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剧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tai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剧场是一种口述、朗读的剧场形式,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朗读者手持剧本,在“观众”面前以声音及表情呈现剧本内容。朗读者可以事先将诗、散文、新闻、故事、小说及戏剧等各种文学素材改编成剧本。在表演时,不需要戏服或道具,也不需要灯光、音响等设备,直接以手持剧本口述、朗读的方式进行。观众通过聆听朗读者的诵读、观看朗读者的表情来欣赏剧本。其基本流程如下:
  
  1.选择题材
  读者剧场的剧本可以是诗歌、散文、新闻、故事、绘本、小说及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选择的题材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一般来说,所选素材应有有趣的角色、大量的对话、曲折的情节、特别的结尾,等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语文程度学生阅读的不同需求,读者剧场剧本的素材要注意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所选素材不至于远远超出语文程度有限的学生的能力的情况下,尽量选取具有挑战性的文学素材,以免语文程度较高的学生有乏味厌倦之感。
  
  2.编写剧本
  首先,教师使用大张墙壁报纸,制作一份表格张贴在墙上示范,内容包括主题、场次顺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与说明。学生倾听教师范读素材,也可以轻声跟读,当读到表格内需要填写的内容时,教师停下来,将所读的相关信息填写在表格中。在教师朗读素材及完成表格之后,学生将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采取异质分组的形式,各个小组的成员都是由语文能力较高的和语文能力有限的学生组成,这样按能力混合编组,可以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
  其次,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后,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依照表格中可利用的信息,进行读者剧场剧本的创作。在创作中可以对原文本作出变更,例如缩写并改编素材中的故事、引入新的角色、变更原文中的叙述人称。
  接着,在完成对文本的修饰、改编后,要对其“格式化”。所谓“格式化”,即对修改后素材的格式进行包装,使它符合剧本的“套路”,例如内容要包含角色、场次、台词、舞台指示等。
  最后,要对“格式化”好的文本进行试读,并注意修正格式、文法、别字等。
  
  3.演练修正
  在演练环节,教师要将决定采用的文本分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以使他们在练习中有所凭借。为了确保学生能流畅阅读,教师在演练一开始要进行朗读示范,在学生了解了何谓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后,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齐读其中的一个段落,并按照这样的方式,阅读剧本中的不同部分。
  学生熟读文本内容后,教师就开始组织表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愿意担当的角色。在选定好角色后,每位学生要找到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的对话部分,并标示出来,以便下面的阅读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以确保在演出中能够流畅地阅读自己所承担的内容。
  不论是团体练习还是个别练习,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计划、建立规则。教师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解释文本、示范角色、引导练习,还要一组一组地给予个别指导,观看学生的表演,并及时给出意见与建议。除了在学校练习外,学生还可以将剧本带回家中,与自己的家人一起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增进阅读的流畅度,还可以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4.朗读表演
  当学生练习到可以流畅阅读时,就可以让他们表演了,暂时没有轮到表演的学生就是观众,也可以邀请家长来观看。读者剧场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剧场表演不同,表演的学生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声音与脸部表情来传达剧本内容。
  在表演时,表演的学生站在教室前排成一条直线,面对观众。在学生朗读所扮角色的台词时可播放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鼓励表演的学生与观众有视线的接触,以促使观众更好地想象剧本内容、聆听表演者的朗读、观看诵读者表情。
  读者剧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流畅度。阅读的流畅度与对文章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流畅度建立在理解之上,而理解又可以促成流畅的阅读。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流畅度,读者剧场是不二法门,因为在读者剧场的活动中,阅读是自然发生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的。起初,学生会自己默读或两人一组来阅读文章;接着,他们会整组一起练习,并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的感情、情绪、性格;最后,在表演给观众看时他们会再次诵读文本。由此可见,读者剧场引发了学生多次阅读文章的动机,并提高了阅读的流畅度。
  读者剧场的另一个优点是发展学生人际互动的社交合作技能。学生在一起朗读、改写、排练、表演,就不会感到孤独与寂寞,他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在读者剧场的互动中得到培养与增强。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8年12月6日,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围绕语文课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大家充分肯定了语文课改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对新世纪语文改革有了较为全面、辩证、清醒的认识。    一、课改的成绩有目共睹    针对八年
田贺书《伤仲永》这节课超越了“语文教学”,实践着“语文教育”: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增长学习语文和做事的才干,使学生越来越聪明。一、汲取言语智慧,教学生学语文  “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1],田老师本节课所教的就是“学本身”。  1.教学生阅读之法——披文入情,理解“文本之道”  “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即以文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基于此,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逐步落实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不断剖析案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区域认知,达到提升综合思维的要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一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员的英雄形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通篇用“老头子”来称呼这位老英雄,不妥,应该称呼“老爷爷”,这样更能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请学生们举手表决,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学认为应该叫他“老爷爷”。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衣着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白光》《祝福》以及散文《范爱农》都涉及了人物的死亡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鲁迅在展示人物生命终结时,都在某些层面上做了隐性的处理,似乎在努力暗示着什么。这样处理尽管给我们理解文本带来一定难度,但却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创作技法。  我们先来看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他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毛病,抄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一直纠缠不清,至今未绝。新课标前言部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赞同也好,质疑也罢,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新课标是新世纪指导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统一论”还是基本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所以,与其在“姓什么“上做文章,还不如在“教什
编者按:《〈论语〉选读》是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材,初中也有关于《论语》的课文,不同的阶段如何教出不同的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融,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在问世之初,就经历了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然后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汩汩而出,流淌至今。今天,我们面对《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教师的成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才能在实践磨砺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嗝嗝老师》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暖心励志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坚定的答案: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
英国物理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我们看到的桌子只是幻象,真实存在的是很多个原子,看上去桌面光滑致密,但真实的桌子却凹凸不平,充满空隙。依此逻辑,我们看到的课程改革参与者众、过程热闹、成果丰硕,但真实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师、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种眼睛有一种眼睛的建构方式,教师看到的课程改革是这个样子,学生看到的是另一个样子,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又是一个样子。参差不同的“课样”“人样”才是教育的
学案设计    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此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