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劳动人民以其智慧创作了丰富的的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与广大外延的民族音乐体系,为世界音乐大家庭增添了光彩。作为一种将文化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想要充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不但要了解历史文化背景,还要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发展,本文以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探讨其发展特色,并从创新角度提出传承及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兼容包并、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拥有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民俗民风。武陵山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土家族人民长久以来演化形成的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特点。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群众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大部分以土家族音乐文化为根基,由劳动人民合理创造,其音乐形式是生动的土家族人文化及文明缩影,这一过程包涵了土家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武陵山少数民族音乐运用当地少数民族特有语言进行咏唱,也表现了当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日益消减的今天,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始终表现着其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其通过口述传承的方式,也是当地人特有的民俗艺术特点。
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特色
事物的发展具有其核心特征,文化的发展更是遵循一脉传承的性质,其演变过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生活中的各处观察到它的存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则是土家族的“哭嫁歌”,在人们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依然予以选择性的采用,“哭嫁歌”作为哭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咏唱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音律特点。其中对于主音、高音中音之间的控制,上、下三度和纯五度音律的应用都是极为巧妙。让人们时刻感受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哭嫁文化的文化韵味。人们对于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虽然和过去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都起到了渲染气氛,打动人心的作用。在今天举行的各种民族民俗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形式仍然屡见不鲜,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例如土家族的《山寨素描》音色唯美动人,旋律灵动流畅,一个个音符将农家山寨的泼墨山水画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歌谣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当地的民族旋律音调和活动气氛配合,让听众受到感染。在歌词当中运用了很多的衬词,节奏鲜明,展现出少数民族歌曲的音乐特点。歌曲中同时蕴含了民族特色和时代艺术感染力,受到民间大众的广泛喜爱。
武陵山片区少数音乐是其民族文化的特有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湘西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关于其传统继承和发展过程方面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帮助人们更好的对其理解研究。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然而也让很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受到了冲击,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在时代面前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对这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民俗艺术的瑰宝要进行挖掘和整理,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到它的魅力。
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是和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的,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地域和民族的特色及美学特征。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在原有的基础上需经过糅合和吸收借鉴,对作品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音乐演唱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对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相当娴熟的演唱技巧,并且对这种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了然于胸。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需要并驾齐驱。对待少数民族音乐,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积淀下来的精华,传承和创新两者不能偏废,要有选择、有扬弃、有创新,具体要做到三个以下方面的结合。
1.继承与开放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包罗万象,而当地不同的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审美观都不一样,要将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在其他艺术领域进行弘扬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例如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者在演唱方法、乐器等技术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如何将其结合实现“1+1>2”的效果,产生崭新的艺术表达效果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事情。经典永恒,但新的表现形式会给传统形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崭新的再次创作。流行音乐元素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在结合时各有扬弃,在呈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音乐元素,在继承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赋予其新的魅力。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的表现可以不拘一格,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
2.纵向与横向
继承与发展,需要从“横”、“纵”两个维度进行,“横”指的是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要取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的优点,充分利用其优势;“纵”指的是民族音乐要着眼于未来,进行不断的革新以取得进步。创新是在继承的传统之上创新,不是对原有作品精神内涵的全部舍弃,这应当贯穿在整个表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土家族的《黄师姐》在对原有作品进行了改动,从原有少数民族歌曲运用到舞台剧的表演上,保留了原有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内涵,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感染的效果。但有些歌曲表达的在改编后思想内涵没有表现出来,有些甚至完全背离原歌曲内涵,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宏观与微观
从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看,经过历代艺术家和研究学者的研究总结,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中融汇了多种形式的表演技巧,目前已经形成系统科学音乐体系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既要在整体上统筹当代流行音乐元素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又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歌唱的形式不能和内容悖离,因为一些老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内涵,要在演唱时予以注意,其次要注意演唱时服装的搭配和场景的营造,根据表达需要配合合适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在这方面,少数民族的舞台标准更高、表达方式更丰富,所以一定要积极去传承。在注重演出形式的同时,要在演唱时真正把握住歌曲的情感,用心演唱,真正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结语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这也是历史上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这歌谣咏唱,让人们直观的观察到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包括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民俗特征、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等很多信息。对于其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综上所述,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一定要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切不可以违背音乐发展规律的方式进行盲目的传承改造。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的努力,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一定会更加绚烂夺目。
