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畲族山歌的现状调查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宁国畲族山歌口口相传,历史悠久,畲民通过山歌传递着畲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山歌只能以口头传播的形式传承,随着老一辈人慢慢离开,畲族山歌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章通过对宁国畲族山歌现状的调查,结合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对畲族山歌的传承提出一些思考,以为研究畲族的一些学者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畲族;山歌;功能主义;符号互动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优秀的畲族文化。畲族山歌就是优秀文化的代表,畲民自古就喜爱唱歌,婚丧嫁娶、会客、劳作,都是以歌代言,以歌抒怀。历史上的畲族深居大山,交通不便,且人口分散,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畲族人以山歌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记录着生活和历史文化。“水连云来云连天,畲族山歌几千年;山歌本是祖上传,畲族子孙记心间;歌是畲族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1]。从这句流传的畲族名言中,就知道畲族人民对山歌的热爱了。
  自上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畲族的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畲族山歌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现在年轻人会唱畲族山歌的少之又少,而熟练的会唱的畲族老人已寥寥无几。畲族山歌资料也随着老人的消失和时间的消逝而变得分外珍贵。
  一、宁国云梯乡畲族山歌生存现状
  (一)背景概况
  皖南畲族住在毗邻浙江的天目山山麓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据宁国《蓝氏家谱》所载,“明正德年间由丽水南乡迁云县岩下,崇祯七年迁景邑(景宁)之六部驼暮庵。(崇祯)十三年复迁温州泰顺石余杭。制乾隆七年转迁景邑二都赤目山口、吉山、清潘山、徐崇、罗坑头等处。迄同治八年始迁兰溪西乡而居焉”[2](P242)。1982年,宁国县有畲族人口1064人,2011年末,云梯畲族乡有人口18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9.8%,其中千秋畲族村有畲族人81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0%。
  笔者曾走访云梯畲族乡,接触了一些唱畲族山歌的老人,发现流传下来的原生词曲虽不在少数,但是原生歌手实在是太少,而且在曲调传承上已经不容乐观,受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唱山歌是件很土的事情,大多都不唱山歌了,他们不会唱也不爱唱。而会唱山歌的老人大多已是花甲之年,对于一些时长较长的山歌,例如《高皇歌》,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老人们也不怎么唱了。但是若谁家有亲戚去世,老人们还是会自发去丧礼,唱唱逝者的生平。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很多山歌也只能跟随着成为过去式了。
  (二)现状产生的原因
  1.口头传播的形式
  由于畲族没有文字,畲族山歌只能以口头传播的形式传承,这种传播形式存在优缺点,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社会功能。施联朱教授对此有专门论述,他认为,“畲族民间口传文艺非常发达,其原因就是在于它要担负起文化积累和传播的功能,它在畲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超越了单纯的文艺的意义。本民族的历史、宗教、道德规范、生产经验等都在山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儿歌、舞蹈、剪纸等民间文艺活动中一代代地灌输给了本民族共同体的成员”[3](P33)。但是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者和传播者必须到场,过去科学不发达,致使很多的山歌都不能很好的传承下来。而且畲族语言的流失也使这种依靠语言为载体的山歌难以生存[4](P128-131)。笔者在云梯畲族乡调研期间发现,畲语正处于流失阶段,村里面能熟练说畲语的只是少数年纪大的长辈,而年轻人因为长期外出打工,在外交流都是用普通话或当地方言,对于畲语已慢慢减少使用。孩子们在学校多半也是讲普通话,而且由于外语的学习,使得他们学习畲语的机会不多,尽管政府、学校一直致力于畲语的传承工作,并且还组织编撰了畲语的学习教程,但是效果不佳。而畲族山歌都是畲语发音,如果连畲语都不会说,那学习起来也是尤为困难,基于此,人们学习山歌的乐趣也会大大减少。
  2.即兴创作的特点
  畲族山歌即兴创作的特点,十分考验歌者的智慧,看到大自然就兴口而来,而且也不是每一位歌者都能具备这种能力的,它的困难性,也使其传承堪忧。
  3.新兴媒体的出现
  吉登斯说:“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之后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5](P1)。中國社会的现代性也使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的社会走向一个崭新发展的新的经济中心。正是这场现代性带来了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的发展。云梯乡的老人说,“大集体的时候人们唱山歌唱的多,以前没有电视,大家靠山歌取乐,现在信息网络的冲击,大家娱乐活动增多了,唱歌的就少了”。老人正说出了当下畲族山歌面临的困境,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强势力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中,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大大丰富娱乐了人们的生活,电视网络中色彩斑斓的场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年轻人接受现代流行文化的洗礼,沉迷于眼花缭乱的节目中,他们更热衷于唱流行歌而不是山歌。而且,网络媒体这种传播方式对接受者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所以现代传播媒介在乡村十分受欢迎[6](P27-32)。
