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2-10-19
作者简介:许霆,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江苏常熟/215500)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催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这批高校根据分类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于这种探索作出了自己的概括,提出了这批高校普遍性的发展课题即转型问题,对转型发展的需求、内涵和道路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提出了这批高校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高校分类;创业型大学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张,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此过程中,教育部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本、转制升格和转设等方式,批准设置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成为我国的新(型)大学。在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成果。顾永安教授等撰写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转型发展论》)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一、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新建本科院校诞生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年代,是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也是变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种变革,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发展论》的重要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回到研究对象的原点,给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确定了一个逻辑起点——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极其重要也是科学的,因为这批高校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就是说,离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没有这批高校的诞生和发展,其发展中的所有提出的课题和展开的矛盾都与此有关。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确定了尽快实现由资源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末仅有的本科院校根本无法满足扩大本科层次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无法满足二三线城市发展对本科人才的大量需求,而现实的国情又限制了我国采取纯粹外延扩张模式来满足这种需求,国家只能选择内部挖潜与外部扩张结合的发展模式,对既有专科教育资源进行调整、组合和优化,通过多种方式升格新建一批本科院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大众化进程新建大批本科高校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美国面向地方的大批赠地学院,正是诞生在美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阶段,赠地学院与美国当时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互呼应。英国随着各地城市工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19世纪开始新大学运动,拉开了地方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德国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采取了鼓励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措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我国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现实依据,必然使这批高校有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社会使命、本质特征和特有胎记,而这些都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关。更重要的是,这批高校诞生后面对着新的生态环境和发展课题,发展机遇和生存挑战并存。
而这又是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触动了高等教育质变的扳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即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包括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以及高校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各级政府实行高校教育分类指导、分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校自身确立新的发展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提出了新要求。以上种种变化对所有大学都提出了新挑战,但相对而言,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现实挑战更为严峻。在大众化过程中,老牌大学凭借着传统优势、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着主动地位。目前国家重视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和职业教育院校,因此资源更多地倾向重点高校或高职院校,相对地忽视面向地方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办在地级城市,经费来源渠道极其有限。虽然国家也在强调高校的分类管理,但是往往把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高校放在一起参与各种资源竞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着比其他高校更多的困难。这种种现实逼迫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挑战。
《转型发展论》对以上种种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地作出论断:“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此逻辑起点出发,《转型发展论》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的两个转型问题,一个是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的转型,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向全面履行高校功能转型;另一个是从原有办学形态向新的办学形态的转型。前者是共性的转型,后者是个性的转型。后者转型具有个性化的多种表现,如由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主向应用学科专业为主转型,由单科性高校向多科性高校转型,由成人高校为主向普通高校为主转型。《转型发展论》认为这种变革是深刻的全面的,其重要特征就是:它不局限于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它关注的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当前发展,而是关注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外力推动和内生需要的结合,是高校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主动选择。现实迫使一批高校在新的生态环境中重新定位,通过重构与创新来寻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空间,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适应性转型的必然选择。再由此出发,《转型发展论》构建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三轴联动体系。一是转型发展的过程研究,主要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构建特色、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和阶段。二是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主要包括现实依据、内源动力、办学定位、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文化品格等。三是转型发展的内涵研究,主要研究转型发展过程中推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问题。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有机结合,较好地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规律。《转型发展论》抓住新建本科院校诞生和发展都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宏观的本质问题,把它作为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提出两个转型发展问题,再到三轴联动系统的论述展开。这样就构成了全书的整体逻辑框架结构,具有理论著作难能可贵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二、现实课题:新建高校的新建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的思想。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提出的发展要求是:“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发展指导中的体现。这里的地方本科高校是一个大类,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社会需求、历史传统和自身优势的不同,这类高校的发展注定不是一种模式,而应该是多元的、有个性的,也就是有特色的发展。
