤独的。古今中外,很多伟人留下了的文学巨著,艺术杰作。我们今天捧起这些作品,只感受到它们陶冶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灵魂,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我们是否知道这些作品都源于作者孤独的创造。
伟人们的思想多半不属于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又有谁能在那个年代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孤独与寂寞呢?真正伟大的孤独者,是几百年才能诞生一位的。我们在孤独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去细细咀嚼品味一下那些伟大的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文学,在每一个音符每一笔色彩每一段文字中都包含着他们真正的孤独,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回到过去,走进他们身边,从心灵深处和他们交流。
而今天,人们多了想法,却少了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不论课内课外,我与学生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要同学回答:什么是孤独?
同学甲:孤独就是寂寞。
同学乙:孤独就是空虚。
同学丙:孤独就是无聊。
同学丁:孤独就是无助。
……
我认为,寂寞、空虚、无聊、无助都是孤独时的一种感受或感觉。难道孤独时就只有寂寞、空虚、无聊、无助这些难受的感觉吗?难道孤独时就没有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吗?想一想,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作品不是在孤独中创造的?历史上哪一项伟大的成就与孤独无关呢?
关键是好多学生都不知道孤独的定义和含义。
在文学语言表达上,孤独作为形容词用与寂寞相近,如:“我独自在家,感到很孤独”;“虽然身处闹市,我却倍感孤独”;“在喧闹的庆祝晚会中,我感到十分孤独”。
这三个句子里的孤独,基本上都可以用“寂寞”替代。
孤独和寂寞的词性几乎完全相同,其不同点主要在于感情色彩。孤独是指一种可见的状态,同样也可以指一种态度。所谓孤独就是指没有人陪伴或者拒绝别人陪伴。
作为状态来说,只要一个人有人陪伴着,便不是孤独的;作为态度来说一个人可以选择孤独,也可以选择不孤独,人在这一点上是十分有主动权的。
寂寞是指一种不完全可见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冷暖自知的)感受。
而我更喜欢从哲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来解释孤独。
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孤独,就是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
孤独,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少人只有独处和寂寞,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孤独过。
人们经常处于孤独之中,可处于孤独中的人是否能真切地感受孤独、享受孤独、拥抱孤独。可以说,只有能真切地感受孤独、享受孤独、拥抱孤独的人,才会感受到灵魂的存在(和心灵的充实)。
都说一个人最爱的是自己,那么:
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寂寞——就好像无视自己的存在;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无聊——岂不是不喜欢自己;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空虚——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无助——就等于看不起自己(自助者,天助也);
人生苦短,人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时间多半都在孤独(应该说:独处)之中。人生如棋在把握。怎样把握这个状态,往往就是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的分水岭。
孤独时完全不受干扰,是学习、思考和创造的最佳时刻。
都说书籍是良师益友,开卷有益,孤独最是读书时,“所有的好书读起来都像是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在交流”!(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孤独最是思考时,学习增知识,思考成智慧!
孤独最是创造时,任何伟大的决策、任何伟大的作品,都经历了孤独的历程。孤独是人类的伟大之旅!
