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自己通过阅读感知、查阅工具书来初步感知课文的过程。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是学生摸索、自己动脑、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的过程,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上课的时候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不会的地方有哪些,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有的放矢。通过预习,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在学习时也就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让课堂变得更轻松。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预习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预习已成为我们探讨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是,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法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究其原因,学生们都认为预习就是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而已,简单地画画生字词、勾一勾重点句段、给自然段标个序号就算是预习了。老师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一般也是笼统地说去预习,并没有给出预习的具体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很多老师对预习也不是很重视,布置学生去预习,事后也不会进行检查和评价,导致预习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因此养成做事草率敷衍的坏习惯。那么应该怎样改变学生预习的现状,提高预习的效果,让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看法:
1.培养预习习惯。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孩子自觉预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抓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并注意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进行预习,让学生掌握查字典、查阅资料、标记疑问、列大纲等常用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断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加强监督,对于不能自主预习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直到学生可以接受这种习惯,从预习中找到乐趣、体验到预习对于学习带来的帮助,从而自觉的预习。
2.明确要求。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不能笼统布置,一定要制订要求明确的、难易适度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并在课前以书面形式的预习提供的方式提前呈现给学生,必要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使学生的预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学生盲目预习、随意预习、应付差事。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3.方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的预习没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会预习,所以要让预习变得更有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预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应该如何提问等等,以及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笔记。教师事先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4.检查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预习了老师没有检查,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也就不认真预习了。如果没有检查评价,预习也就是走走形式罢了。所以,对于预习,教师一旦布置下去,便应该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将预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预习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大家向她们学习,伴有一定的激励制度,可以通过评选星级等方式。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方能起到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课前预习,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快乐、轻松,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具有创新的能力。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有效性,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让预习为课堂服务,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
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上课的时候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不会的地方有哪些,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有的放矢。通过预习,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在学习时也就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让课堂变得更轻松。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预习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预习已成为我们探讨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是,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法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究其原因,学生们都认为预习就是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而已,简单地画画生字词、勾一勾重点句段、给自然段标个序号就算是预习了。老师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一般也是笼统地说去预习,并没有给出预习的具体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很多老师对预习也不是很重视,布置学生去预习,事后也不会进行检查和评价,导致预习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因此养成做事草率敷衍的坏习惯。那么应该怎样改变学生预习的现状,提高预习的效果,让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看法:
1.培养预习习惯。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孩子自觉预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抓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并注意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进行预习,让学生掌握查字典、查阅资料、标记疑问、列大纲等常用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断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加强监督,对于不能自主预习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直到学生可以接受这种习惯,从预习中找到乐趣、体验到预习对于学习带来的帮助,从而自觉的预习。
2.明确要求。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不能笼统布置,一定要制订要求明确的、难易适度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并在课前以书面形式的预习提供的方式提前呈现给学生,必要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使学生的预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学生盲目预习、随意预习、应付差事。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3.方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的预习没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会预习,所以要让预习变得更有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预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要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应该如何提问等等,以及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笔记。教师事先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4.检查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预习了老师没有检查,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也就不认真预习了。如果没有检查评价,预习也就是走走形式罢了。所以,对于预习,教师一旦布置下去,便应该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将预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预习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大家向她们学习,伴有一定的激励制度,可以通过评选星级等方式。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方能起到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课前预习,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快乐、轻松,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具有创新的能力。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有效性,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让预习为课堂服务,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