依据这样的认识,《转型发展论》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创业文化的课题。其核心内涵是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基于自身发展目标的自我发展、自主发展、自力发展的精神品质和能力。他包括面对竞争的自我奋发精神,面对困境的自我依赖精神,面对机遇的自我选择能力,面对发展的自我谋划能力,面对传统的自我变革能力等等。由于各个高校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不同,由于各个高校的环境挑战和目标指向不同,所以同样基于创业文化核心内涵而进行的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创业策略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这种种的差异性在创业文化推动下必然催生出不同的各富个性的大学,使新建本科院校最终达到的发展目标呈现多元的特点。创业型道路倾向于建立内聚力,它使大学变得更加愿意对外宣称它是不同的,甚至是有个性和特色的。《转型发展论》突破了目前流行的求同思维,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目标趋向的多元化”理论。基于现实的调查分析,《转型发展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已不再单纯局限于以往那些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等类型划分的约束,而是敢于大胆创新,勇于在实践中依据自身条件寻求突破。如湖州师范学院直接表明二次升格的诉求,并明确提出“以建设‘湖州大学’为总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哈尔滨学院明确提出“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哈尔滨大学”的发展目标;常熟理工学院提出建设应用型品牌大学的目标趋向;临沂大学提出建设区域性品牌大学的目标趋向;荆楚理工学院提出建设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目标趋向;厦门理工学院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目标趋向,等等。《转型发展论》充分肯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这种发展归宿的多元性和特色性。
在此基础上,《转型发展论》的可贵之处在于研究了这批高校普遍性的发展课题,提出需要正确认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共同现实课题,那就是“新建性”,并由此提出了“新建期”概念。“新建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有概念,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特定含义,即时间上的新建期和内涵意义上的新建期。这批高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从事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有着与此前的本科高校差异很大的独有共同特征,其发展既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特定的新建期可以说是处在“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时期,其发展面临着普遍的课题和共同的现实矛盾。虽然这批高校由于升格的前身存在差异,由于所处的区域存在差异,由于升格的方式存在差异,由于发展战略目标选择不同,所以自身各具特色,也势必有着自身的独特发展课题,但《转型发展论》紧紧抓住这批高校的共同现实课题,突出强调了新建期的两个转型,在具体论述中又突出内涵式发展和有特色发展这两个重点问题。
《转型发展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不同维度,主动应对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调整。转型发展是同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结合着的,因此转型发展不是新建本科院校外置的孤立的发展。转型发展要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通过内涵建设的思路调整和水平提高来实现。而内涵建设的内容很多,各个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又有独特个性,所以内涵建设的思路必然会有不同。《转型发展论》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定位,紧扣新建性、地方性、应用性三个关键词,提出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如何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什么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和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由此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特殊要求和应有对策,包括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这是任何新建期高校不能忽视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期需要特别重视特色发展。相比其他院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重视特色发展。首先,这批高校基本都是地方性或区域性大学,从国外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会出现一批地方性大学,要求这批高校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路;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整体规模扩大,它推动着高校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各类高校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尤其需要这批高校在新建期明确自身定位,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基于此,《转型发展论》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三阶段”理论,即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看,以上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当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期全面规划、统筹推进时,这三个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三个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新型”大学的道路上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转型发展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应该是应用型品牌大学。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创新传承)。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自觉选择,其核心是要形成社会公认的有特色的大学品牌。品牌战略的本质是特色发展、卓越发展和自主发展。这不仅抓住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大课题,又是任何新建期高校不能忽视的问题。 内涵式发展和有特色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发展的两个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重大课题。《转型发展论》紧紧抓住新建期这一现实课题,把整个高等教育普遍性问题同新建本科院校特殊性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就使《转型发展论》不仅具有理论概括的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指导的价值。
