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这是“入乎其内”——以学为中心扎实落实文本细读,又“出乎其外”——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文本细读 以学生活动为基点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82
本文尝试以《猫》为例,基于“从文体特征中品味文本”“在文本结构中揣摩文本”“于文本情感中感悟文本”三方面展开文本细读;基于“根据学情选择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习得”“夯实学生学习活动的言語实践”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努力达成一种“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理想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新一轮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正是这样一个“入乎其内”——以学为中心扎实落实文本细读,又“出乎其外”——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入乎其內”:以学为中心扎实落实文本细读
百度百科对于“文本细读”是这样定义的:它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而作为学生课堂阅读引领者的教师,则对阅读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把握,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效率和方向。下面,笔者以《猫》为例,谈谈我们怎么进行文本细读——
(一)从文体特征中品味文本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老舍的散文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这在《猫》一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老舍先生以独到精细的观察、充实饱满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语言,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喜欢用短句,经常单词成句,单句成段,读起来朗朗上口。他还喜欢变换句式,或倒装,或省略,营造各种效果。他的语言很有画面感,比如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同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带有浓郁的“老北京”气息。读他的《猫》,我们感到,作者像是面对一个老朋友聊天,以喜爱,甚至有点儿“护短”的神情,介绍着猫的行状,使猫的形象愈加鲜活,显得别致、新鲜、活泼。例如他写满月的小猫,语言通俗、简洁,连孩子也看得懂,但是并不简单,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格,却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小猫的情态,天真、淘气好像可以触摸得到。当文章的写作进入到表达过程时,语言就成为第一要素,看似极平常的词语被老舍用来却如此新鲜、活泼,正可以看出语言大师所具有的非凡功力。
(二)在文本结构中揣摩文本
老舍的散文在结构上,围绕中心,一气贯通。他的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因而他写作时的准确落笔做得更为仔细。他写《猫》,开宗明义,全文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是前三个段落的中心句,下面便围绕着“古怪”两字做文章:“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第一段中“老实、贪玩、尽职”分别是每一句话的中心句,第二段中的“温柔可亲”是前三句的中心句,“一声不出”又是后两句的中心句。同理,第三段的“怕、勇猛”又分别是两句话的中心句。如此,猫的“古怪”的性格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特征抓得准,也没有任何与“古怪”无关的话。我们在细读文本时,一定要注意关注到内容的整体与部分的处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无论怎样分析,最后都要统一起来,上升到它的最高的层面,就是猫的古怪,然后去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喜爱之情。
(三)于文本情感中感悟文本
文本的情感好比润滑剂,能给文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赋予灵动的生命,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猫》一文中,开篇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何谓“古怪”,词典中解释:奇异,异常,奇怪。表示出乎意料,难以理解。明显的带有“贬义”的味道。但是,细细推敲,这“古怪”又另有深意。
老舍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叫人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它又是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赞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老舍先生是一个极其爱花的人,怕自己的花受到风吹雨打,甘愿在雨天把几百盆小菊花搬离风雨,累得腰酸腿疼,却可以容忍小猫“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还抱着花枝打秋千。院中的花草被小猫折腾得枝折花落。”还“从来不责打它。”那份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便流露在了我们的眼前。反过来,猫对人也是那样的亲近。“蹭”字不仅仅是表达猫的动作之轻,更表现出了猫对主人的那份信赖,那份孩子般的娇性情,一个“蹭”字,蹭出了猫和人的亲密关系。人爱猫,猫亲人,这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呀!这样的亲情,大部分学生不乏生活积累,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出乎其外”: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后,已经“入乎其内”,接下来,就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静心设计,“出乎其外”。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同一句话,可以了解文本内容,也可以体验情感,还可以研究表达形式……所谓贪多嚼不烂,此时,就需要教师有度取舍,以学生活动为基点,力求一课一得。对于几十分钟的一堂课来说,该如何把握这“一课”中的“一得”呢?在执教《猫》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一)根据学情选择学习活动的内容
对于教材来说,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对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已有知识水平等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具体的文本,探测课文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读懂了的,哪些地方是他们没有读懂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能够读出好处来的,哪些地方很可能是他们欣赏不了、感受不到的:
片段一:
1.师: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大屏幕,请看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圈出难读的字;
(2)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猫性格特点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边巡视边把学生圈出的难读的生字词写到黑板上。
3.师:刚才,老师已经把很多同学圈出的难读的生字写在了黑板上,谁来读一读?
