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岚:做保险就是做人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yz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险代理人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江苏盐城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一区恒源中经理潘美岚说:“其实,做保险就是做人。”
  
  用心带新人
   潘美岚拥有一支被称为“钻石营业组”的团队,而这一切全是她用心打造出来的。在团队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潘美岚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新人拜访客户,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与客户交流,为不同的新人制订不同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王先生是一名退伍军人,当过8年消防兵,刚加入平安的时候,家人不是很乐意,他也有所动摇。潘美岚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找到王先生,帮他分析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寿险这一块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她跟他讲起自己一个客户的故事。
   潘美岚有一个亲戚,本来很不信任保险,但2008年时因为听了一场潘美岚的宣讲,就买了一份保险。当时,他购买的是一种万能险,具备理财和保险功能。潘美岚并不确定这个亲戚是真的被她的宣讲所打动,还是只是出于亲戚的面子才购买的这份保险,但潘美岚考虑到他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确实需要一份保障,就帮他办理了。没想到3年后,平常很强壮的亲戚因为肚子疼,以为是阑尾炎发作就到医院去,结果竟查出腹膜炎加肠癌的重疾。得知情况后的潘美岚迅速帮他办理了理赔手续,一周以内就将理赔款8万元打到他的医疗账户里。最后,这位亲戚医药费共用去4万多元,还结余近4万元可以安心疗养和保健。这位亲戚特别感激潘美岚,因为她的帮助,他才购买了保险,才使得自己后来得病时可以安心治病,而不用担心医药费的问题。
   潘美岚认为保险就是雪中送炭的事情,虽然她卖出的是一份保单,但送去的却是一份保障。她认为,这是她人生最大的责任。因此,仅仅一份保险代理人的职业并不能够促使她做出今天的成就,为人们的生活送上一份健康保障的责任才是她不斷进取、不断努力的最大动力。
   潘美岚的切身体会打动了王先生,他很快坚定了决心,要在保险行业做出一番事业来。如今,他也是一名成功的保险代理人,同时跟潘美岚一样也成为了省公司授权讲师,经常跟同行分享他的从业经历。
  对新人家人的“精神录用”
   在潘美岚的团队中,还流传这样一个词:精神录用。这个词是她团队的一个后勤工作人员提出来的。原来,在录用了新人之后,潘美岚总是积极开展个人推介会,在会上,既会隆重介绍和欢迎新人的加入,同时也要让新人的家人感受到保险的重要性,并且认同保险代理人的工作。潘美岚说,有了家人的支持,新人们才会更加有信心,工作起来才会更有干劲。
   有一位新人入职没多久就开始打退堂鼓,潘美岚找他询问原因,原来是他父亲反对这份工作,觉得没有前途,而且会被人瞧不起。随即,潘美岚开展了一场个推会,在会上,她用自己的热情、专业的保险知识打动了在场所有人。会议结束后,那个新人的父亲说,没想到,真正的保险代理人是这样工作的。当场,他就买了份保险以示对儿子工作的支持。
   这种对员工家人的“精神录用”,让员工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达到了绩效最大化。
  业绩是管理出来的
   潘美岚出生于1968年,曾是一名企业财务人员。11年前,因为企业倒闭,在一位朋友的带动下,就加入了保险行业。吸引潘美岚加入的正是平安“公平、公正、公开”的企业文化。潘美岚本来就是个工作勤奋的人,在原单位时也做到了中层管理的职位,因为自身没有什么背景,所以信奉的就是靠自己打拼,而平安的企业文化正好契中了她对工作环境的最大要求。
   加入平安至今,潘美岚一路从试用员工、正式员工、普通员工、业务主任、高级主任、资深主管,直做到今天的经理。
   潘美岚说:“在我们这行,经理这个职位不是虚的,是靠业绩和其他能力一步步做出来的。从一级晋升到上一级,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谁都可以看到,谁想做谁都可以做,来不得一点虚假。这种工作和晋升方式,正是我当初最看重的。”
   潘美岚很重视纪律,日常考勤都从严要求。有人认为,做保险代理人这一行可以不必按时上班打卡之类,只要做出业绩来就行了。可是,潘美岚认为,那些不用考勤却能做出好业绩的人都是自律性很强的人。一般人,如果连早晨上班的时间都不能保证,他对自身的要求就很容易松懈掉。从上班时间松懈到拜访客户,一连串的松懈下去,还有什么业绩可言?而没有业绩出来,员工就会对保险行业越发没有信心,也就越发不想做了,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潘美岚管理纪律,管理考勤,其实最终管理的是业绩。
   潘美岚团队里的员工每天上午都要提前一小时进行会前培训,这是雷打不动的制度,目的在于让员工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更加专业化。潘美岚认为,这是让“人力”变成“人才”的捷径。而在专业化的同时,她也注重因势利导,让员工根据自身的长短体现个性化,成为小范围的专家,大范围的能手。
   潘美岚说:“有共性,有个性,这样的团队才会更强大。”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
   在潘美岚的团队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就是其中有7对夫妻档。比如谷加喜夫妇,原本都是从事个体生意的,2005年时,谷加喜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平安保险。做了3年多,越做越好,觉得不错,就让老公也加入了进来。
   在潘美岚看来,夫妻档更利于工作的开展。在一些对保险行业有误解的客户眼中,妻子或丈夫一个人宣讲半天都不见有什么效果,但如果夫妻搭档一起出现,就令对方信任很多。其实,潘美岚自己也是一对夫妻档。这话说起来有些长,在潘美岚2001年加入平安保险前,她老公曾经进平安做过几个月,可最终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拓展型的工作就退出了。但2004年,当潘美岚晋升到业务主管的时候,她还是把老公劝说了进来。潘美岚老公之前从事的也是财务工作,性格沉稳温和,责任心强,潘美岚就让他做管理工作。目前他和潘美岚夫妻搭档,一个在前方冲锋陷阵,一个在后方稳扎稳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说到很多人会误解保险代理人在向客户推荐保险知识时都会夸大其词,潘美岚说:“我跟客户讲解时从不天花乱坠,我都是根据他们的需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想客户所想,为他们量身定做保险类型。”这需要日久天长地坚持,日久才能见人心,所以,后来有很多客户成为了潘美岚的知心朋友。