孤独同时是功成名就前所必须的积淀。多数成功人士在真正屹立在世界的聚光灯下都经过漫长的蜇伏期。米开朗基罗把自己锁在教堂里(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作十二使徒的形象)近4年,除了研磨颜料的人以及教皇偶尔入内之外,不放任何人进去。这幅画的大部分都是仰头抬眼绘成的。天顶画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他还不得不把信函和书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阅看。因为4年作画的姿态,使双眼的肌肉已经习惯于这种反常角度了。凡高更不顾巴黎同行议论纷纷,也不顾四下里的一片奚落声,自己独自一人,极平静、极充实地生活在热带雨林中那个具有令他惊讶的“静谧的夜”的塔希堤岛上。
的确,古来圣贤皆孤独(寂寞)。
孤独一直是西方宗教、哲学、文学的主题,马克思的《资本论》展示出伟人孤独时的思辨;基督教旨在消除人的孤独、无助,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扬强者的孤独;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九三年》则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再经历人类的孤独。
有孤独才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斯》;
有孤独才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有孤独才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有孤独才有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
有孤独才有卢梭的《忏悔录》;
有孤独才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有孤独才有爱因斯坦、彼得·德鲁克、比尔·盖茨……
有孤独才有庄子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有孤独才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有孤独才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孤独才有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孤独才有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更有那《易经》《老子》《春秋》《离骚》《史记》《红楼梦》……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印满孤独者的足迹。
孤独是生命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孤独也是审美过程的一个本体性的、基本的经历,孤独感更是审美趣味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
君可读16岁的毛泽东《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君不见,1926年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在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君不见,1936年中年毛泽东凌晨在陕北窑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君不见,1946年毛泽东主席独立思考一整夜,伟大的决策产生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是一个人处于最安静的时候。
静则思,思则慧,慧则能,能则行,行必果。
可见,孤独时刻是学习、思考、修炼、创造的最佳时刻。
一个人的内在越多,求助于外界的越少,直至一无所求。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孤独是他的必然选择。老子在写下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出关,不知所终。他对于人生的真谛已经了然于心,再没有人可以给予他什么了,他还留在人群中做什么?可以说,智慧和知识越丰富,越是会孤独而不合群。这样的智者,他的内心何等的广大,即使一人身处荒漠中,也不会有丝毫寂寞,世上发生的一切,对于他们都是鸡虫之争,不值一提。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庄子还是要批评他借助了外物的风。其实就说明了,人幸福的源泉,不在外界而在于自身。亚里士多德早已揭露了这一真理:幸福就是自足。常人所谓的幸福,无非是对外在名利的占有和感官的享乐。但其本质是不确定不稳定的。一旦失去这些外在条件,必然落得一个可悲的境地。而来自内心的幸福,是任何人无法夺走的,才是永恒的。为了这种幸福,就需要充分的深刻思考和知识积累来达到,而不为世俗的喜好所束缚。这样的一个人,又怎能不表达出他对孤独的强烈渴求呢?佛陀在菩提树下独自坐禅了九年,才最终大彻大悟。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38岁的弘一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和大众一样牺牲自己来屈就低下的乐趣和浅薄的快乐呢?拥有这种孤独的人,是真正的智者,是最终的幸福者,是人生终极目标的先行者。就如尼采所自称的“世纪的早生儿”。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愚人更是从来就没想过。这是智者的孤独,是终极性的。
当今世人,特别是青少年,其物质营养多半不缺,心灵营养却相对匮乏。缺乏精神营养的人,往往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寂寞难耐,孤独难忍。当然难以把握孤独时刻,白白浪费美好的青春时光。
青年人怎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孤独时刻呢?窃以为必须认识人生的几个要素: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悟性是人类最本质的资产;
选择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热情是人类最富有的源泉;
组合是人类最奇妙的创造;
