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我被安排上了一节品社的展示课。接到任务时心中忐忑不安,以前从未接触过这门学科,但是又庆幸地想:是为语文教师的我教品社,不是小菜一碟,语文学科不就渗透了思想教育吗?可是,通过一个星期的备课、说课、磨课,让我明白了品社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它与语文这门学科是完全不同的,这一个星期它让我感悟到了这门学科独特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學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课前,我带领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吹气球.。我让男、女生分别吹气球,没有设定任何游戏规则,孩子们便乱吹一气,根据不知道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输了。于是,我趁机问学生,玩游戏要有什么规则,学生们便根据刚才游戏制定规则,最后我又按照他们自行设定的规则重新玩一次。这一次,很快得出胜负,进行奖励,从而引出了教学主题。
由于我的教学调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定起一种“互相进入”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经验得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的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教学《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时,我事先拟草了一份调查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了解生活中、社会中、学校里公共场所……有哪些规则。上课时,我让他们把调查表的内容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我发现,学生们真的了解了不少。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说:看到的:在路上,公园里,电影院里,大街小巷,工厂里看到的规则;听到的: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们说的;了解到的:书上、电视里、广告里到处可见的宣传栏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真正走进了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生活,我相信,这一张小小的调查表记录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他们学会去认知,了解生活的能力,从而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探究。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活动中实现,传统的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引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考试时,王红被一道题卡住了,就用眼睛去瞄同位的丁若妍的试卷,这时,我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王红这样做对吗?丁若妍同学应该怎样做?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看、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好朋友之间也不能违反规则,好朋友之间更应该要遵守规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四、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展到社会上去,让学生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教学《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观察自己学校,生活的社区还有哪些规则制定得不合理,或是需要修改、补充的,请他们大胆地去找校长或是居委会主任把自己的想法用书面报告形式呈送上去。学生们听了之后,立即纷纷响应,走访学校,社区以及家附近的工厂,还真的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带领他们动手整理,归类,用书信的形式送到了有关部门,期待解决。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将课程、教材、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散发德育魅力,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心中有了一定的规则,规则已经融入到他们生活中去,渗透于他们的一言一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學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课前,我带领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吹气球.。我让男、女生分别吹气球,没有设定任何游戏规则,孩子们便乱吹一气,根据不知道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输了。于是,我趁机问学生,玩游戏要有什么规则,学生们便根据刚才游戏制定规则,最后我又按照他们自行设定的规则重新玩一次。这一次,很快得出胜负,进行奖励,从而引出了教学主题。
由于我的教学调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定起一种“互相进入”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经验得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的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教学《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时,我事先拟草了一份调查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了解生活中、社会中、学校里公共场所……有哪些规则。上课时,我让他们把调查表的内容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我发现,学生们真的了解了不少。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说:看到的:在路上,公园里,电影院里,大街小巷,工厂里看到的规则;听到的: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们说的;了解到的:书上、电视里、广告里到处可见的宣传栏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真正走进了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生活,我相信,这一张小小的调查表记录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他们学会去认知,了解生活的能力,从而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探究。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活动中实现,传统的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引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考试时,王红被一道题卡住了,就用眼睛去瞄同位的丁若妍的试卷,这时,我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王红这样做对吗?丁若妍同学应该怎样做?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看、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好朋友之间也不能违反规则,好朋友之间更应该要遵守规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四、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展到社会上去,让学生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教学《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观察自己学校,生活的社区还有哪些规则制定得不合理,或是需要修改、补充的,请他们大胆地去找校长或是居委会主任把自己的想法用书面报告形式呈送上去。学生们听了之后,立即纷纷响应,走访学校,社区以及家附近的工厂,还真的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带领他们动手整理,归类,用书信的形式送到了有关部门,期待解决。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将课程、教材、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散发德育魅力,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心中有了一定的规则,规则已经融入到他们生活中去,渗透于他们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