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晋绥边区又称晋绥革命根据地。它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山西新军以及其它抗日部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敌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晋绥边区建立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关键词:晋绥边区;战略;革命战争
一、晋绥边区的历史
“七七事变”后,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7年9月,周恩来到山西与阎锡山多次会谈八路军入晋配合作战事项,提出在第二战区建立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奉命抵达岚县、岢岚一带,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1月,组建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同年11月,115师抵达汾阳、孝义一带,开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改称晋西南区党委。1938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120师选派358旅715团、师直骑兵营第1连组成120师大青山支队,8月1日,从五寨出发,挺进大青山,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后,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滕代远从陕北来到晋西北,统一指挥八路军和新军反顽作战,1940年5月,反顽战役胜利后,晋西北地区结束了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局面,成为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为统一协调三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各项工作,共同粉碎日军“扫荡”,巩固与扩展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120师和晋西区党委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作为统一领导三个地区党、政、军各系统的最高领导机关。由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1942年5月,中央决定在晋西北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管理晋西北区党委、晋西南工委、绥察工委三个地区党的工作。8月,晋绥分局在兴县蔡家崖村成立。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晋绥分局直接受党中央的领导。
晋绥边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面积并不固定。在1942年极端困难时期,只能控制几个完整和不完整的县,人口不足百万。在面积最大时,达2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长2000余里,东西横广500余里,辖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的75个县、600多万人口。
二、晋绥边区战略发挥的作用
晋绥边区的战略地位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狙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保卫中央。具体来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发挥了“三条线”的作用:
首先,晋绥边区是党中央和延安的安全保障线。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与坚持,不仅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还巍然屹立在黄河以东,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 难于逾越的屏障。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从1940年到1944年,日伪军6次“扫荡”兴县,尤其是1940年底和1942年2月春节期间的两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给兴县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和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烧毁房屋68580间,烧掉门窗5200多副,破坏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30多处,抢走和烧毁粮食2000余万公斤,抢走牲畜2500多头,宰食猪、羊、牛5000头,鸡鸭上万只,抢走银元13000多元,金银首饰、珠宝玉器、衣物绸缎无数,毁坏家具衣物无法统计。全县有2393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700多名男女青年被日军抓走,下落不明,100多个家庭绝户。从1937年10月至1945年9月的八年抗战中,八路军120师和晋绥军区部队共作战10114次,毙伤日伪军100740人,俘日伪军18389人,晋绥边区民兵配合正规部队和单独作战18718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俘虏日伪军17876人;我指战员牺牲13700余人。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在兴县境内的烈士达2000余人。
其次,晋绥边区是陕甘宁边区的物资供应线。晋绥边区所辖范围大多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特别是日军的“扫荡”,使地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当时,晋绥边区党政军粮食供应困难,食盐、棉布等生活用品奇缺。边区军民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荒种田,纺花织布,开办工厂、作坊、商店等。累计开办煤矿、铁矿、铁工厂、造纸厂、皮革厂、制毯厂、被服厂、纺织厂、制鞋厂等82个,开办油坊、粉坊、豆腐坊、盐场等124个,制药厂5个,开垦荒地196万亩,仅兴县就达50万亩。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节衣缩食,为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提供物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仅1946年—1948年,晋绥边区财政给延安中央和西北财政援助资金39211.94亿元(西农币,按1947年标准,折合银元约2亿余元),占到边区财政总支出的73.69%;支援陕甘宁边区粮食19.2万担,占到边区供粮总支出的13.74%;累计支援人工1255.9万个、畜工183.1万个、车工20.8万个,折米4866.5万担。兴县当时仅9万余人口,供养着边区党政军4万余人,平均每2人就供养一名干部。全县人民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捐献金银折合银元27.4万元,军粮1亿斤,全县参军10647人,牺牲1018人。
第三,晋绥边区是延安与华北、华东、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和苏联、蒙古联系的战略交通线。根据中央指示,晋绥边区建立了三条主要交通线:北线,由兴县经岚县、静乐、忻州、崞县到晋察冀边区的北岳二分区。中线,由兴县经临县、方山、交城、清源、太原、徐沟、太谷、祁县,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二分区。南线,由兴县经过临县、方山、交城、汾阳、文水、平遥进入晋冀鲁豫辖区的太岳一分区。兴县是连接三条交通要道的枢纽,由此西经黑峪口过黄河,经葭县、吴堡、绥德、清涧到延安。这三条交通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保证了中央物资供应;二是安全接送刘少奇、聂荣臻、吕正操、彭德怀、陈毅数千名干部和领导往来于延安与华北、华中根据地;三是安全接送白求恩医疗队到抗日前线;四是安全接送美军观察组、外国记者团等国际友人参观访问晋绥、晋西北;五是安全护送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东迁晋察冀敌后;六是安全护送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到达陕甘宁边区;七是接应护送几乎所有的中共七大代表过境,安全抵达延安参加七大;八是协助安排中共中央机关向平山转移;九是及时中转中央与各地的电报。
三、结语
