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下,高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整个社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一趋势,教师应融入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教学策略;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透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人豁达的心态,在问题思考中探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精神,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作者洒脱的性格特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传统节日中蕴藏的内涵。通过这些方法都能将传统文化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优势
(一)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深入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老师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简单,仅仅依靠学生的教材,但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应根据教材,开展一定的内容拓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传统文化是课外知识扩张的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高中更有效地学习汉语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学习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加深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比如孔子、孟子,通过了解这些人的看法,学习做人的原则。通过学习国家兴衰的历史,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传承遇到阻力,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难以理解的传统文化中,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与自己无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也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就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视一些习惯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欧阳修以庄宗的兴亡为基础,得出了一个结论:尽忠报国的君主才能长盛世,只懂得享乐的君主只能面临亡国的命运,聪明勇敢的人往往因为过于执着于某一个人或某件事,以及对一些小细节的忽视而迎来失败。这些经验教训让人不禁沉思,值得让现当代青少年少走弯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立足教材课文,发掘文化元素
在教学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慧眼,积极发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元素,从细小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从一粒沙中观世界”,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教师应认识到这首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李煜被毒死前夕所作,也可以看作是李煜的绝命词。由此可见,教学的重点正是让学生解开这首词的“密码”,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多半会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但这种体会没有植根在现实中,自然不可能体会得多么深刻。因此,为了更好地植入民族文化,也为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而是需要推陈出新,为学生简要阐述李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李煜是南唐最窝囊的一位君主,虽然他满腹才华,但是却流连于大、小周后的温柔乡里,完全不理朝政,导致国破家亡。而这首词正是创作于亡国的背景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李煜不幸成了阶下囚。尽管李煜保住了一条命,但是终日以泪洗面,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饱受煎熬,创作了很多怀念故国的诗词,而这引起了赵光义的猜忌和不满,于是用毒酒毒死了他。当学生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学生在诵读这首诗词时,才能明白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郁、沉痛的心情。
(三)拓展名篇,培养洒脱性格
要让学生深刻地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中的阅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以某位作者为切入点,展开拓展阅读的活动。这样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该作者的创作思想,并从其作品入手,探究其性格特点。学生会发现某些作者在人生进入困厄时期的时候依然能抱着洒脱的性格来看待世间万物,这样的人生态度能给学生一定的启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名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拓展阅读,尝试搜索苏轼的其他作品展开阅读,并全面总结苏轼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归纳整理后,发现苏轼的诗词作品和其人生经历存在着矛盾,苏轼的一生十分坎坷,常常处于被贬谪的状态,但是他的诗词作品中却很少看到对社会的抱怨,较少有怨天尤人的作品,相反,更多的是那种展现旷达超脱思想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在阅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苏轼洒脱的性格,教师又指导他们思考这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了良好的心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管处于怎样的逆境中,只要心中依然有信念,那么人生就还有希望。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来思考,说说自己能从该作者的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迪。这样学生的收获就更多,能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三、结语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甘露,也是滋润青年心灵的阳光雨露。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師亲自实践,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晓旭.高中语文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有效措施[J].华夏教师,2020(17):95-96.
[2]张彬丽.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科教导刊(下旬),2020(06):154-155.
关键词:教学策略;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透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人豁达的心态,在问题思考中探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精神,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作者洒脱的性格特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传统节日中蕴藏的内涵。通过这些方法都能将传统文化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优势
(一)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深入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老师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简单,仅仅依靠学生的教材,但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应根据教材,开展一定的内容拓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传统文化是课外知识扩张的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高中更有效地学习汉语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学习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加深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比如孔子、孟子,通过了解这些人的看法,学习做人的原则。通过学习国家兴衰的历史,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传承遇到阻力,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难以理解的传统文化中,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与自己无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也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就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视一些习惯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欧阳修以庄宗的兴亡为基础,得出了一个结论:尽忠报国的君主才能长盛世,只懂得享乐的君主只能面临亡国的命运,聪明勇敢的人往往因为过于执着于某一个人或某件事,以及对一些小细节的忽视而迎来失败。这些经验教训让人不禁沉思,值得让现当代青少年少走弯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立足教材课文,发掘文化元素
在教学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慧眼,积极发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元素,从细小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从一粒沙中观世界”,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教师应认识到这首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李煜被毒死前夕所作,也可以看作是李煜的绝命词。由此可见,教学的重点正是让学生解开这首词的“密码”,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多半会让学生反复诵读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但这种体会没有植根在现实中,自然不可能体会得多么深刻。因此,为了更好地植入民族文化,也为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而是需要推陈出新,为学生简要阐述李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李煜是南唐最窝囊的一位君主,虽然他满腹才华,但是却流连于大、小周后的温柔乡里,完全不理朝政,导致国破家亡。而这首词正是创作于亡国的背景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李煜不幸成了阶下囚。尽管李煜保住了一条命,但是终日以泪洗面,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饱受煎熬,创作了很多怀念故国的诗词,而这引起了赵光义的猜忌和不满,于是用毒酒毒死了他。当学生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学生在诵读这首诗词时,才能明白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郁、沉痛的心情。
(三)拓展名篇,培养洒脱性格
要让学生深刻地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中的阅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以某位作者为切入点,展开拓展阅读的活动。这样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该作者的创作思想,并从其作品入手,探究其性格特点。学生会发现某些作者在人生进入困厄时期的时候依然能抱着洒脱的性格来看待世间万物,这样的人生态度能给学生一定的启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名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拓展阅读,尝试搜索苏轼的其他作品展开阅读,并全面总结苏轼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归纳整理后,发现苏轼的诗词作品和其人生经历存在着矛盾,苏轼的一生十分坎坷,常常处于被贬谪的状态,但是他的诗词作品中却很少看到对社会的抱怨,较少有怨天尤人的作品,相反,更多的是那种展现旷达超脱思想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在阅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苏轼洒脱的性格,教师又指导他们思考这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了良好的心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管处于怎样的逆境中,只要心中依然有信念,那么人生就还有希望。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来思考,说说自己能从该作者的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迪。这样学生的收获就更多,能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三、结语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甘露,也是滋润青年心灵的阳光雨露。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師亲自实践,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晓旭.高中语文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有效措施[J].华夏教师,2020(17):95-96.
[2]张彬丽.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科教导刊(下旬),2020(0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