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关系,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把数学带进新课程,把学生带入课程,处理好这些关系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种关系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01
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已颁布并付诸实施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课程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必须切实处理好下列七种关系:
一、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施教者,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在思想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知识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信赖教师,主动而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的双向活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学生认知的客体,相对客体而言,学生又是认知的主体。学生作为主体,不是知识的接受器,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动力。
二、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以问题为载
体,通过学生自我,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探索等活动,实际感受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尽管讲得多,由于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机会,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难以培养出众多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探究性学习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根本改变。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将××的水倒入××中,再观察……。这样操作虽然具有直观性,有的学生也能动手实践,但实际上学生是按教师事先确定的思路和教路学习,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其实这类的课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桶水、一个圆柱体、三个圆锥体(分别同圆柱体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让学生利用以上学具和材料,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想办法找出圆柱体(已知体积)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探究规律的全过程活动,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独立与合作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新的教学理念是强调教育者的责任,是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品质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凭借自己有知识经验方法、习惯和潜在能力,初步完成学习目标。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可能只是局部的、单一的,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层次的质疑,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形成会学的能力
四、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现存的结果,还包括教学结果的形成的过程。以往那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将数学与实际割裂开来,使数学显得更抽象枯燥,同时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思维经历过程,抑制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欲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知识的结论同等对待。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出示一组分数,要求找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列出加减法算式如:812+612,812-612,计算后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23+12,23-12,然后启发思考:23和12的分数单位不同,怎样求它们的和与差?让学生试算,在可能出现多种方式与结果的情况下再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最正确,并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加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结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学习数和数的运算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学习数学必须依赖具体事物,从具体形象入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教学“长(正)方形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地板砖及造价,于是学生必先对房间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砖尺寸、单价,然后进行计算。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活动,兴趣必然倍增,既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明确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六、评价与激励的关系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核学生的成绩,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这就是说,通过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双基情况和能力的发展,还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双基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基础。双基教学之一的基本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能力,如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所获得知识的自我评价能力,并最终能具有发展后劲的基本能力结构。学生若不具备上述能力,其所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是死知识、静止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
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处理好以上七中关系,相信你的每一课都能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新为旨。
参考文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版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种关系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01
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已颁布并付诸实施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课程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必须切实处理好下列七种关系:
一、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施教者,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在思想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知识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信赖教师,主动而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的双向活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学生认知的客体,相对客体而言,学生又是认知的主体。学生作为主体,不是知识的接受器,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动力。
二、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以问题为载
体,通过学生自我,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探索等活动,实际感受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尽管讲得多,由于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机会,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难以培养出众多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探究性学习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根本改变。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将××的水倒入××中,再观察……。这样操作虽然具有直观性,有的学生也能动手实践,但实际上学生是按教师事先确定的思路和教路学习,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其实这类的课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桶水、一个圆柱体、三个圆锥体(分别同圆柱体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让学生利用以上学具和材料,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想办法找出圆柱体(已知体积)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探究规律的全过程活动,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独立与合作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新的教学理念是强调教育者的责任,是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品质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凭借自己有知识经验方法、习惯和潜在能力,初步完成学习目标。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可能只是局部的、单一的,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层次的质疑,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形成会学的能力
四、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现存的结果,还包括教学结果的形成的过程。以往那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将数学与实际割裂开来,使数学显得更抽象枯燥,同时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思维经历过程,抑制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欲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知识的结论同等对待。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出示一组分数,要求找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列出加减法算式如:812+612,812-612,计算后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23+12,23-12,然后启发思考:23和12的分数单位不同,怎样求它们的和与差?让学生试算,在可能出现多种方式与结果的情况下再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最正确,并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加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结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学习数和数的运算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学习数学必须依赖具体事物,从具体形象入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教学“长(正)方形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地板砖及造价,于是学生必先对房间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砖尺寸、单价,然后进行计算。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活动,兴趣必然倍增,既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明确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六、评价与激励的关系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核学生的成绩,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这就是说,通过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双基情况和能力的发展,还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双基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基础。双基教学之一的基本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能力,如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所获得知识的自我评价能力,并最终能具有发展后劲的基本能力结构。学生若不具备上述能力,其所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是死知识、静止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将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
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处理好以上七中关系,相信你的每一课都能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新为旨。
参考文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版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