参考文献:
[1]杨果朋,李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研究[J].中国音乐,2014(04).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兼容包并、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拥有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民俗民风。武陵山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土家族人民长久以来演化形成的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特点。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群众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大部分以土家族音乐文化为根基,由劳动人民合理创造,其音乐形式是生动的土家族人文化及文明缩影,这一过程包涵了土家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武陵山少数民族音乐运用当地少数民族特有语言进行咏唱,也表现了当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日益消减的今天,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始终表现着其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其通过口述传承的方式,也是当地人特有的民俗艺术特点。
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特色
事物的发展具有其核心特征,文化的发展更是遵循一脉传承的性质,其演变过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生活中的各处观察到它的存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则是土家族的“哭嫁歌”,在人们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依然予以选择性的采用,“哭嫁歌”作为哭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咏唱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音律特点。其中对于主音、高音中音之间的控制,上、下三度和纯五度音律的应用都是极为巧妙。让人们时刻感受着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哭嫁文化的文化韵味。人们对于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虽然和过去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都起到了渲染气氛,打动人心的作用。在今天举行的各种民族民俗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形式仍然屡见不鲜,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例如土家族的《山寨素描》音色唯美动人,旋律灵动流畅,一个个音符将农家山寨的泼墨山水画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歌谣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当地的民族旋律音调和活动气氛配合,让听众受到感染。在歌词当中运用了很多的衬词,节奏鲜明,展现出少数民族歌曲的音乐特点。歌曲中同时蕴含了民族特色和时代艺术感染力,受到民间大众的广泛喜爱。
武陵山片区少数音乐是其民族文化的特有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湘西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关于其传统继承和发展过程方面的讨论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帮助人们更好的对其理解研究。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然而也让很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受到了冲击,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在时代面前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对这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民俗艺术的瑰宝要进行挖掘和整理,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到它的魅力。
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是和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的,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地域和民族的特色及美学特征。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在原有的基础上需经过糅合和吸收借鉴,对作品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音乐演唱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对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相当娴熟的演唱技巧,并且对这种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了然于胸。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需要并驾齐驱。对待少数民族音乐,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积淀下来的精华,传承和创新两者不能偏废,要有选择、有扬弃、有创新,具体要做到三个以下方面的结合。
1.继承与开放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包罗万象,而当地不同的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审美观都不一样,要将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在其他艺术领域进行弘扬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例如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者在演唱方法、乐器等技术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如何将其结合实现“1+1>2”的效果,产生崭新的艺术表达效果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事情。经典永恒,但新的表现形式会给传统形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崭新的再次创作。流行音乐元素和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在结合时各有扬弃,在呈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音乐元素,在继承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赋予其新的魅力。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的表现可以不拘一格,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
2.纵向与横向
继承与发展,需要从“横”、“纵”两个维度进行,“横”指的是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要取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的优点,充分利用其优势;“纵”指的是民族音乐要着眼于未来,进行不断的革新以取得进步。创新是在继承的传统之上创新,不是对原有作品精神内涵的全部舍弃,这应当贯穿在整个表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土家族的《黄师姐》在对原有作品进行了改动,从原有少数民族歌曲运用到舞台剧的表演上,保留了原有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内涵,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感染的效果。但有些歌曲表达的在改编后思想内涵没有表现出来,有些甚至完全背离原歌曲内涵,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宏观与微观
从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看,经过历代艺术家和研究学者的研究总结,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中融汇了多种形式的表演技巧,目前已经形成系统科学音乐体系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既要在整体上统筹当代流行音乐元素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又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歌唱的形式不能和内容悖离,因为一些老歌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内涵,要在演唱时予以注意,其次要注意演唱时服装的搭配和场景的营造,根据表达需要配合合适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在这方面,少数民族的舞台标准更高、表达方式更丰富,所以一定要积极去传承。在注重演出形式的同时,要在演唱时真正把握住歌曲的情感,用心演唱,真正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结语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这也是历史上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这歌谣咏唱,让人们直观的观察到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包括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民俗特征、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等很多信息。对于其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综上所述,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一定要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切不可以违背音乐发展规律的方式进行盲目的传承改造。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的努力,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一定会更加绚烂夺目。
参考文献:
[1]杨果朋,李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研究[J].中国音乐,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