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教育专家韩军在《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一文中说:“强调人间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人文教育,简要讲,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是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和品德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在形成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起着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难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开拓进取的成就,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中国科学报》上的这段话就强调了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自身灵魂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曾说:“中学生从12岁到19岁,是心理最丰富的年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中,他将从不自觉变得一点点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中学教育是不是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这段话同样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同时也指出了语文课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
语文学科的特质历来是教育者们争论的焦点。“人文论”者指出语文要“张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持“工具论”者则认为“语文教学及其研究要卓有成效,离不开科学理性精神及科学方法的指导,离不开现代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等知识的学习、渗透与运用”。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国家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淡化工具性,强调人文性;淡化能力(技能)训练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强调颂读与语感。这显然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过分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提出的。语文教育该怎么做才算是重视了人文性特征呢?
一、重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
凡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多视角的审美特征,有着优秀的和丰富的情感文化内涵。文学欣赏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对所学优秀知识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品质。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审美空间可以非常广阔。语文知识具有多维性,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含又很丰富,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艺术等等,均可在作品中渗透。文学鉴赏的理论和渠道也形形色色,也都能帮学生打开一扇扇新的思索之门。我们可以通过有教师参于和指导的阅读欣赏文学、影视作品活动,把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凶杀、玄幻等不良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拉回来。文学教育的独特优势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建立多元化的人文意识,变得睿智和文雅,变得敏锐和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内和课外指导学生多阅读、多体味,多方面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当然,这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表现,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更是我们在完成着国家和人民所赋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场所。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才行,都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同时让学生颂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后可以聆听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可以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工具辅助扩展学生想象、联想空间,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再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参照作家史铁生身残志坚、尊重生命的精神品质,帮助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类似困难和挫折。现在大家所提倡的“文学教育”虽然也有提到文学教育的“过程”要体现人文性,但主要强调的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人文性。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是当前语文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另一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也不是纯政治化的说教式育人工具。对青少年良好品德和文化知识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长期重视和努力才行。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在形成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起着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难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开拓进取的成就,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中国科学报》上的这段话就强调了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自身灵魂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曾说:“中学生从12岁到19岁,是心理最丰富的年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中,他将从不自觉变得一点点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中学教育是不是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这段话同样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同时也指出了语文课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
语文学科的特质历来是教育者们争论的焦点。“人文论”者指出语文要“张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持“工具论”者则认为“语文教学及其研究要卓有成效,离不开科学理性精神及科学方法的指导,离不开现代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等知识的学习、渗透与运用”。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国家200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淡化工具性,强调人文性;淡化能力(技能)训练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强调颂读与语感。这显然是针对当前语文教育过分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提出的。语文教育该怎么做才算是重视了人文性特征呢?
一、重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
凡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多视角的审美特征,有着优秀的和丰富的情感文化内涵。文学欣赏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对所学优秀知识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思维品质。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审美空间可以非常广阔。语文知识具有多维性,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含又很丰富,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艺术等等,均可在作品中渗透。文学鉴赏的理论和渠道也形形色色,也都能帮学生打开一扇扇新的思索之门。我们可以通过有教师参于和指导的阅读欣赏文学、影视作品活动,把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凶杀、玄幻等不良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拉回来。文学教育的独特优势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建立多元化的人文意识,变得睿智和文雅,变得敏锐和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内和课外指导学生多阅读、多体味,多方面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当然,这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表现,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更是我们在完成着国家和人民所赋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场所。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才行,都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同时让学生颂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后可以聆听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可以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工具辅助扩展学生想象、联想空间,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再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参照作家史铁生身残志坚、尊重生命的精神品质,帮助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类似困难和挫折。现在大家所提倡的“文学教育”虽然也有提到文学教育的“过程”要体现人文性,但主要强调的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人文性。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是当前语文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另一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也不是纯政治化的说教式育人工具。对青少年良好品德和文化知识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长期重视和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