学习是人创造一切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财富的积累都是时间的积累,一切财富的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大于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口号。鲁迅先生曾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学习与创造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还需要情感的投入。学习与创造需要你的热情、激情和豪情。(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可以称为热情的胜利。没有热情,不可能成就任何伟业,因为无论多么恐惧、多么艰难的挑战,热情都赋予它新的含义。没有热情,我注定要在平庸中度过一生;而有了热情,我将会创造奇迹。热情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它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金钱与权势。热情摧毁偏见与敌意,摒弃懒惰,扫除障碍。我认识到,热情是行动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我们就会无往不胜。”——奥格·曼迪诺
人往往都难以忍受长期的孤独。意志薄弱的人,为了摆脱孤独他们便去寻找安慰和刺激;意志坚强的人,他们为了摆脱孤独去追求充实和超脱。人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注定要与孤独打交道,能不能享受孤独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其实孤独是一片心灵的沃土,随着这孤寂的弥漫,你的心源异想天开;孤独又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艺术的灿烂痴迷就是在孤独的氛围里遨游九重天。
亨利·大卫·梭罗的一生是孤独的,贫寒的,流浪的,他放弃了优裕的工作,独自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的湖与孤独的人相知相容,他认为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伙伴了,天堂不是外在于人的遥远异乡,而是驻足于你心的一方灵台,等待你的发现。梭罗又是丰富的、充裕的、快乐的。陶渊明厌倦官场的污浊喧闹,独自退隐,饮酒赋诗,躬耕养菊,悠然赏南山。李白一生寂寞清高,孤芳自赏,诗酒侠客,一生游走,何尝不是他孤独的情感征程和精神世界?人一旦能享受孤独,人就会选择诗意地生活。孤独是一种自我充实自我品味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能学会享受孤独,就能从容驾驭自我,塑造自我。或许曾有许多青年的心怀着大志却碌碌无为终其一生,究其原因,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韧性,难耐孤独。
自己不想孤独而陷入孤独,这是一种痛苦的孤独;自己需要孤独而孤独,这是一种幸福的孤独。感情不为他人接受、形影相吊的孤独,是一种酸楚的孤独;思想不为众人接受的孤独,是一种辛辣的孤独。因他人而起的孤独,确切地说是寂寞,寂寞是可悲的。自我本能的孤独,是一种冥思、沉思的状态,这种行为的过程是磨砺意志的过程,因为孤独压迫着,促使你想方设法去冲破它,摆脱它,你在孤独中煎熬、挣扎、求索、然后觉悟,一旦豁然开朗,往往是思想上变得成熟。因此,你可以远离寂寞,却可以保持孤独、拥抱孤独、享受孤独。
孤独似小溪的流水,轻轻地流,缓缓地流,有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流水依旧,孤独依旧,品味依旧。孤独可以引领人朝拜心灵的圣殿,去触摸自己的灵魂,去理解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不懂得孤独的人不会真的懂得自己。只有当你独自面对黑夜,你才会真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看见自己灵魂的人才算是真的认识自我、懂得自己(Know me)。
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孤独,孤独就会成为生命的一部绚丽乐章。人生就由此成熟。
享受孤独就是重视自己,
拥抱孤独就是热爱自己,
把握孤独就是创造自己,创造奇迹!
和谐,首先应该是孤独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和谐与三者整体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孤独;孤独的成就;把握孤独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
很少有人能理解和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和寂寞。
年少时,我们追逐于繁华喧嚣,嬉戏于放荡不羁。长大了,感觉思想逐渐爬到灵魂深处,多了一份孤独与寂寞,从外在的表现逐渐融合到内在的感觉,那是一种天然而生的心境。
“这是一个没有伟人的时代”。的确,今天的伟人少了。就这句话本身而言,现代人在快节奏跳跃中,在信息洪流冲击中,真正的孤独少了,几乎绝迹。
因为伟人都是孤独的。古今中外,很多伟人留下了的文学巨著,艺术杰作。我们今天捧起这些作品,只感受到它们陶冶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灵魂,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我们是否知道这些作品都源于作者孤独的创造。
伟人们的思想多半不属于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又有谁能在那个年代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孤独与寂寞呢?真正伟大的孤独者,是几百年才能诞生一位的。我们在孤独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去细细咀嚼品味一下那些伟大的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文学,在每一个音符每一笔色彩每一段文字中都包含着他们真正的孤独,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回到过去,走进他们身边,从心灵深处和他们交流。
而今天,人们多了想法,却少了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不论课内课外,我与学生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要同学回答:什么是孤独?
同学甲:孤独就是寂寞。
同学乙:孤独就是空虚。
同学丙:孤独就是无聊。
同学丁:孤独就是无助。
……
我认为,寂寞、空虚、无聊、无助都是孤独时的一种感受或感觉。难道孤独时就只有寂寞、空虚、无聊、无助这些难受的感觉吗?难道孤独时就没有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吗?想一想,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作品不是在孤独中创造的?历史上哪一项伟大的成就与孤独无关呢?