其他文献
懵懂的色彩小达人   莉莉周的原名叫黄菲菲,“80后”的她出生在广州市一个工薪家庭里。从小,爸妈便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法,给莉莉周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她的脑子里有了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   想法多了,积聚在脑子里,莉莉周就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达出来。那时候文字稚嫩,还没办法很好地表达,小小年纪的莉莉周就常常拿起画笔画东西,比如画有着蓝色光芒的太阳,有着金色灵魂的
期刊
2011年底,号称“户外奥斯卡”的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最佳自然环境影片奖”颁给了《家园》。《家园》的导演名叫乔乔,今年26岁。   一部4分多钟的片子,他拍了3年。为了拍这些生态纪录片,他卖掉了房子和车,还四处借钱,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哪里有野生动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意志支撑着这个年轻人?   拍生态纪录片,发现散文诗般的唯美   乔乔是乔家大院的
期刊
近日,上海的《新闻晨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一群文艺女青年在上海的地铁里发起了一场诗歌“闪读”活动,并将此活动称之为“在地铁里捡到诗”。朗诵的地点在地铁里,接受的对象是地铁乘客。   为了搞好这次诗歌“闪读”活动,她们选择了200多首诗歌,打印出来,其中有徐志摩、普希金等人的知名作品,也有席慕容、海子、顾城等人的现代诗歌。她们决定在每趟列车上朗读一个主题的诗歌,如南京西路站至中山公园站的主题是“
期刊
一直记得2002年7月的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园时的欣喜与震撼:欧式风格的主楼巍然耸立、典雅庄严,美丽的校园广场上绿树成阴、湖水潋滟,来来往往的学子朝气蓬勃、青春飞扬,蓝天碧海下的校园恬静娴雅,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慢慢展现在我的眼前。从当初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相濡以沫”,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学习、工作、成长,我的人生已经与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渤海之滨 校园如画  
期刊
有一个女孩,正值青春花季,原本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她却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爱好和业余生活。别的女孩储物箱里装的是衣物和书籍,她的储物箱里养的却是昆虫;别的女孩手里拿的是时尚杂志,她随身带的却是装着小虫子的离心管;别的女孩去逛街购物的时候,她却不顾风吹日晒跑到荒山野岭采集昆虫;别的女孩网上聊天的时候,她却在到处查阅文献资料;别的女孩休息的时候,她却在安安静静地做标本……   至今她已去
期刊
征稿启事:   为了繁荣校园文学,扶持和培养一批新创作者,本刊特开辟“青春梦工厂”栏目,欢迎大中院校文学社团和老师组织投稿,本刊择优刊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梦寄托在两个地方,一是床头,放着最需要的书;一是手边,有爱不释手的玩物。   我喜欢把最需要的书放在床头,在我的梦与某个人的生命轨迹遇合的时刻,我会找到自己对人生的朦胧触觉。譬如,床头放着钱钟书的《管锥
期刊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现从事金融文案翻译工作,旅居麻州。     对于现在很多正在选择职业的年轻人来说,搞音乐或者美术,往往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成名之路。以至于每年的艺校报考大军都铺天盖地,甚至连艺术类考试辅导学校都开得如火如荼,最近连五花八门原本与艺考都不相干的网站都开始参与。其实艺术类职业和很多普通的职业一样,大多数行业参与者都只是在明星的阴影里
期刊
老尤,我叫他尤伯。儿时农村的物质条件并不丰富,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尤伯家比别人也好不了多少,可尤伯总是乐呵呵的,后来有一件事让我知道了他是“乐天派”的奥秘。   腊月的一天,难得队上放了假,队上的男劳动力差不多都来到鲫鱼湖,大家是来挖莲藕的,因为那是最好的度荒食物。   天尚早,一些挖藕的熟手们似乎觅食的鸭子一般,呼拉一下子踏着冰霜就下到了湖中。然而尤伯似乎不着急,他笑眯眯地对像我这样的一些新手
期刊
评 论   近些年,媒体时有“啃嫩族”新闻的报道,啃嫩族多为中年父母,50岁上下,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靠年轻的儿女生活,但自己身体康健,并未失去劳动能力。然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多很重,许多人不到三十岁已开始负担“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疲惫不已。   一些“被啃嫩”的年轻人实在是无以负担,对父母有了埋怨,可父母却指责他们不孝顺,年轻的儿女却认为父母只顾自己享受而不体谅孩子的辛苦,双方各执一
期刊
前些年,社会、媒体都在讨论“啃老”的话题,痛斥中国孩子的不独立、不自强。从去年开始,“啃嫩”这一现象开始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不计现实情况、在可以自食其力的前提下向年轻一代索要生活费的一类人,被称之为啃嫩族。本来,养儿防老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年轻人刚刚成家立业,面临社会的各种压力,负担严重,再面对啃嫩族,生活更是艰难。其实,国际青年歌手大奖赛的青年标准是49岁以下,而中国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