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负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应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时,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
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中学生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人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磨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五、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应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推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
有的学生学过简单机械后就问教师:是不是越省力的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学生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就问: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写进去许多有用的东西。
六、通过形象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基本任务之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不少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教师根据教材一字不差地讲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对概念教学的曲解。所谓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学生会在探索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
学生很少懂得物理概念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例讲到“杠杆”这一节时,引入杠杆概念前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好多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直到学生照书本上读了原句才解了围。这样引入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色色的现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
给概念下定义。就拿“杠杆”概念而言,都必须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杠杆这个概念引人比较容易,一是生活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很多。二是小学自然课本中关于杠杆讲得比较具体。因此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两个长处,让学生摆出各种杠杆的实例。并把有代表的杠杆示意图画出来。如撬石头、撬开饼干筒的盖、开汽水瓶的盖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用途各异的杠杆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
七、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特”。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源泉不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产生反馈。所以,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学习即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毫无兴趣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即学习成绩差,而成绩差又削弱学习信心,丧失学习意志,使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形成恶性循环。
一、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时,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
讲授《光的折射》时,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来怎么样?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物体物体又会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中学生来说,可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人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教学内容是否有兴趣。兴趣的大小,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想要学习,例如在讲《磨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新课,带四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基于这种迫切,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五、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应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推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
有的学生学过简单机械后就问教师:是不是越省力的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学生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就问: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写进去许多有用的东西。
六、通过形象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基本任务之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不少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教师根据教材一字不差地讲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对概念教学的曲解。所谓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学生会在探索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
学生很少懂得物理概念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例讲到“杠杆”这一节时,引入杠杆概念前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好多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直到学生照书本上读了原句才解了围。这样引入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色色的现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
给概念下定义。就拿“杠杆”概念而言,都必须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杠杆这个概念引人比较容易,一是生活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很多。二是小学自然课本中关于杠杆讲得比较具体。因此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两个长处,让学生摆出各种杠杆的实例。并把有代表的杠杆示意图画出来。如撬石头、撬开饼干筒的盖、开汽水瓶的盖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用途各异的杠杆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
七、及时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写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特”。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智力发展源泉不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之外,而是在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相互矛盾之中,只有当外部条件和个体发生矛盾时,才产生反馈。所以,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学习即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毫无兴趣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即学习成绩差,而成绩差又削弱学习信心,丧失学习意志,使之对学习产生厌倦,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