  4.移民
  宁国云梯畲族山歌未得到很好的传承,还有一个自身独特的原因。云梯畲族是由浙江、福建那边的畲族迁居而来,由于这种迁徙导致云梯畲族的很多风俗习惯都不能全面保留,又在主流汉族文化的同化下,畲族山歌逐渐流失。
  虽然老人们对这种艺术传承的消失感到难过,也曾努力想要将其传承给下一代,但是,一方面,年轻人对山歌的不爱好,另一方面,政府不能给予大力的支持,致使山歌的传承遭到很大的阻力。
  二、宁国畲族山歌的种类
  根据歌词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区分为叙事歌、小说歌、杂歌和儿歌四种类型[7](P233)。叙事歌是畲族歌手对民族历史和社会事件以歌谣的形式进行叙述的口头艺术,可分为民族史诗和一般叙事歌两种类型。畲族的民族史诗性的叙事歌有《高皇歌》。   畲族小说歌滥觞于清代,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最初村中一些能识字的畲族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进行加工,由此形成小说歌。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全盛阶段,歌手很多。流传较广的小说歌有《高皇歌》,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
  杂歌即传统山歌,这些传统山歌多为即兴编唱,是畲民日常生活的一种呈现,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感情淳朴真挚,寓意深刻,抒发了歌者的心声。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诉苦歌、劳动歌、礼俗歌、儿歌、对歌等。
  儿歌是畲族民间歌谣中最为想象大胆、活泼有趣、充满奇趣意味的部分,反映的多是畲族儿童的生活、思想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是对畲族儿童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知识启蒙。
  三、对畲族山歌的思考与分析
  (一)畲族山歌与畲族文化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8](P18)。畲族山歌是畲民的民族历史记忆,以山歌为表现形式的畲族文化是整个畲族的一个子系统,是畲族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兴创作的山歌,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畲族的历史。在唱山歌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人们对本民族的了解,更有利于促进畲民对本民族的认同和民族团结。
  (二)畲族山歌与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的是社会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畲族山歌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居住在大山上的畲民由于交通不便,文化娱乐都来自于生活,畲族人在什么情况下唱什么山歌有一定的规范。例如,恋爱中的男女青年,互相表达爱慕思念时离不开唱山歌,通过山歌來加强对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劳作时,你一句我一句,唱着丰收的喜悦,缓解劳作的辛苦,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在唱作中更加融洽和谐;山歌是结婚时的重要仪式之一,畲族男女结婚之时,“新娘 ‘不事肩舆’,只同新郎步行回家,俩人‘同持一伞’,半遮其面,一路且行且歌,夫唱妇随,以歌取乐,抵达夫家[9](P199)。以山歌为互动的媒介,男女老少之间互通友谊,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当然一个民族的音乐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风景秀丽的大山、清澈见底的山泉、鸟语花香的森林,大自然成了歌者创作的源泉,歌者借景抒情,唱着对风景的赞美,唱着对情郎的爱慕,唱着对情人的思念,这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这种互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
  (三)畲族山歌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对于社会行动者或行动者群体而言具有高度的熟悉性和重复性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社会历史性的基础[10]。畲族山歌不仅是婚丧嫁娶时才会有,它歌唱的大多数是畲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田间劳作、谈情说爱、茶余饭后,山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从某种意义上讲,畲族山歌呈现了畲民的日常生活。
  四、总结
  重现与再塑山歌任重而道远。畲族山歌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畲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是畲族人民互动的方式,是畲族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民日常生活的呈现。我们应该将其保护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叶木青.深山高歌——建阳市畲族山歌集锦[M],2010.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242.
