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p,那么q”与“如果p,那么q”(新)之比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duo4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既然p,那么q”是因果关系复句,“如果p,那么q”(新)是假设关系复句,这两种复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不同主要有:强调的重点不同,分属于不同的逻辑判断;所属关系类型不同,变换形式不同。
  关键词:假设 因果 推论 判断 顺承
  
  “既然p,那么q”属推论因果,偏句提出理由,正句推出结果。如:
  (1)他既然爱好音乐,那么就从音乐方面去打动他的心。
  “如果p,那么q”(新)是假设关系。假设关系复句根据p、q的构成及p与q之间的逻辑关系分为“如果p,那么q”(旧)与“如果p,那么q”(新)。“如果p,那么q”(旧)是一般的假设复句,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假设实现以后所产生的结果。如:
  (2)如果美是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如果p,那么q”(旧),其特点是p为假定的情况,一般是指尚未出现的情况,“那么”可以变为“就”。“如果p,那么q”还有一种新用法,偏句说的是已然的事实,故意当作假设提出来,假如承认偏句所说的是事实,就得承认正句所说的也是事实,记作“如果p,那么q”(新)。例如:
  (3)如果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么,一部份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就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前身了。
  例(1)与例(3)都具有推理性,而且是据实推理。P“他爱好音乐”及“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皆为依据,是已然的事实,q是根据事实p推出来的结果。因其相似性,经常在语言运用中引起混淆,所以有区分的必要性。
  
  一、二者表示的推理特点不同,强调重点也不同
  
  (一)推理特点不同。“既然p,那么q”的特点是直接推理。偏句提出既有事实,作为推断的理据,正句据理推论出结果。如:
  (4)既然我们是共产党员,那么就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5)既然没有人敢偷王先生的,那么就该她一家倒霉。
  例(5)的推理过程可以这样理解:
  人们要么偷王先生的瓜,要么偷田寡妇的瓜;没有人敢偷王先生的瓜;只有偷田寡妇的瓜,该她一家倒霉。
  “如果p,那么q”(新)的特点是类比推理。根据p与q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把p与q进行对比,推出结论q。
  (6)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
  (7)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8)如果说泰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这幅画到现在才完全展开,露出最精彩的部分。
  例(6)是拿两种事物p和q来对照,p和q有相似性,假如认可p所说的是事实,就得认可q说的也是事实。南郭先生骗齐宣王人人皆知,不可否认,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必然是既骗了党,又骗了群众,很有类比推理的意味:南郭先生装腔作势,革命队伍里也有人装腔作势;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是骗人(例如齐宣王);革命队伍里的装腔作势更是害人(例如党和群众)。
  例(7)把“这里”的景物与“往里走”看到的景物对比:这里有成熟的葡萄、苹果等,“往里走”可看到各种鲜花。葡萄、苹果是秋季常见的水果,鲜花多开在春季,据此可推断出:“这里像是秋天”“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二)“既然p,那么q”与“如果p,那么q”(新),除了推理特点不同,强调重点也不同。“既然p,那么q”重在强调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已经存在,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从逻辑角度讲,有p就可能有q,q也可能不出现;从说话者角度看,说话人认为有p就一定有q。即偏句所说的“他爱好音乐”“是共产党员”“没有人敢偷王先生的”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则必然有正句的结果“从音乐方面去打动他的心”“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该她一家倒霉”。
  “如果p,那么q”(新)主要用于强调正句,偏句只是起陪衬作用,如例(6)、例(7)、例(8)的p和q是两种相关的事物,直接说明q起不到突出的目的,于是通过p加强对q的认识、理解。例(6)以南郭先生装腔作势骗齐宣王为陪衬,强调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危害更大。例(7)是一个过渡句,主要作用在于引出下文。“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承上,是对已经看到的景物的总结;“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起下,引出将要看到的景物。例(8)“泰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只不过是一种陪衬,“这幅画到现在才完全展开,露出最精彩的部分”才是作者的真意所在。由以上分析可知,“如果p,那么q”(新)主要强调正句的重要性,有了偏句,会有正句的结果,没有偏句,仍然会有正句的结果。“既然p,那么q”主要强调偏句对正句的重要性,有了偏句讲的原因,才会有正句的结果,否则正句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二者属于不同的逻辑判断形式
  
