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径项目作为一个运动大项,其竞技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陈定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其他田径项目均没有获得奖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田径项目取得1金3银2铜的成绩,相比过去两届奥运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整体水平而言,我国田径运动水平不高,与世界田径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忽视。为了缩小与田径高水平大国的差距,完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多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地方体校、省队、国家队组成的金字塔型田径“三级”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富有特色而又成功的举国体制,这种模式成功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高训练水平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练员,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包括奥运冠军陈定、王军霞、王丽萍,打破世界纪录的郑凤荣、倪志钦、朱建华、曲云霞等,更包括近些年众所周知的刘翔、苏炳添等。这种培养模式取得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1.1运动员选材范围狭隘
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主要是通过田径“三级”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选材在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拔方式较单一,能够参与选拔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果青少年选材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现阶段成绩较突出的运动员上,这会造成田径后备人才的大量浪费。
1.2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专业训练存在一定的矛盾,有时运动员竞赛时间与文化课时间冲突,且运动员经常训练,身体疲劳,上课效率低,所以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一直困扰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也是“三级”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种普遍现象。
1.3训练方法不科学
在“三级”培养模式下,地方体校、省队、国家队的教练员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教练只看到眼前利益,“拔苗助长”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严重违背科学训练和公平竞赛的原则,导致很多优秀少儿田径选手运动寿命过早天折。有些教练员观念保守、训练方式方法缺乏科学和创新,导致训练水平及比赛成绩难以得到很大的突破和提高。
1.4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一方面,现有的教练员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影响教练员带队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但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可以继续参加更高层次的训练和比赛,因此有大量的运动员因为成绩相对较差或者伤病问题不能够继续进行体育训练进而退役。
1.5各培养环节脱节
现“三级”培养模式中,各环节间相互脱节,缺乏衔接和交流。致使各环节间缺乏科学与创新,缺乏系统的相互交流学习与指导,不能将先进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和经验的推广与共享。就教练员水平而言,地级体校的水平较低,省队甚至国家队教练应下队指导,相互交流,并保证运动员的输送与培养不脱节。
2、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2.1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提倡和推进“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验。这种方式,使得运动员的选材范围扩大,并且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学校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加大了对田径运动的宣传普及和训练力度,吸引广大在校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田径运动当中,从而建立以高校为核心,以广大中小学为基础的另一种培养体系。此外,国家还要在各地方学校中有选择性的设立一些重点项目学校,以此来带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开展,从而尽快实现项目参与人数的提高和训练比赛成绩的突破。
2.2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国外来说灵活性大为逊色,比如美国主要是以教育体系学校体育为主培养后备人才,德国、日本主要是通过体育协会、学校、俱乐部之间相互衔接模式,北欧的一些国家一般是采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而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为大众体育服务,没有成为竞技体育人才选拔的对象。但是体育俱乐部也能为祖国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如我国家喻户晓的网球运动员李娜。
体育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在管理上相比学校系统和“三级”培养模式较为宽松和自由,但是运动员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受限于教练员单一的训练方法,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并且体育俱乐部的运动员综合能力较强,大部分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不会担心受伤或者退役后的忧虑,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体育俱乐部是“三级”训练与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辅助与补充,能完善运动员的选材系统。
2.3“一体两翼”多种模式共同运行
“一体两翼”即以“三级”训练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为主,以学校系统和体育俱乐部为辅,三者有机统一,相互合作,共同运行。“三级”训练模式,教练员训练水平较高,竞赛体系完整,但选材范围受限制,并且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学校系统培养模式选材范围广,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也能得到很好的学习。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下的运动员都是自身对于田径某些运动项目的热爱与兴趣,个人物质基础较好,并且不受限于传统的训练方式,个性不受限制,更能弥补前两者对于选材的空缺,完善运动员的选拔制度。“一体两翼”多种模式的共同运行,将会完善和優化选材体系,提高选材的质量和科学性,使更多的有潜力的运动员被选拔出来,也能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推进我国田径项目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
3、结论
(1)目前,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三级”训练培养模式为主,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运动员选材范围狭隘、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训练方法不科学、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各培养环节脱节等。
(2)21世纪以来,以“体教结合”为特点的学校系统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验。但是只有在大学才发展得较好,应推广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应用范围,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培养体系,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合作,保证人才的输送与质量。
(3)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方面没有得到实践,但体育俱乐部是“三级”训练与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辅助与补充,能完善运动员的选材系统。
(4)“一体两翼”多种模式的共同运行,将会完善和优化选材体系,提高选材的质量和科学性,使更多的有潜力的运动员被选拔出来,也能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推进我国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海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及整合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31-535.
[2]刘亚云.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王飞,张加军.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82-184.