关键是好多学生都不知道孤独的定义和含义。
在文学语言表达上,孤独作为形容词用与寂寞相近,如:“我独自在家,感到很孤独”;“虽然身处闹市,我却倍感孤独”;“在喧闹的庆祝晚会中,我感到十分孤独”。
这三个句子里的孤独,基本上都可以用“寂寞”替代。
孤独和寂寞的词性几乎完全相同,其不同点主要在于感情色彩。孤独是指一种可见的状态,同样也可以指一种态度。所谓孤独就是指没有人陪伴或者拒绝别人陪伴。
作为状态来说,只要一个人有人陪伴着,便不是孤独的;作为态度来说一个人可以选择孤独,也可以选择不孤独,人在这一点上是十分有主动权的。
寂寞是指一种不完全可见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冷暖自知的)感受。
而我更喜欢从哲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来解释孤独。
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孤独,就是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
孤独,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少人只有独处和寂寞,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孤独过。
人们经常处于孤独之中,可处于孤独中的人是否能真切地感受孤独、享受孤独、拥抱孤独。可以说,只有能真切地感受孤独、享受孤独、拥抱孤独的人,才会感受到灵魂的存在(和心灵的充实)。
都说一个人最爱的是自己,那么:
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寂寞——就好像无视自己的存在;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无聊——岂不是不喜欢自己;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空虚——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孤独,和自己在一起感到无助——就等于看不起自己(自助者,天助也);
人生苦短,人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时间多半都在孤独(应该说:独处)之中。人生如棋在把握。怎样把握这个状态,往往就是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的分水岭。
孤独时完全不受干扰,是学习、思考和创造的最佳时刻。
都说书籍是良师益友,开卷有益,孤独最是读书时,“所有的好书读起来都像是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在交流”!(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孤独最是思考时,学习增知识,思考成智慧!
孤独最是创造时,任何伟大的决策、任何伟大的作品,都经历了孤独的历程。孤独是人类的伟大之旅!
孤独同时是功成名就前所必须的积淀。多数成功人士在真正屹立在世界的聚光灯下都经过漫长的蜇伏期。米开朗基罗把自己锁在教堂里(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作十二使徒的形象)近4年,除了研磨颜料的人以及教皇偶尔入内之外,不放任何人进去。这幅画的大部分都是仰头抬眼绘成的。天顶画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他还不得不把信函和书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阅看。因为4年作画的姿态,使双眼的肌肉已经习惯于这种反常角度了。凡高更不顾巴黎同行议论纷纷,也不顾四下里的一片奚落声,自己独自一人,极平静、极充实地生活在热带雨林中那个具有令他惊讶的“静谧的夜”的塔希堤岛上。
的确,古来圣贤皆孤独(寂寞)。
孤独一直是西方宗教、哲学、文学的主题,马克思的《资本论》展示出伟人孤独时的思辨;基督教旨在消除人的孤独、无助,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扬强者的孤独;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九三年》则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再经历人类的孤独。
有孤独才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斯》;
有孤独才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有孤独才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有孤独才有巴尔扎克、莫泊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
有孤独才有卢梭的《忏悔录》;
有孤独才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有孤独才有爱因斯坦、彼得·德鲁克、比尔·盖茨……
有孤独才有庄子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有孤独才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有孤独才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孤独才有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孤独才有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更有那《易经》《老子》《春秋》《离骚》《史记》《红楼梦》……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印满孤独者的足迹。
孤独是生命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孤独也是审美过程的一个本体性的、基本的经历,孤独感更是审美趣味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
君可读16岁的毛泽东《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君不见,1926年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在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君不见,1936年中年毛泽东凌晨在陕北窑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君不见,1946年毛泽东主席独立思考一整夜,伟大的决策产生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是一个人处于最安静的时候。
静则思,思则慧,慧则能,能则行,行必果。
可见,孤独时刻是学习、思考、修炼、创造的最佳时刻。