三、理论创新:基于实践的新概括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特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共同面临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对这类高校的研究,要有新的语言、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这就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难度,也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转型发展论》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研究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问题。从实践看,《转型发展论》注意吸收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结合研究对象形成自己的理论概括。如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理论的创新,就借鉴了世界现代大学的转型理论,也就是大学在办学职能上的三次重大变迁的理论。如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就借鉴了国际关于“与区域共同成长”的思想,借鉴了国际产学研的思想,提出了校地互动发展的新理论。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就借鉴了现有的关于“个适性”、“内适性”和“外适性”标准的理论,提出了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就借鉴了美国的整体培养模式、高年级分流培养模式与合作教育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而更加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转型发展论》注意在新实践基础上作出理论创新,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具有鲜活、可信的特点。这种新实践又包括国际的和国内的。
就国际的新实践来说,重点就是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1998)和《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2004)中涉及到的一批大学的办学实践。这些大学当时均属于欧洲二流、三流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它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学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努力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大学自主自治权利。正是通过这种创业的努力,这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很快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如1965年建立的英国沃里克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开创了研究型大学创业的先河,并引起欧洲一些大学的转型热潮,2005年该校在英国大学排行榜上名列第5位。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创建初期,在荷兰的教育综合体和文化精神中处于边缘的位置,1980年代开始寻求转型,1990年代与沃里克大学一样,开始享有很高的社会荣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新建、后起、弱势的校情,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类似于伯顿·克拉克所说的“二三流大学”位置。《转型发展论》认为,国外大学的转型创业对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转型发展论》全书渗透着这批大学新实践的研究成果,而且列出专章“转型发展的国际经验”,具体分析特文特大学、沃里克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和马凯雷雷大学的转型创业实践,得出了一批重要的启示和结论,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论概括。
就国内的新实践来说,重点就是一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案例。“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那么,这类学校又该怎样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转型发展呢?遍览新建本科院校,其实许多学校已经正在自觉地探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转型发展之路,他们敢于实践先进的办学理念,善于谋求创新的发展思路;它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它们的成果经验正在被其他高校借鉴。”因此,《转型发展论》特别重视这批高校的新实践,其中不少作者还是这批高校新实践的参与者。著作中的许多重要结论都是来源于这些高校的新实践,都是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论概括。《转型发展论》还列出了专章,从代表性和典型性出发,兼顾院校的区域性和办学性质等,具体解剖了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实践,揭示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经验启示。不仅如此,《转型发展论》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新实践出发,引出一些概括性的结论。如关于办学定位的研究,就具体地考察了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位的一些规律,即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性,服务面向定位的区域性,办学特色定位的多样性,发展目标定位的导向性,还有就是办学定位确定要具有适切性,办学定位落实要具有动态性,办学定位研究要具有超前性。这种研究切实可靠,其概括和结论令人信服。
正是基于新实践的理论概括,《转型发展论》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中获得了不少新的理论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必然性和现实性作出理论概括,并就转型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如理念、动力、定位、目标、路径都提出了基本结论。二是提出了“新型”大学的涵义。那就是——新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式发展;新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强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外适性质量;新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将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联系起来。三是提出了内涵建设的基本规律。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同传统大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转型发展论》对其特殊规律作了探索概括。如根据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双重意义,引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有传统大学教师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转型大学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前者体现的是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后者体现的则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要求,两者结合就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性。四是提出了校地互动的理论。《转型发展论》认为校地互动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内在地包含着高校履行自身的职能,即服务地方,同时它又必然要涉及到高校自身发展的道路,即开放办学,它是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就校地互动战略的选择依据、目标指向、基本原则、形式内容和保障机制等都作了概括。五是提出了创业文化的概念。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特征和环境挑战,决定了这类高校转型发展必然地走上一条艰苦的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转型创业发展实践必然呼唤着与之相应的创业文化建设。创业文化不仅是这类高校转型创业的精神动力,而且是这类高校转型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发展论》就创业文化的概念、要素、内涵及其创建途径作了自己的概括。这些理论概括和创新,使《转型发展论》具有不少类似研究缺乏的理论色彩和论证结构,成为近年来此类研究中的重要收获。