在革命战争年代,晋绥军民艰苦奋斗,前仆后继,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理应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晋绥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晋绥边区;战略;革命战争
一、晋绥边区的历史
“七七事变”后,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7年9月,周恩来到山西与阎锡山多次会谈八路军入晋配合作战事项,提出在第二战区建立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奉命抵达岚县、岢岚一带,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1月,组建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同年11月,115师抵达汾阳、孝义一带,开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改称晋西南区党委。1938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120师选派358旅715团、师直骑兵营第1连组成120师大青山支队,8月1日,从五寨出发,挺进大青山,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后,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滕代远从陕北来到晋西北,统一指挥八路军和新军反顽作战,1940年5月,反顽战役胜利后,晋西北地区结束了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局面,成为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为统一协调三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各项工作,共同粉碎日军“扫荡”,巩固与扩展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120师和晋西区党委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作为统一领导三个地区党、政、军各系统的最高领导机关。由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1942年5月,中央决定在晋西北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管理晋西北区党委、晋西南工委、绥察工委三个地区党的工作。8月,晋绥分局在兴县蔡家崖村成立。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晋绥分局直接受党中央的领导。
晋绥边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面积并不固定。在1942年极端困难时期,只能控制几个完整和不完整的县,人口不足百万。在面积最大时,达2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长2000余里,东西横广500余里,辖晋西北、晋西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的75个县、600多万人口。
二、晋绥边区战略发挥的作用
晋绥边区的战略地位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狙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保卫中央。具体来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发挥了“三条线”的作用:
首先,晋绥边区是党中央和延安的安全保障线。抗日战争时期,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与坚持,不仅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还巍然屹立在黄河以东,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 难于逾越的屏障。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从1940年到1944年,日伪军6次“扫荡”兴县,尤其是1940年底和1942年2月春节期间的两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给兴县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和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被烧毁房屋68580间,烧掉门窗5200多副,破坏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30多处,抢走和烧毁粮食2000余万公斤,抢走牲畜2500多头,宰食猪、羊、牛5000头,鸡鸭上万只,抢走银元13000多元,金银首饰、珠宝玉器、衣物绸缎无数,毁坏家具衣物无法统计。全县有2393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700多名男女青年被日军抓走,下落不明,100多个家庭绝户。从1937年10月至1945年9月的八年抗战中,八路军120师和晋绥军区部队共作战10114次,毙伤日伪军100740人,俘日伪军18389人,晋绥边区民兵配合正规部队和单独作战18718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俘虏日伪军17876人;我指战员牺牲13700余人。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在兴县境内的烈士达2000余人。
其次,晋绥边区是陕甘宁边区的物资供应线。晋绥边区所辖范围大多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特别是日军的“扫荡”,使地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当时,晋绥边区党政军粮食供应困难,食盐、棉布等生活用品奇缺。边区军民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荒种田,纺花织布,开办工厂、作坊、商店等。累计开办煤矿、铁矿、铁工厂、造纸厂、皮革厂、制毯厂、被服厂、纺织厂、制鞋厂等82个,开办油坊、粉坊、豆腐坊、盐场等124个,制药厂5个,开垦荒地196万亩,仅兴县就达50万亩。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节衣缩食,为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提供物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仅1946年—1948年,晋绥边区财政给延安中央和西北财政援助资金39211.94亿元(西农币,按1947年标准,折合银元约2亿余元),占到边区财政总支出的73.69%;支援陕甘宁边区粮食19.2万担,占到边区供粮总支出的13.74%;累计支援人工1255.9万个、畜工183.1万个、车工20.8万个,折米4866.5万担。兴县当时仅9万余人口,供养着边区党政军4万余人,平均每2人就供养一名干部。全县人民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捐献金银折合银元27.4万元,军粮1亿斤,全县参军10647人,牺牲1018人。
第三,晋绥边区是延安与华北、华东、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和苏联、蒙古联系的战略交通线。根据中央指示,晋绥边区建立了三条主要交通线:北线,由兴县经岚县、静乐、忻州、崞县到晋察冀边区的北岳二分区。中线,由兴县经临县、方山、交城、清源、太原、徐沟、太谷、祁县,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二分区。南线,由兴县经过临县、方山、交城、汾阳、文水、平遥进入晋冀鲁豫辖区的太岳一分区。兴县是连接三条交通要道的枢纽,由此西经黑峪口过黄河,经葭县、吴堡、绥德、清涧到延安。这三条交通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保证了中央物资供应;二是安全接送刘少奇、聂荣臻、吕正操、彭德怀、陈毅数千名干部和领导往来于延安与华北、华中根据地;三是安全接送白求恩医疗队到抗日前线;四是安全接送美军观察组、外国记者团等国际友人参观访问晋绥、晋西北;五是安全护送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东迁晋察冀敌后;六是安全护送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到达陕甘宁边区;七是接应护送几乎所有的中共七大代表过境,安全抵达延安参加七大;八是协助安排中共中央机关向平山转移;九是及时中转中央与各地的电报。
三、结语
在革命战争年代,晋绥军民艰苦奋斗,前仆后继,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理应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晋绥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