  从逻辑角度看,“既然p,那么q”是多重复合判断,“如果p,那么q”(新)是联言判断,看下面两例:
  (9)既然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那么,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我们就应该联合一切力量来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
  (10)如果说,十月革命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那么,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是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在例(9)这个判断中,我们不仅断定了“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是“在和平斗争中我们应该联合一切力量来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充分条件,而且,我们还断定,“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事实,就是说,我们还断定了它是一个真的判断,因此“既然p,那么q”等值于“p并且,如果p,那么q”。
  p是一个简单判断,“如果p,那么q”是一个复合判断,本身又包含两个简单判断:p和q。整个是一个多重复合判断。
  在例(10)这个判断中,我们既断定了“十月革命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是存在的真实,即p是真的;同时我们还断定“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是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也是存在的真实,即q是真的,因此“如果p,那么q”(新)等值于“p,并且q”。
  p、q皆是真判断,二者组合成一个联言判断。
  以上分析说明例(9)与例(10)中的p、q并不是一回事。例(9)中p是真的,q不是存在的事实,而是推出来的结论。例(10)中p、q皆是真的,是已然的事实,因此,“既然p,那么q”断定:在p条件下有q,在非p条件下,不一定会有q;“如果p,那么q”(新)断定:在p条件下有q,在非p条件下,也会有q。
  
  三、表示的关系类型不同
  
  从表面看,“既然p,那么q”与“如果p,那么q”(新)都是顺承式因果类复句。这里的因果类复句是表示广义因果关系的各类复句的总称,反映各种各样的“因果聚合”。“既然p,那么q”是因果性推理聚合,“如果p,那么q”(新)属于假定性因果聚合,排除了假设性、推断性的差别,只要p与q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都是因果类复句。但是,对“如果p,那么q”(新)而言,“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显性语法关系,就其隐性语法关系来说,应属“并列关系”。“几件事之间只要存在并举罗列关系”,都应是广义的并列关系。如例⑹介绍的是:南郭先生装腔作势,骗了齐宣王,这是其一;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是骗党,是骗群众,这是其二。例⑺并列介绍了两件事:“这里还像是秋天”“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其他“如果p,那么q”(新)的例句也都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如果p,那么q”(新)的p与q是并列关系,为什么用“如果……,那么……”连接呢?理由只有一个——语用使之然。前文谈到“如果p,那么q”(新)是一种强调句,p代表的事情为陪衬,q代表的事情是表意所在,正是为了达到强调q的效果,说话者才把并列的p与q用“如果……,那么……”连接。
  