(责任编辑 于小艳)
作者简介:许霆,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江苏常熟/215500)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催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这批高校根据分类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于这种探索作出了自己的概括,提出了这批高校普遍性的发展课题即转型问题,对转型发展的需求、内涵和道路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提出了这批高校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高校分类;创业型大学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张,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此过程中,教育部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本、转制升格和转设等方式,批准设置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成为我国的新(型)大学。在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成果。顾永安教授等撰写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转型发展论》)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一、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新建本科院校诞生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年代,是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也是变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种变革,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型发展论》的重要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回到研究对象的原点,给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确定了一个逻辑起点——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极其重要也是科学的,因为这批高校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就是说,离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没有这批高校的诞生和发展,其发展中的所有提出的课题和展开的矛盾都与此有关。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确定了尽快实现由资源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末仅有的本科院校根本无法满足扩大本科层次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无法满足二三线城市发展对本科人才的大量需求,而现实的国情又限制了我国采取纯粹外延扩张模式来满足这种需求,国家只能选择内部挖潜与外部扩张结合的发展模式,对既有专科教育资源进行调整、组合和优化,通过多种方式升格新建一批本科院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大众化进程新建大批本科高校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美国面向地方的大批赠地学院,正是诞生在美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阶段,赠地学院与美国当时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互呼应。英国随着各地城市工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19世纪开始新大学运动,拉开了地方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德国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采取了鼓励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措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我国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现实依据,必然使这批高校有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社会使命、本质特征和特有胎记,而这些都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关。更重要的是,这批高校诞生后面对着新的生态环境和发展课题,发展机遇和生存挑战并存。
而这又是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触动了高等教育质变的扳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即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包括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以及高校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各级政府实行高校教育分类指导、分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校自身确立新的发展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提出了新要求。以上种种变化对所有大学都提出了新挑战,但相对而言,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现实挑战更为严峻。在大众化过程中,老牌大学凭借着传统优势、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着主动地位。目前国家重视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和职业教育院校,因此资源更多地倾向重点高校或高职院校,相对地忽视面向地方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办在地级城市,经费来源渠道极其有限。虽然国家也在强调高校的分类管理,但是往往把新建本科院校与重点高校放在一起参与各种资源竞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着比其他高校更多的困难。这种种现实逼迫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挑战。
《转型发展论》对以上种种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地作出论断:“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此逻辑起点出发,《转型发展论》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的两个转型问题,一个是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的转型,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向全面履行高校功能转型;另一个是从原有办学形态向新的办学形态的转型。前者是共性的转型,后者是个性的转型。后者转型具有个性化的多种表现,如由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主向应用学科专业为主转型,由单科性高校向多科性高校转型,由成人高校为主向普通高校为主转型。《转型发展论》认为这种变革是深刻的全面的,其重要特征就是:它不局限于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它关注的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当前发展,而是关注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外力推动和内生需要的结合,是高校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主动选择。现实迫使一批高校在新的生态环境中重新定位,通过重构与创新来寻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空间,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适应性转型的必然选择。再由此出发,《转型发展论》构建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三轴联动体系。一是转型发展的过程研究,主要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构建特色、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和阶段。二是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主要包括现实依据、内源动力、办学定位、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文化品格等。三是转型发展的内涵研究,主要研究转型发展过程中推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问题。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有机结合,较好地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规律。《转型发展论》抓住新建本科院校诞生和发展都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宏观的本质问题,把它作为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提出两个转型发展问题,再到三轴联动系统的论述展开。这样就构成了全书的整体逻辑框架结构,具有理论著作难能可贵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二、现实课题:新建高校的新建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的思想。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提出的发展要求是:“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发展指导中的体现。这里的地方本科高校是一个大类,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社会需求、历史传统和自身优势的不同,这类高校的发展注定不是一种模式,而应该是多元的、有个性的,也就是有特色的发展。