  [3]施联朱、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6):33.
  [4]靳瑛.山歌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以潮州凤凰山畲族为个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4):128-131.
  [5]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6]朱庆好.畲族山歌的口头传播特点及其当代生存危机[J]新闻界,2012(24):27-32.
  [7]钟伯清.中国畲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5).
  [8]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雷弯山《思维之光———畲族文化研究》[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199 .
  [10]郑震.论日常生活[J].社会学研究,2013,28(01):65- 88+242.
  作者简介:洪慧,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博物馆的功能和发展也从上个世纪的保护文物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更加注重文化的功能,在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时代精神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显示了其强大的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文化功能  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驱者张謇自费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到30年代我
期刊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
期刊
摘要:地球上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伴随着泥石流、山洪、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原始森林之中便会出现一些枯木残根,这些残根枯木在寻常人的眼里便是毫无作用的朽木。当被人遗忘的朽木遇到痴迷根艺的雕客,这些朽木便又被赋予新的生命,实可谓“腐朽复化为神奇”。  根雕是自然与艺术交融结合的中国十大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之久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根雕艺术由注重形似发展至神似,由注重形似发展至神形兼备
期刊
摘要:电影《法老墓的诅咒》用神幻的方法讲述了当年图坦卡蒙法老墓室被挖掘开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难以解释的蹊跷的故事。古埃及人笃信咒语的魔力,在他们看来,所有亡灵在前往冥王哪里时都会一路念着咒语来闯过各种险关。咒语的这些作用,只是古埃及人的一种神话和宗教观念,并不意味着这些咒语真的能伤害到今天打开坟墓的人。那么为何古埃及人对神话和咒语如此之崇拜呢? 本文将从埃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多神崇拜的传统逐步分析
期刊
摘要:田径项目作为一个运动大项,其竞技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陈定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其他田径项目均没有获得奖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田径项目取得1金3银2铜的成绩,相比过去两届奥运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整体水平而言,我国田径运动水平不高,与世界田径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忽视。为了缩小
期刊
摘要:在创作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普遍应用到比喻修辞格,能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凸显文章的生动性及形象性,将文章中描述的真实情境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英语文学作用中常常会应用到比喻修辞格来凸显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文学作品中比喻修辞的应用,对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同比喻修辞进行了赏析,以期感受比喻修辞格的作用,更好的应用修辞手法,达到提升读者品味的效果。
期刊
摘要: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以其精妙绝伦、辉煌气派又能推陈出新的艺术特色,成为明代壁画的代表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甚至能与欧洲 15 世纪文艺复兴大师所绘制的壁画一较高下。法海寺壁画人物众多,36 个人物形态各不相同,性格各异,涵盖了几乎所有密宗神佛。法海寺壁画风格继承了宋代院体画的艺术特色,造型典雅,用笔工致。历朝历代的艺术发展都是中华艺术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艺术风格的
期刊
摘要:电影《奥德赛》通过伊萨卡国王奥德修斯的经历给观众展现了神奇的希腊神话世界。本文通过回顾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因为激怒海神波塞冬而经受的种种勇气与智慧的考验和女神的诱惑试图剖析人与神的关系,古希腊时期的人与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一介凡人,不能盲目自大。神祇在上,当心存敬畏。  关键词: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海神波塞冬;神祇  引言  
期刊
摘要:根雕行业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后没有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根雕拥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众多艺术品逐渐地走向市场化,根雕也是如此,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需要根雕从业者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在传承发展中寻求创新。  关键词:根雕市场  第一章前言  1.1背景  根雕艺术品是大自然的无声馈赠,洪涝、
期刊
摘要: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著作权纠纷案件开始,戏仿作品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虽然很多国家对于戏仿作品的保护早有法律依据,但我国法律对此尚无明文规定,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构成戏仿作品,戏仿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以及戏仿作品的保护应当受到怎样的限制等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讨论。加之,在互联网传媒不断发展的当下,以“X分钟看完电影XXX”为模式的短视频类影评层出不穷,这类短视频是否属于戏仿作品,是否构成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