一个人的内在越多,求助于外界的越少,直至一无所求。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孤独是他的必然选择。老子在写下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出关,不知所终。他对于人生的真谛已经了然于心,再没有人可以给予他什么了,他还留在人群中做什么?可以说,智慧和知识越丰富,越是会孤独而不合群。这样的智者,他的内心何等的广大,即使一人身处荒漠中,也不会有丝毫寂寞,世上发生的一切,对于他们都是鸡虫之争,不值一提。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庄子还是要批评他借助了外物的风。其实就说明了,人幸福的源泉,不在外界而在于自身。亚里士多德早已揭露了这一真理:幸福就是自足。常人所谓的幸福,无非是对外在名利的占有和感官的享乐。但其本质是不确定不稳定的。一旦失去这些外在条件,必然落得一个可悲的境地。而来自内心的幸福,是任何人无法夺走的,才是永恒的。为了这种幸福,就需要充分的深刻思考和知识积累来达到,而不为世俗的喜好所束缚。这样的一个人,又怎能不表达出他对孤独的强烈渴求呢?佛陀在菩提树下独自坐禅了九年,才最终大彻大悟。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1918年,38岁的弘一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为佛门一代高僧。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和大众一样牺牲自己来屈就低下的乐趣和浅薄的快乐呢?拥有这种孤独的人,是真正的智者,是最终的幸福者,是人生终极目标的先行者。就如尼采所自称的“世纪的早生儿”。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愚人更是从来就没想过。这是智者的孤独,是终极性的。
当今世人,特别是青少年,其物质营养多半不缺,心灵营养却相对匮乏。缺乏精神营养的人,往往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寂寞难耐,孤独难忍。当然难以把握孤独时刻,白白浪费美好的青春时光。
青年人怎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孤独时刻呢?窃以为必须认识人生的几个要素: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悟性是人类最本质的资产;
选择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热情是人类最富有的源泉;
组合是人类最奇妙的创造;
学习是人创造一切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财富的积累都是时间的积累,一切财富的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大于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口号。鲁迅先生曾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学习与创造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还需要情感的投入。学习与创造需要你的热情、激情和豪情。(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有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可以称为热情的胜利。没有热情,不可能成就任何伟业,因为无论多么恐惧、多么艰难的挑战,热情都赋予它新的含义。没有热情,我注定要在平庸中度过一生;而有了热情,我将会创造奇迹。热情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它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金钱与权势。热情摧毁偏见与敌意,摒弃懒惰,扫除障碍。我认识到,热情是行动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我们就会无往不胜。”——奥格·曼迪诺
人往往都难以忍受长期的孤独。意志薄弱的人,为了摆脱孤独他们便去寻找安慰和刺激;意志坚强的人,他们为了摆脱孤独去追求充实和超脱。人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注定要与孤独打交道,能不能享受孤独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其实孤独是一片心灵的沃土,随着这孤寂的弥漫,你的心源异想天开;孤独又是一种忘我的境界,艺术的灿烂痴迷就是在孤独的氛围里遨游九重天。
亨利·大卫·梭罗的一生是孤独的,贫寒的,流浪的,他放弃了优裕的工作,独自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的湖与孤独的人相知相容,他认为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伙伴了,天堂不是外在于人的遥远异乡,而是驻足于你心的一方灵台,等待你的发现。梭罗又是丰富的、充裕的、快乐的。陶渊明厌倦官场的污浊喧闹,独自退隐,饮酒赋诗,躬耕养菊,悠然赏南山。李白一生寂寞清高,孤芳自赏,诗酒侠客,一生游走,何尝不是他孤独的情感征程和精神世界?人一旦能享受孤独,人就会选择诗意地生活。孤独是一种自我充实自我品味的感觉。一个人一旦能学会享受孤独,就能从容驾驭自我,塑造自我。或许曾有许多青年的心怀着大志却碌碌无为终其一生,究其原因,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韧性,难耐孤独。
自己不想孤独而陷入孤独,这是一种痛苦的孤独;自己需要孤独而孤独,这是一种幸福的孤独。感情不为他人接受、形影相吊的孤独,是一种酸楚的孤独;思想不为众人接受的孤独,是一种辛辣的孤独。因他人而起的孤独,确切地说是寂寞,寂寞是可悲的。自我本能的孤独,是一种冥思、沉思的状态,这种行为的过程是磨砺意志的过程,因为孤独压迫着,促使你想方设法去冲破它,摆脱它,你在孤独中煎熬、挣扎、求索、然后觉悟,一旦豁然开朗,往往是思想上变得成熟。因此,你可以远离寂寞,却可以保持孤独、拥抱孤独、享受孤独。
孤独似小溪的流水,轻轻地流,缓缓地流,有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流水依旧,孤独依旧,品味依旧。孤独可以引领人朝拜心灵的圣殿,去触摸自己的灵魂,去理解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不懂得孤独的人不会真的懂得自己。只有当你独自面对黑夜,你才会真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看见自己灵魂的人才算是真的认识自我、懂得自己(Know me)。
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孤独,孤独就会成为生命的一部绚丽乐章。人生就由此成熟。
享受孤独就是重视自己,
拥抱孤独就是热爱自己,
把握孤独就是创造自己,创造奇迹!
和谐,首先应该是孤独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和谐与三者整体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