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让学生接受这份珍贵文化的熏陶,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感。
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随教材过节,体会节日中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要充分搜集资料,用心做好过节的准备。要让学生感受中华节日文化多姿多彩,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收集与中华节日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如:古诗词、对联、灯谜、传说故事等,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准备的资料越多,学生对节日文化了解的也就越多。比如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编排了《元宵节》,教材设计这一内容就是让学生回忆过元宵节的情景学习课文。在《语文天地里》则设计了搜集春联、编春联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了解元宵、春联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三年级上册教材以“节日”为主题编排了古诗《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冰灯》三篇课文和《语文天地》,让学生通过学习诗和课文,了解春节这一节日文化。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古人怎样过春节、老北京怎样过春节,你怎样过春节;再让学生搜集和春节有关的诗、词、名言、俗语、对联、灯谜等等一切与春节有关的文化素材,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春节这一中国经典节日文化。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在学习中“过透”中国节。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做到教材与资料有机整合,科学编排,有序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把学生从课内引向广博的节日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美。小学生年龄小,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以四年级下册教材《纪念日》这一单元的综合活动课为例可以看出,学生准备的资料非常丰富。有的同学了解各个中华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如: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等;清明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拔河等;端午节吃粽子、挂艾枝、饮雄黄酒等;中秋月亮最圆,最明亮,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人们一般在中秋节里赏月、吃月饼、赏菊花、赛龙舟等等的纪念活动。许多同学搜集、背诵与中华节日有关的古诗词。例如:《水调歌头》、《静夜思》、《月下独酌》、《水调歌头》等(中秋);《清明》(清明);《青玉案 元夕》、《生查子 元夕》(元宵节);《端 午 》(端午节)。有的同学找全了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有20个,如:中和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节、人胜节、下元节等。还有的同学了解到《牛郎织女》的传说揭示了古代先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屈原投江故事展现了古代先民对权贵的反抗和对祖国的热爱,《离骚》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造就了中国文人的峥峥傲骨。更有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表演:模拟古人过节的情形。通过交流与学习,学生结合元宵节猜灯谜,创作灯谜,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结合清明节了解了清明节民间的风俗习惯,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的习俗;结合中秋节感悟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情等等。
二、充分利用节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广泛阅读中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经典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祖先的思想观念、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都浓缩积淀在其中。作为古典文学,大人都很少静下心来读,对小学生就更难产生阅读的兴趣了。结合节日引领学生阅读古典著作,是激发学生阅读、学习中华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重视中华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熏陶,特意在中华传统节日放公休假,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节日引导安排学生阅读与节日有关的文学著作,或收集与本节日相关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都出自我国古代文学经典名著。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出处、作者、故事,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书。过完节可以开展“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了解读书情况,交流读书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热情。像这样利用节日不失时机地推荐祖国的经典著作,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最好途径。
三、书本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过好中国节,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记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学生对中华节日的印象也会在读书学习后慢慢淡化,因此,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过好中华节日,把中国节牢记在心。比如中秋节买盒月饼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在重阳节那天买一块重阳糕,对家中老人说声重阳节快乐,表达对老人的敬意。端午节学习怎样包粽子,努力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加深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可以不时地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中华经典文化的弦,让民族文化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奏出弘扬中华文化,唱响爱我华夏的优美和旋。
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随教材过节,体会节日中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要充分搜集资料,用心做好过节的准备。要让学生感受中华节日文化多姿多彩,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收集与中华节日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如:古诗词、对联、灯谜、传说故事等,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准备的资料越多,学生对节日文化了解的也就越多。比如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编排了《元宵节》,教材设计这一内容就是让学生回忆过元宵节的情景学习课文。在《语文天地里》则设计了搜集春联、编春联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了解元宵、春联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三年级上册教材以“节日”为主题编排了古诗《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冰灯》三篇课文和《语文天地》,让学生通过学习诗和课文,了解春节这一节日文化。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古人怎样过春节、老北京怎样过春节,你怎样过春节;再让学生搜集和春节有关的诗、词、名言、俗语、对联、灯谜等等一切与春节有关的文化素材,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春节这一中国经典节日文化。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在学习中“过透”中国节。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做到教材与资料有机整合,科学编排,有序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把学生从课内引向广博的节日文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美。小学生年龄小,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以四年级下册教材《纪念日》这一单元的综合活动课为例可以看出,学生准备的资料非常丰富。有的同学了解各个中华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如: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等;清明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拔河等;端午节吃粽子、挂艾枝、饮雄黄酒等;中秋月亮最圆,最明亮,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人们一般在中秋节里赏月、吃月饼、赏菊花、赛龙舟等等的纪念活动。许多同学搜集、背诵与中华节日有关的古诗词。例如:《水调歌头》、《静夜思》、《月下独酌》、《水调歌头》等(中秋);《清明》(清明);《青玉案 元夕》、《生查子 元夕》(元宵节);《端 午 》(端午节)。有的同学找全了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有20个,如:中和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节、人胜节、下元节等。还有的同学了解到《牛郎织女》的传说揭示了古代先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屈原投江故事展现了古代先民对权贵的反抗和对祖国的热爱,《离骚》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造就了中国文人的峥峥傲骨。更有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表演:模拟古人过节的情形。通过交流与学习,学生结合元宵节猜灯谜,创作灯谜,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结合清明节了解了清明节民间的风俗习惯,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的习俗;结合中秋节感悟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情等等。
二、充分利用节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广泛阅读中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经典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祖先的思想观念、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都浓缩积淀在其中。作为古典文学,大人都很少静下心来读,对小学生就更难产生阅读的兴趣了。结合节日引领学生阅读古典著作,是激发学生阅读、学习中华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重视中华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熏陶,特意在中华传统节日放公休假,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节日引导安排学生阅读与节日有关的文学著作,或收集与本节日相关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都出自我国古代文学经典名著。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出处、作者、故事,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书。过完节可以开展“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了解读书情况,交流读书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热情。像这样利用节日不失时机地推荐祖国的经典著作,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最好途径。
三、书本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过好中国节,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记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学生对中华节日的印象也会在读书学习后慢慢淡化,因此,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过好中华节日,把中国节牢记在心。比如中秋节买盒月饼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在重阳节那天买一块重阳糕,对家中老人说声重阳节快乐,表达对老人的敬意。端午节学习怎样包粽子,努力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加深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可以不时地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中华经典文化的弦,让民族文化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奏出弘扬中华文化,唱响爱我华夏的优美和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