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现阶段教学课堂受到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课堂教学受到一些影响和挤压,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象:学生已经于课堂教学之前就知晓所学知识,信息传递发生紊乱,学习流程重叠.学习者在课堂中,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推广主动参与的学与教遇到障碍.产生上述现象原因如下.
1.1课外教学机构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外辅导是对接公立教育,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并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是在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起帮助和巩固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培训机构应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它可以结合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现实中,我校周围课外辅导机构林立,竞争激烈,为吸引生源,提高辅导的新鲜感和学生兴趣,机构普遍采用先于课堂教学灌输新课知识的方法,这样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流程,导致学习流程重叠,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物理探究是在学生知晓结论的情况下进行,影响探究的效果,能力培养效率低下.
1.2慕课,微课的出现也是对传统教学流程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幕课: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呈现以 E-Learning为主要技术方式的、突破时空界限的在线教学模式.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适应随时随地多次重复的学习需求.
重视教育的家庭会在寒暑假提前让孩子通过微课,进行预习.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之前,知晓课程内容,若课堂中再进行传统的教学,无异于再看一遍几个微课,由于教师个体差异,教学质量可能不如线上微课.
2改变教学流程,转型课堂教学
基本的教学流程受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应该考虑进行调整,伴随慕课、微课出现,翻转课堂也随之变为可能.尝试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课堂上传递信息,课后内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信息传递”在课前进行是基于慕课、微课出现,以及校外教学机构的提前教学.课堂上进行吸收内化知识是迫于传统模式受到新形势的影响.
例如,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中,较常见的教学流程图(图1).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上述教学设计中,课堂资源着重传递给学生知识信息:(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2)精确的大气压数据;(3)世界上第一个大气压实验(马德堡半球); (4)一个标准大气压强76厘米汞柱;(5)无液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的特点;(6)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教学效果的评估也会是检验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知识了解)的达成度.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是由于过去我们获取知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积累.
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社会价值,所谓“学富五车”就是仓储式学习的结果.新一轮科技革命(线上微课)和产业变革(校外教学机构)的到来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知识爆炸,使得知识不仅有量的拓展,而且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同时知识的交融不断促使新学科的产生,我们再也难以单纯地以一个人固有的知识来评价他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人们随时可以在云端调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储存知识已经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也随之调整,在大气压强课堂教学时,对于知识的传递: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标准数据 ;世界上第一个大气压实验(马德堡半球);一个标准大气压强76厘米汞柱(托里拆里实验);无液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的特点,影响大气压因素作淡化处理,可由教学机构和网络在课前介绍.
2.1增加课堂中物理体验的权重来内化知识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体验,因为自身体验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物理实验操作为桥梁,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再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清晰的表象,不断地探究体验中内化所得到的知识、发展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体验物理现象,感知物理情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物理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地位和独特功能.而对于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存在,多次让学习者接触大气压的实验,微课可以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却不能提供操作与体验,教学机构因过强的功利性,也不可能提供,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在此节课中,提供学生参与覆杯实验;向盖子紧盖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提拉塑料吸盘等尤其是提拉塑料吸盘而感知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些实验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体验失败的案例.比如:有意在其中一只塑料吸盘上开个小孔,事先不告知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结果相左的实验,让一些学生历经失败的一次体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内化大气压的存在条件的知识,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这要胜过观看微课视频.
2.2课堂中引入争鸣模式来内化知识
同意模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或视频中的施教者)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不仅设计、组织、管理、协调、控制、调动教学流程,而且制造同意环境,学生在一种听与讲为主的生态环境下接受和理解知识,以追求产生正确性答案的聚合性思维以及基本的操作性技能的获得为主. 真正的知识内化过程会由于人们的认知加工方式不同以及好奇心的使然会呈现丰富的五彩多样的诗意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就自己的理解与见解在讨论、分析、协商中唤醒集体记忆,化成学生的活性知识,突破原有知识的束缚以及惰性知识的影响,使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但微课和教学机构的教学只有同意模式,学习主体对教学的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只能予以默认.她们为学生在课前提供了大气压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但这些知识与经验的内化过程需要批判与反思的精神,需要争鸣.