[4]秋鸣,冯少兵,段娟娟,孙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SWOT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4-47.
[5]姜晓珍,刘志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42:743-746.
关键词: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地方体校、省队、国家队组成的金字塔型田径“三级”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富有特色而又成功的举国体制,这种模式成功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高训练水平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练员,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包括奥运冠军陈定、王军霞、王丽萍,打破世界纪录的郑凤荣、倪志钦、朱建华、曲云霞等,更包括近些年众所周知的刘翔、苏炳添等。这种培养模式取得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1.1运动员选材范围狭隘
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主要是通过田径“三级”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选材在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拔方式较单一,能够参与选拔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果青少年选材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现阶段成绩较突出的运动员上,这会造成田径后备人才的大量浪费。
1.2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
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专业训练存在一定的矛盾,有时运动员竞赛时间与文化课时间冲突,且运动员经常训练,身体疲劳,上课效率低,所以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一直困扰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也是“三级”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种普遍现象。
1.3训练方法不科学
在“三级”培养模式下,地方体校、省队、国家队的教练员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教练只看到眼前利益,“拔苗助长”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严重违背科学训练和公平竞赛的原则,导致很多优秀少儿田径选手运动寿命过早天折。有些教练员观念保守、训练方式方法缺乏科学和创新,导致训练水平及比赛成绩难以得到很大的突破和提高。
1.4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一方面,现有的教练员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影响教练员带队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但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可以继续参加更高层次的训练和比赛,因此有大量的运动员因为成绩相对较差或者伤病问题不能够继续进行体育训练进而退役。
1.5各培养环节脱节
现“三级”培养模式中,各环节间相互脱节,缺乏衔接和交流。致使各环节间缺乏科学与创新,缺乏系统的相互交流学习与指导,不能将先进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和经验的推广与共享。就教练员水平而言,地级体校的水平较低,省队甚至国家队教练应下队指导,相互交流,并保证运动员的输送与培养不脱节。
2、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2.1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提倡和推进“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验。这种方式,使得运动员的选材范围扩大,并且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学校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加大了对田径运动的宣传普及和训练力度,吸引广大在校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田径运动当中,从而建立以高校为核心,以广大中小学为基础的另一种培养体系。此外,国家还要在各地方学校中有选择性的设立一些重点项目学校,以此来带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开展,从而尽快实现项目参与人数的提高和训练比赛成绩的突破。
2.2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国外来说灵活性大为逊色,比如美国主要是以教育体系学校体育为主培养后备人才,德国、日本主要是通过体育协会、学校、俱乐部之间相互衔接模式,北欧的一些国家一般是采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而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为大众体育服务,没有成为竞技体育人才选拔的对象。但是体育俱乐部也能为祖国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如我国家喻户晓的网球运动员李娜。
体育俱乐部的培养模式在管理上相比学校系统和“三级”培养模式较为宽松和自由,但是运动员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受限于教练员单一的训练方法,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并且体育俱乐部的运动员综合能力较强,大部分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不会担心受伤或者退役后的忧虑,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体育俱乐部是“三级”训练与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辅助与补充,能完善运动员的选材系统。
2.3“一体两翼”多种模式共同运行
“一体两翼”即以“三级”训练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为主,以学校系统和体育俱乐部为辅,三者有机统一,相互合作,共同运行。“三级”训练模式,教练员训练水平较高,竞赛体系完整,但选材范围受限制,并且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学校系统培养模式选材范围广,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也能得到很好的学习。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下的运动员都是自身对于田径某些运动项目的热爱与兴趣,个人物质基础较好,并且不受限于传统的训练方式,个性不受限制,更能弥补前两者对于选材的空缺,完善运动员的选拔制度。“一体两翼”多种模式的共同运行,将会完善和優化选材体系,提高选材的质量和科学性,使更多的有潜力的运动员被选拔出来,也能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推进我国田径项目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
3、结论
(1)目前,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三级”训练培养模式为主,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运动员选材范围狭隘、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训练方法不科学、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各培养环节脱节等。
(2)21世纪以来,以“体教结合”为特点的学校系统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验。但是只有在大学才发展得较好,应推广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应用范围,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培养体系,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合作,保证人才的输送与质量。
(3)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方面没有得到实践,但体育俱乐部是“三级”训练与学校系统培养模式的辅助与补充,能完善运动员的选材系统。
(4)“一体两翼”多种模式的共同运行,将会完善和优化选材体系,提高选材的质量和科学性,使更多的有潜力的运动员被选拔出来,也能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推进我国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海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及整合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31-535.
[2]刘亚云.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王飞,张加军.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82-184.
[4]秋鸣,冯少兵,段娟娟,孙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SWOT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4-47.
[5]姜晓珍,刘志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42:74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