  四、变换形式不同
  
  (一)大部分“既然p,那么q”可以变换为“如果p,那么q”(旧),如:
  例(1)→他如果爱好音乐,那么就从音乐方面去打动他的心。
  例(4)→如果我们是共产党员,那么就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例(5)→如果没有人敢偷王先生的,那么就该她一家倒霉。
  这种变换并不代表着“既然p,那么q”和“如果p,那么q”(新)相通。变换得到的“如果p,那么q”是旧用法。通过逻辑分析我们知道,“如果p,那么q”(新)是一个联言判断,而变换得到的“如果p,那么q”(旧)是一个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有p就一定有q,当p真q假时(即与其逻辑性质不符),此判断是假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它都是真的,其逻辑形式表示为:p→q。
   “既然p,那么q”不能转换为“如果p,那么q”(新),根本原因是q性质不同。逻辑分析指出,“既然p,那么q”中的q是根据事实推出来的结论,一般为未然;“如果p,那么q”(新)中的q则是事实。
  (二)“如果p,那么q”(新)可以变换为“既然p,那么q”,如:
  例(6)→既然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
  例(7)→既然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例(8)→既然泰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画,那么这幅画到现在才完全展开,露出精彩的部分。
  对“如果p,那么q”(新)来说,一旦变换为“既然p,那么q”,就带有主观强调的意味。这时的偏句既是陪衬,又是原因,用以强调说明q。
  形式对语言表达的内容及精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分辨“既然p,那么q”与“如果p,那么q”(新),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使我们对这两种复句有更为精确和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用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08YKS014)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教学参考书(中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知识第二册试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王麦巧,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摘要:新闻评论的标题一般要求传达意见性信息,虚题较多,容易陷入格式化、呆板单调的窠臼;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使庄重严肃的新闻评论标题焕发出生动的光彩。本文以《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的评论标题为例,探讨新闻评论标题的辞格艺术。  关键词:评论标题 辞格 《人民论坛》 《人民时评》    一、前言    “看文先看题”是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对新闻评论的阅读也是如此。一个好的新闻评论标题往往可以吸引
期刊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很多话语标记,它们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比较了位于句首的英汉话语标记“so”与“那”,功能的异同:它们都可以作为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用作态度标示语。  关键词: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so” “那”    一、引言    话语标记语是目前语用学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粤语方言词汇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建议规范。一、恰当使用已被接受为民族共同语的方言词汇;二、有条件地使用在一定领域内已被接受,而尚未成为汉语标准词汇的粤语;三、限制使用方言俚语写作。  关键词:粤语词汇 民族共同语 写作 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粤方言词汇凭借珠三角经济开放、观念更新、科技引进等先行一步的优势,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轭式搭配检验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并在对其四空间模型进行补充、修正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轭式搭配的心理空间模型。新构建的轭式搭配心理空间模型包含输入空间、矛盾空间、调节空间、匹配空间、合成空间,主张概念合成过程受制于语境制约、认识相似性、抽象思维和矛盾统一规律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 轭式搭配 心理空间模型    一、引言  语言意义存在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与现实相
期刊
摘要:中国韵书的产生始于六朝,韵书的产生与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其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 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
期刊
摘 要:语言具有社会性,在使用中总会附加上一些社会特征,譬如:性别,职业,阶层,时代等等。这种身份上的语言差异就叫角色语言。日本的“角色语言”和王德春先生等汉语学者所说的角色语言有所不同。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日语“角色语言”这个概念来考察汉语电视剧里的角色与方言的关系,并且做了方言与角色语言态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汉语角色语言”在人物与各地方言的结合中逐渐形成。  关键词:角色语言 方言电视剧 电视
期刊
摘 要:趋向动词是极易虚化的词,语法化的顺序和习得的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语义关联的角度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构拟了“来”的习得顺序,并对“来”及其相关语言点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来” 语法化 语义关联 习得顺序    一、引言    “语法化”一般被定义为一个词语或若干个词语成为语法语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词语的配置和功能都被改变了[1]。汉语中的许多
期刊
摘 要:在“V着”类处所主语句中V与其补语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关系,结果导致句子格式可以分化成L1和L2两式。但V在语义上要受制于整个格式的识解需要,在去时间化或轻动词化的程度上体现出不一而足的梯度特征(静—静/动—动),因此句式在与其他异类共同演绎概念者的不同识解方式时其自身内部也被投射上识解方式的连续统。  关键词:“V着”类处所主语句 识解方式 轻动词化 梯度特征    汉语中存在着一
期刊
摘 要:一般认为,“把”字句排斥动态助词“过”,但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描写了“把OV过”句式的特点,然后着重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制约该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及其成活的条件。  关键词:“把OV过”句式 制约因素 成活条件    一般认为,“把”字句是排斥动态助词“过”的。马真先生(1985)曾经指出:“‘把’字句里的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但
期刊
摘 要:“好(一)+量+NP”结构是感叹句特有的句法结构之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句法上,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或其它体词性短语,都可以作为被感叹的对象进入该结构;语用上,它主要用于说话人对特定的人或事物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可以表达说话人或褒或贬的感情。  关键词:“好(一)+量+NP” 句法分析 语用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感叹语气标记词,它经常带上含有程度差别的形容词性或动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