4.师:难读的字,大家已经找出来,并且都会读了。请看大屏幕,这些是课文中要求写的字。
师:你觉得哪一个最容易写错?请你提醒一下大家。
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实践,就应以学生的已有认知、学情估量为基础。
语文课哪些可以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也不教。在以上的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中,笔者着力体现生本意识,以学生活动为基点,难读、难写的字都来自于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还原真实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书写的指导,既有学生自悟,也有老师的示范,更有学生书写后的二次反馈,引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好字,从而让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二)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习得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语文學习的能力,才能推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自主探究、有效探究。
片段二:
课文中最能概括猫的性格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出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小结:老舍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写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还写了——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同学们看,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子,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明白了!
语文学习的基础是什么?关键是能够整体把握文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本文行文结构上的特点。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发现课文一二三自然段都是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句话来写,而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来写,并通过关联词“既……又……”将两个总起句串联起来,最后概括出文本主要内容。找句子这一步骤给孩子们一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拐杖,串联总起句渗透了抓住关键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学法,今后的运用自然是得心应手。
(三)夯实学生学习活动的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习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并将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运用的“积极语言”。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实践,更要夯实课堂中的每一处言语运用的训练。
片段三: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为什么说它很尽职?
(1)理解“非……不可!”:我听出来了,这是一只很有决心的猫,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说话训练:如果说你就是这只小猫,你现在会想些什么呢?能不能用上“非……不可”来说一说你此刻的想法?
(2)迁移训练:是啊!这个字特别难写,你非把它——
这句话特别难读,你——
(3)指导朗读:这就叫做——决心!让我们带着这份决心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堂课,写猫“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一处,笔者的教学是指向表达的: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猫的耐心和决心,再结合课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用“非……不可”说说此时小猫的心理活动,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句式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感受小猫的决心,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可谓水到渠成。
片段四:
理解“屏息凝视”:屏息凝视是怎样地凝视?凝视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屏息凝视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体验:屏息凝视黑板10秒钟。(刚才我们屏息凝视了10秒就很累了,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在品读猫“屏息凝视”这一处,笔者的教学又是指向体验的。小学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读者,他们的阅读经验仍在不断的累积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这一环节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屏息凝视,让学生感受猫工作时的辛苦、尽职,领会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在对话中进行点拨引导。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是把握课文内容,也不是掌握文本结构,而是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此环节,紧扣一处语句,让学生从读到悟,从悟到仿,由仿到创,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技能。
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在于优化课堂实践,为“学”服务。让我们从细读文本开始,以学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基点,以“学的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努力達成一种“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文本细读 以学生活动为基点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82
本文尝试以《猫》为例,基于“从文体特征中品味文本”“在文本结构中揣摩文本”“于文本情感中感悟文本”三方面展开文本细读;基于“根据学情选择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习得”“夯实学生学习活动的言語实践”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努力达成一种“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理想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新一轮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正是这样一个“入乎其内”——以学为中心扎实落实文本细读,又“出乎其外”——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入乎其內”:以学为中心扎实落实文本细读
百度百科对于“文本细读”是这样定义的:它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而作为学生课堂阅读引领者的教师,则对阅读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把握,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效率和方向。下面,笔者以《猫》为例,谈谈我们怎么进行文本细读——
(一)从文体特征中品味文本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老舍的散文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这在《猫》一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老舍先生以独到精细的观察、充实饱满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语言,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喜欢用短句,经常单词成句,单句成段,读起来朗朗上口。他还喜欢变换句式,或倒装,或省略,营造各种效果。他的语言很有画面感,比如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同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带有浓郁的“老北京”气息。读他的《猫》,我们感到,作者像是面对一个老朋友聊天,以喜爱,甚至有点儿“护短”的神情,介绍着猫的行状,使猫的形象愈加鲜活,显得别致、新鲜、活泼。例如他写满月的小猫,语言通俗、简洁,连孩子也看得懂,但是并不简单,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格,却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小猫的情态,天真、淘气好像可以触摸得到。当文章的写作进入到表达过程时,语言就成为第一要素,看似极平常的词语被老舍用来却如此新鲜、活泼,正可以看出语言大师所具有的非凡功力。
(二)在文本结构中揣摩文本
老舍的散文在结构上,围绕中心,一气贯通。他的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因而他写作时的准确落笔做得更为仔细。他写《猫》,开宗明义,全文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是前三个段落的中心句,下面便围绕着“古怪”两字做文章:“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第一段中“老实、贪玩、尽职”分别是每一句话的中心句,第二段中的“温柔可亲”是前三句的中心句,“一声不出”又是后两句的中心句。同理,第三段的“怕、勇猛”又分别是两句话的中心句。如此,猫的“古怪”的性格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特征抓得准,也没有任何与“古怪”无关的话。我们在细读文本时,一定要注意关注到内容的整体与部分的处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无论怎样分析,最后都要统一起来,上升到它的最高的层面,就是猫的古怪,然后去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喜爱之情。