争鸣模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师生在平等友好的生态环境下,通过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过程让不同的参与者共同分享一些观点、经验、事实,在分析、实验、讨论、辩论、思考、互动等教学活动中生成知识、形成见识、产生感悟.
课堂中,学生对已知的结论性知识的把握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所以在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时,淡化大气压的数据值以及相应进行的计算.让问题生发、探究质疑、实践操作成为设计的着力点,课堂资源着重分配在:(1)设计出测定大气压数据实验的多种方案:利用塑料吸盘测定;利用塑料针筒测定;或者托里拆利实验等;(2)各个方案优劣比对的讨论;(3)数据误差产生原因的探讨;(4)减少误差的方法研究等.围绕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为内化与拓展《大气压强》各种知识的关键.
塑料针筒测定大气压实验中教师准备的问题:
橡皮帽是什么作用?
针筒头部的一段空气如何排尽?
塑料针筒和活塞之间的摩擦如何消除?
如何尽可能保证排尽塑料针筒内的空气?
引起数据过大与过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利用塑料吸盘测定方案中教师准备的问题:
如何尽可能排尽塑料吸盘空气?
弹簧测力计量程怎样选择?
……
以上都是教师提供的适宜学生的争鸣素材,尝试开放话语权,让不同的观点与想法能够有效地表达;过程中学生不断质疑与反驳,不断地通过分析、评论、反思、重建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提高思维水平,在良好的心态与抗挫折力下进行有效的辨析.既要避免教学中过分“制造同意”也要避免过度“制造争鸣”的现象.课堂中合理的争鸣模式是:情感上需要交流与沟通,在分析误差过大的原因上需要合作与讨论,在解决方案设计上需要相互贡献智慧,在实验反思评价上需要批判分析.争鸣不是为了争谁对谁错,而是在争鸣中获取人类认识世界、了解自然、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内化所学的知识.
慕课微课出现,教学机构的冲击可以转化成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要延续班级授课制,要思考传统课堂如何进行转变,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发挥体验与分析、实验、讨论、辩论、思考、互动等是课堂教学的特色,同时在内化知识的过程要避免大量的烦杂的习题练习,落入题海的窒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课堂教学受到一些影响和挤压,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象:学生已经于课堂教学之前就知晓所学知识,信息传递发生紊乱,学习流程重叠.学习者在课堂中,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推广主动参与的学与教遇到障碍.产生上述现象原因如下.
1.1课外教学机构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外辅导是对接公立教育,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并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是在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起帮助和巩固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培训机构应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它可以结合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现实中,我校周围课外辅导机构林立,竞争激烈,为吸引生源,提高辅导的新鲜感和学生兴趣,机构普遍采用先于课堂教学灌输新课知识的方法,这样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流程,导致学习流程重叠,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物理探究是在学生知晓结论的情况下进行,影响探究的效果,能力培养效率低下.
1.2慕课,微课的出现也是对传统教学流程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幕课:MOOC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呈现以 E-Learning为主要技术方式的、突破时空界限的在线教学模式.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适应随时随地多次重复的学习需求.
重视教育的家庭会在寒暑假提前让孩子通过微课,进行预习.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之前,知晓课程内容,若课堂中再进行传统的教学,无异于再看一遍几个微课,由于教师个体差异,教学质量可能不如线上微课.
2改变教学流程,转型课堂教学
基本的教学流程受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应该考虑进行调整,伴随慕课、微课出现,翻转课堂也随之变为可能.尝试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课堂上传递信息,课后内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信息传递”在课前进行是基于慕课、微课出现,以及校外教学机构的提前教学.课堂上进行吸收内化知识是迫于传统模式受到新形势的影响.
例如,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中,较常见的教学流程图(图1).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上述教学设计中,课堂资源着重传递给学生知识信息:(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2)精确的大气压数据;(3)世界上第一个大气压实验(马德堡半球); (4)一个标准大气压强76厘米汞柱;(5)无液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的特点;(6)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教学效果的评估也会是检验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知识了解)的达成度.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是由于过去我们获取知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积累.