依据这样的认识,《转型发展论》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创业文化的课题。其核心内涵是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基于自身发展目标的自我发展、自主发展、自力发展的精神品质和能力。他包括面对竞争的自我奋发精神,面对困境的自我依赖精神,面对机遇的自我选择能力,面对发展的自我谋划能力,面对传统的自我变革能力等等。由于各个高校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不同,由于各个高校的环境挑战和目标指向不同,所以同样基于创业文化核心内涵而进行的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创业策略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这种种的差异性在创业文化推动下必然催生出不同的各富个性的大学,使新建本科院校最终达到的发展目标呈现多元的特点。创业型道路倾向于建立内聚力,它使大学变得更加愿意对外宣称它是不同的,甚至是有个性和特色的。《转型发展论》突破了目前流行的求同思维,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目标趋向的多元化”理论。基于现实的调查分析,《转型发展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已不再单纯局限于以往那些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等类型划分的约束,而是敢于大胆创新,勇于在实践中依据自身条件寻求突破。如湖州师范学院直接表明二次升格的诉求,并明确提出“以建设‘湖州大学’为总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哈尔滨学院明确提出“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哈尔滨大学”的发展目标;常熟理工学院提出建设应用型品牌大学的目标趋向;临沂大学提出建设区域性品牌大学的目标趋向;荆楚理工学院提出建设特色基层型大学的目标趋向;厦门理工学院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目标趋向,等等。《转型发展论》充分肯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这种发展归宿的多元性和特色性。
在此基础上,《转型发展论》的可贵之处在于研究了这批高校普遍性的发展课题,提出需要正确认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共同现实课题,那就是“新建性”,并由此提出了“新建期”概念。“新建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有概念,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特定含义,即时间上的新建期和内涵意义上的新建期。这批高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从事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有着与此前的本科高校差异很大的独有共同特征,其发展既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特定的新建期可以说是处在“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时期,其发展面临着普遍的课题和共同的现实矛盾。虽然这批高校由于升格的前身存在差异,由于所处的区域存在差异,由于升格的方式存在差异,由于发展战略目标选择不同,所以自身各具特色,也势必有着自身的独特发展课题,但《转型发展论》紧紧抓住这批高校的共同现实课题,突出强调了新建期的两个转型,在具体论述中又突出内涵式发展和有特色发展这两个重点问题。
《转型发展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不同维度,主动应对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调整。转型发展是同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结合着的,因此转型发展不是新建本科院校外置的孤立的发展。转型发展要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通过内涵建设的思路调整和水平提高来实现。而内涵建设的内容很多,各个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又有独特个性,所以内涵建设的思路必然会有不同。《转型发展论》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定位,紧扣新建性、地方性、应用性三个关键词,提出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如何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什么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和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由此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特殊要求和应有对策,包括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这是任何新建期高校不能忽视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期需要特别重视特色发展。相比其他院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重视特色发展。首先,这批高校基本都是地方性或区域性大学,从国外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会出现一批地方性大学,要求这批高校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路;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整体规模扩大,它推动着高校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各类高校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尤其需要这批高校在新建期明确自身定位,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基于此,《转型发展论》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三阶段”理论,即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看,以上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当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期全面规划、统筹推进时,这三个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三个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新型”大学的道路上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转型发展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应该是应用型品牌大学。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创新传承)。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自觉选择,其核心是要形成社会公认的有特色的大学品牌。品牌战略的本质是特色发展、卓越发展和自主发展。这不仅抓住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大课题,又是任何新建期高校不能忽视的问题。 内涵式发展和有特色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发展的两个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重大课题。《转型发展论》紧紧抓住新建期这一现实课题,把整个高等教育普遍性问题同新建本科院校特殊性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就使《转型发展论》不仅具有理论概括的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指导的价值。