(三)于文本情感中感悟文本
文本的情感好比润滑剂,能给文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赋予灵动的生命,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猫》一文中,开篇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何谓“古怪”,词典中解释:奇异,异常,奇怪。表示出乎意料,难以理解。明显的带有“贬义”的味道。但是,细细推敲,这“古怪”又另有深意。
老舍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叫人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它又是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赞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老舍先生是一个极其爱花的人,怕自己的花受到风吹雨打,甘愿在雨天把几百盆小菊花搬离风雨,累得腰酸腿疼,却可以容忍小猫“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还抱着花枝打秋千。院中的花草被小猫折腾得枝折花落。”还“从来不责打它。”那份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便流露在了我们的眼前。反过来,猫对人也是那样的亲近。“蹭”字不仅仅是表达猫的动作之轻,更表现出了猫对主人的那份信赖,那份孩子般的娇性情,一个“蹭”字,蹭出了猫和人的亲密关系。人爱猫,猫亲人,这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呀!这样的亲情,大部分学生不乏生活积累,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出乎其外”: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后,已经“入乎其内”,接下来,就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静心设计,“出乎其外”。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同一句话,可以了解文本内容,也可以体验情感,还可以研究表达形式……所谓贪多嚼不烂,此时,就需要教师有度取舍,以学生活动为基点,力求一课一得。对于几十分钟的一堂课来说,该如何把握这“一课”中的“一得”呢?在执教《猫》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一)根据学情选择学习活动的内容
对于教材来说,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对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已有知识水平等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具体的文本,探测课文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读懂了的,哪些地方是他们没有读懂的,哪些地方是学生能够读出好处来的,哪些地方很可能是他们欣赏不了、感受不到的:
片段一:
1.师: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大屏幕,请看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圈出难读的字;
(2)找出课文中最能概括猫性格特点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边巡视边把学生圈出的难读的生字词写到黑板上。
3.师:刚才,老师已经把很多同学圈出的难读的生字写在了黑板上,谁来读一读?
4.师:难读的字,大家已经找出来,并且都会读了。请看大屏幕,这些是课文中要求写的字。
师:你觉得哪一个最容易写错?请你提醒一下大家。
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实践,就应以学生的已有认知、学情估量为基础。
语文课哪些可以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也不教。在以上的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中,笔者着力体现生本意识,以学生活动为基点,难读、难写的字都来自于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还原真实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书写的指导,既有学生自悟,也有老师的示范,更有学生书写后的二次反馈,引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好字,从而让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二)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习得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语文學习的能力,才能推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自主探究、有效探究。
片段二:
课文中最能概括猫的性格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出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小结:老舍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写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还写了——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同学们看,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子,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明白了!
语文学习的基础是什么?关键是能够整体把握文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本文行文结构上的特点。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发现课文一二三自然段都是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句话来写,而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来写,并通过关联词“既……又……”将两个总起句串联起来,最后概括出文本主要内容。找句子这一步骤给孩子们一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拐杖,串联总起句渗透了抓住关键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学法,今后的运用自然是得心应手。
(三)夯实学生学习活动的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习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并将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运用的“积极语言”。以学生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实践,更要夯实课堂中的每一处言语运用的训练。
片段三: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为什么说它很尽职?
(1)理解“非……不可!”:我听出来了,这是一只很有决心的猫,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说话训练:如果说你就是这只小猫,你现在会想些什么呢?能不能用上“非……不可”来说一说你此刻的想法?
(2)迁移训练:是啊!这个字特别难写,你非把它——
这句话特别难读,你——
(3)指导朗读:这就叫做——决心!让我们带着这份决心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堂课,写猫“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一处,笔者的教学是指向表达的: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猫的耐心和决心,再结合课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用“非……不可”说说此时小猫的心理活动,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句式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感受小猫的决心,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可谓水到渠成。
片段四:
理解“屏息凝视”:屏息凝视是怎样地凝视?凝视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屏息凝视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体验:屏息凝视黑板10秒钟。(刚才我们屏息凝视了10秒就很累了,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在品读猫“屏息凝视”这一处,笔者的教学又是指向体验的。小学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读者,他们的阅读经验仍在不断的累积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这一环节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屏息凝视,让学生感受猫工作时的辛苦、尽职,领会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在对话中进行点拨引导。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是把握课文内容,也不是掌握文本结构,而是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此环节,紧扣一处语句,让学生从读到悟,从悟到仿,由仿到创,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技能。
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在于优化课堂实践,为“学”服务。让我们从细读文本开始,以学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基点,以“学的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努力達成一种“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