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多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桥梁,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
一、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新的课改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就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放手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合作学会更多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法”的例题“42 54”时,先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反馈,结果学生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新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础。如《图形的拼组》教学中,学生用新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动手拼摆出:蜻蜓、房子、汽车、机器人……形态各异的图案。(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找规律》这课,通过“懂规律—找规律—说规律”的教学后,最后让学生创作规律。学生四人一组用多种五颜六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纸片,在八开的图画纸上拼贴出各种各样的规律:□□○○□□○○……,△○□△○□……,△△△○△△○……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创作数学美的能力。
三、走近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当数学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教师要配合新教材,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能促进学生把课本知识同生活问题更加地融为一体。
如,学习“立体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练习,用橡皮泥、萝卜、木块等材料,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再如《认识时间》后,我让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做时间的小主人。《统计》教学后,我让学生调查全家喜欢吃的水果情况。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要调查全家每人喜欢吃的水果的种类和人数,收集整理数据,再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找规律》教学后,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学生认真观察,用他们明亮的眼睛寻找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规律。有的小朋友说,他家灯开关有规律;有的说,妈妈的衣服上的花纹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她家地板的瓷砖,弹的钢琴的琴键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他下的棋盘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1、2、3、4、5、6、7……这些自然数,一个单一个双也是规律的。
四、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红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红会怎样拿钱?”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 小红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红()元,这时小红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① 162-97;② 62 3;③ 100-97 62;④ 162-100 3。通过观察算式,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式③体现了操作的过程,算式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算式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还发现了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为科学省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给学生自主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是学生树立探究知识的信心,从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样方便,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富有生命力、应用价值的学科。
一、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新的课改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就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放手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合作学会更多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法”的例题“42 54”时,先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反馈,结果学生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新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础。如《图形的拼组》教学中,学生用新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动手拼摆出:蜻蜓、房子、汽车、机器人……形态各异的图案。(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找规律》这课,通过“懂规律—找规律—说规律”的教学后,最后让学生创作规律。学生四人一组用多种五颜六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纸片,在八开的图画纸上拼贴出各种各样的规律:□□○○□□○○……,△○□△○□……,△△△○△△○……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创作数学美的能力。
三、走近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当数学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教师要配合新教材,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能促进学生把课本知识同生活问题更加地融为一体。
如,学习“立体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练习,用橡皮泥、萝卜、木块等材料,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再如《认识时间》后,我让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做时间的小主人。《统计》教学后,我让学生调查全家喜欢吃的水果情况。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要调查全家每人喜欢吃的水果的种类和人数,收集整理数据,再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找规律》教学后,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学生认真观察,用他们明亮的眼睛寻找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规律。有的小朋友说,他家灯开关有规律;有的说,妈妈的衣服上的花纹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她家地板的瓷砖,弹的钢琴的琴键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他下的棋盘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1、2、3、4、5、6、7……这些自然数,一个单一个双也是规律的。
四、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红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红会怎样拿钱?”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 小红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红()元,这时小红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① 162-97;② 62 3;③ 100-97 62;④ 162-100 3。通过观察算式,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式③体现了操作的过程,算式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算式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还发现了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为科学省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给学生自主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发现,是学生树立探究知识的信心,从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样方便,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富有生命力、应用价值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