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之一。它不仅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还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推动力。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问题情境、操作空间、生活作业”三个方面对深度学习的培养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丰富表象;已有经验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学习主题,展开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并且小学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黄金期,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展开深度学习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以灌输式与题海式的教学为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浅层的表面上,导致深度学习也不能顺利进行。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采用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还能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从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并且大多数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同时,如果没有已有知识与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难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以旧问题作为出发点,唤醒自身的原有认知经验,进而发现新知识,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以“小数除法”为例,由于小数除法的本质是分计数单位,大的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并且小数除法的前概念是整数除法,因此,笔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冲突环境中,提出:“四个面包12元,每个需要多少钱?如果买4赠1,每个多少钱?”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他们发现:“四个面包12元时,可以运用整数除法计算出每个面包为3元;但买4赠1的情况下,12除以5并不是整数除法运算,于是自然地将1个1变成10个0.1”,进而在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后对小数除法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构建操作空间,丰富数学表象
由于数学知识以枯燥的符号、语言作为载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很难灵活将其掌握。而实践操作活动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赋予直观化的特点,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操作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蔓延。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三角形分类和平角度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即:首先运用量角器来量一量任意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最后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通过这一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认识了“度量法、剪拼法”这两种操作方法,还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的深入理解。
三、设计生活作业,强化数学应用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是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然而,书面化作业虽然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对实践的认识还未真正形成,进而导致深度学习的目标也未能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应在书面化作业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作业,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检验数学知识的可操作性,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以“小数乘法”为例,在本章节教学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小数乘法法则来解决生活问题,笔者在设计书面化作业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作业,即:学生回家收集超市购物的小票,并对应着小票中商品的单价、重量来计算实际价格,进而将其列出竖式,以检验小票中实际价格的正确性。通过生活作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情况下要取积的近似值这一特征,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课堂变革的新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教师不仅能通过提炼深度探究的目标与重点,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还能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重视深度学习这一理念的生成,并按照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来激活學生的原有认知,以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定的操作空间,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丰富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此外,教师也需设计生活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再通过“活用”知识产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小梅.试论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28):191-191.
[2]钱春芳.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名师在线,2018(1):62-63.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丰富表象;已有经验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学习主题,展开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并且小学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黄金期,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展开深度学习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以灌输式与题海式的教学为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浅层的表面上,导致深度学习也不能顺利进行。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采用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还能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从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并且大多数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同时,如果没有已有知识与经验作为支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难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以旧问题作为出发点,唤醒自身的原有认知经验,进而发现新知识,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以“小数除法”为例,由于小数除法的本质是分计数单位,大的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并且小数除法的前概念是整数除法,因此,笔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冲突环境中,提出:“四个面包12元,每个需要多少钱?如果买4赠1,每个多少钱?”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他们发现:“四个面包12元时,可以运用整数除法计算出每个面包为3元;但买4赠1的情况下,12除以5并不是整数除法运算,于是自然地将1个1变成10个0.1”,进而在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后对小数除法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构建操作空间,丰富数学表象
由于数学知识以枯燥的符号、语言作为载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很难灵活将其掌握。而实践操作活动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赋予直观化的特点,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操作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蔓延。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三角形分类和平角度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即:首先运用量角器来量一量任意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最后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通过这一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认识了“度量法、剪拼法”这两种操作方法,还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的深入理解。
三、设计生活作业,强化数学应用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是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然而,书面化作业虽然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对实践的认识还未真正形成,进而导致深度学习的目标也未能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应在书面化作业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作业,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检验数学知识的可操作性,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以“小数乘法”为例,在本章节教学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小数乘法法则来解决生活问题,笔者在设计书面化作业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作业,即:学生回家收集超市购物的小票,并对应着小票中商品的单价、重量来计算实际价格,进而将其列出竖式,以检验小票中实际价格的正确性。通过生活作业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情况下要取积的近似值这一特征,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课堂变革的新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教师不仅能通过提炼深度探究的目标与重点,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还能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重视深度学习这一理念的生成,并按照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来激活學生的原有认知,以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定的操作空间,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丰富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此外,教师也需设计生活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再通过“活用”知识产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小梅.试论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28):191-191.
[2]钱春芳.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名师在线,2018(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