一个人积累的知识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社会价值,所谓“学富五车”就是仓储式学习的结果.新一轮科技革命(线上微课)和产业变革(校外教学机构)的到来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知识爆炸,使得知识不仅有量的拓展,而且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同时知识的交融不断促使新学科的产生,我们再也难以单纯地以一个人固有的知识来评价他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人们随时可以在云端调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储存知识已经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也随之调整,在大气压强课堂教学时,对于知识的传递: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标准数据 ;世界上第一个大气压实验(马德堡半球);一个标准大气压强76厘米汞柱(托里拆里实验);无液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的特点,影响大气压因素作淡化处理,可由教学机构和网络在课前介绍.
2.1增加课堂中物理体验的权重来内化知识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体验,因为自身体验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物理实验操作为桥梁,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再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清晰的表象,不断地探究体验中内化所得到的知识、发展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体验物理现象,感知物理情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物理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地位和独特功能.而对于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存在,多次让学习者接触大气压的实验,微课可以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却不能提供操作与体验,教学机构因过强的功利性,也不可能提供,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在此节课中,提供学生参与覆杯实验;向盖子紧盖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提拉塑料吸盘等尤其是提拉塑料吸盘而感知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些实验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体验失败的案例.比如:有意在其中一只塑料吸盘上开个小孔,事先不告知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结果相左的实验,让一些学生历经失败的一次体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内化大气压的存在条件的知识,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这要胜过观看微课视频.
2.2课堂中引入争鸣模式来内化知识
同意模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或视频中的施教者)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不仅设计、组织、管理、协调、控制、调动教学流程,而且制造同意环境,学生在一种听与讲为主的生态环境下接受和理解知识,以追求产生正确性答案的聚合性思维以及基本的操作性技能的获得为主. 真正的知识内化过程会由于人们的认知加工方式不同以及好奇心的使然会呈现丰富的五彩多样的诗意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就自己的理解与见解在讨论、分析、协商中唤醒集体记忆,化成学生的活性知识,突破原有知识的束缚以及惰性知识的影响,使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但微课和教学机构的教学只有同意模式,学习主体对教学的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只能予以默认.她们为学生在课前提供了大气压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但这些知识与经验的内化过程需要批判与反思的精神,需要争鸣.
争鸣模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师生在平等友好的生态环境下,通过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过程让不同的参与者共同分享一些观点、经验、事实,在分析、实验、讨论、辩论、思考、互动等教学活动中生成知识、形成见识、产生感悟.
课堂中,学生对已知的结论性知识的把握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所以在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时,淡化大气压的数据值以及相应进行的计算.让问题生发、探究质疑、实践操作成为设计的着力点,课堂资源着重分配在:(1)设计出测定大气压数据实验的多种方案:利用塑料吸盘测定;利用塑料针筒测定;或者托里拆利实验等;(2)各个方案优劣比对的讨论;(3)数据误差产生原因的探讨;(4)减少误差的方法研究等.围绕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为内化与拓展《大气压强》各种知识的关键.
塑料针筒测定大气压实验中教师准备的问题:
橡皮帽是什么作用?
针筒头部的一段空气如何排尽?
塑料针筒和活塞之间的摩擦如何消除?
如何尽可能保证排尽塑料针筒内的空气?
引起数据过大与过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利用塑料吸盘测定方案中教师准备的问题:
如何尽可能排尽塑料吸盘空气?
弹簧测力计量程怎样选择?
……
以上都是教师提供的适宜学生的争鸣素材,尝试开放话语权,让不同的观点与想法能够有效地表达;过程中学生不断质疑与反驳,不断地通过分析、评论、反思、重建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提高思维水平,在良好的心态与抗挫折力下进行有效的辨析.既要避免教学中过分“制造同意”也要避免过度“制造争鸣”的现象.课堂中合理的争鸣模式是:情感上需要交流与沟通,在分析误差过大的原因上需要合作与讨论,在解决方案设计上需要相互贡献智慧,在实验反思评价上需要批判分析.争鸣不是为了争谁对谁错,而是在争鸣中获取人类认识世界、了解自然、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内化所学的知识.
慕课微课出现,教学机构的冲击可以转化成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要延续班级授课制,要思考传统课堂如何进行转变,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发挥体验与分析、实验、讨论、辩论、思考、互动等是课堂教学的特色,同时在内化知识的过程要避免大量的烦杂的习题练习,落入题海的窒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