三、理论创新:基于实践的新概括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特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共同面临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对这类高校的研究,要有新的语言、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这就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难度,也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转型发展论》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研究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问题。从实践看,《转型发展论》注意吸收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结合研究对象形成自己的理论概括。如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理论的创新,就借鉴了世界现代大学的转型理论,也就是大学在办学职能上的三次重大变迁的理论。如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就借鉴了国际关于“与区域共同成长”的思想,借鉴了国际产学研的思想,提出了校地互动发展的新理论。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就借鉴了现有的关于“个适性”、“内适性”和“外适性”标准的理论,提出了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就借鉴了美国的整体培养模式、高年级分流培养模式与合作教育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而更加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转型发展论》注意在新实践基础上作出理论创新,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具有鲜活、可信的特点。这种新实践又包括国际的和国内的。
就国际的新实践来说,重点就是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1998)和《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2004)中涉及到的一批大学的办学实践。这些大学当时均属于欧洲二流、三流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它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学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努力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大学自主自治权利。正是通过这种创业的努力,这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很快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如1965年建立的英国沃里克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开创了研究型大学创业的先河,并引起欧洲一些大学的转型热潮,2005年该校在英国大学排行榜上名列第5位。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创建初期,在荷兰的教育综合体和文化精神中处于边缘的位置,1980年代开始寻求转型,1990年代与沃里克大学一样,开始享有很高的社会荣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新建、后起、弱势的校情,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类似于伯顿·克拉克所说的“二三流大学”位置。《转型发展论》认为,国外大学的转型创业对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转型发展论》全书渗透着这批大学新实践的研究成果,而且列出专章“转型发展的国际经验”,具体分析特文特大学、沃里克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和马凯雷雷大学的转型创业实践,得出了一批重要的启示和结论,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论概括。
就国内的新实践来说,重点就是一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案例。“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那么,这类学校又该怎样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转型发展呢?遍览新建本科院校,其实许多学校已经正在自觉地探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转型发展之路,他们敢于实践先进的办学理念,善于谋求创新的发展思路;它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它们的成果经验正在被其他高校借鉴。”因此,《转型发展论》特别重视这批高校的新实践,其中不少作者还是这批高校新实践的参与者。著作中的许多重要结论都是来源于这些高校的新实践,都是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论概括。《转型发展论》还列出了专章,从代表性和典型性出发,兼顾院校的区域性和办学性质等,具体解剖了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实践,揭示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经验启示。不仅如此,《转型发展论》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新实践出发,引出一些概括性的结论。如关于办学定位的研究,就具体地考察了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位的一些规律,即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性,服务面向定位的区域性,办学特色定位的多样性,发展目标定位的导向性,还有就是办学定位确定要具有适切性,办学定位落实要具有动态性,办学定位研究要具有超前性。这种研究切实可靠,其概括和结论令人信服。
正是基于新实践的理论概括,《转型发展论》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中获得了不少新的理论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必然性和现实性作出理论概括,并就转型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如理念、动力、定位、目标、路径都提出了基本结论。二是提出了“新型”大学的涵义。那就是——新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式发展;新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强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外适性质量;新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将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联系起来。三是提出了内涵建设的基本规律。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同传统大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转型发展论》对其特殊规律作了探索概括。如根据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双重意义,引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有传统大学教师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转型大学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前者体现的是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后者体现的则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要求,两者结合就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规律性。四是提出了校地互动的理论。《转型发展论》认为校地互动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内在地包含着高校履行自身的职能,即服务地方,同时它又必然要涉及到高校自身发展的道路,即开放办学,它是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就校地互动战略的选择依据、目标指向、基本原则、形式内容和保障机制等都作了概括。五是提出了创业文化的概念。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特征和环境挑战,决定了这类高校转型发展必然地走上一条艰苦的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转型创业发展实践必然呼唤着与之相应的创业文化建设。创业文化不仅是这类高校转型创业的精神动力,而且是这类高校转型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发展论》就创业文化的概念、要素、内涵及其创建途径作了自己的概括。这些理论概括和创新,使《转型发展论》具有不少类似研究缺乏的理论色彩和论证结构,成为近年来此类研究中的重要收获。
(责任编辑 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