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光泽这片古老美丽的土地上,蕴藏着深厚的乡土民间文化艺术。它折射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思想、情趣、审美、文化、信仰与道德水准。涵盖了民间文学、音乐、曲艺、民俗活动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三角戏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剧中,反映了本地域特色的文化风土人情,体现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
关键词:光泽;文化艺术;三角戏
一、简况
三角戏,又称三脚戏,顾名思义,也就是三个角色演一场戏。它还有茶灯戏、采茶戏、花鼓灯、三人土戏等别称。三角戏早期从江西流传入,主要区域在闽北、而以光泽县最为集中,年代也最长久。光泽县三角戏在明末清初从江西传入,所以它与赣南采茶戏,上饶采茶戏和抚州采茶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光泽成为三角戏(采茶戏)南传北流的重要中转站。1954年8月,由光泽、邵武两地艺人组成的三角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三角戏名称被正式列入福建省地方剧种名录。
三角戏在不同地方保存了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形态,光泽三角戏以各种演出形式共存,从茶篮灯、马灯表演,到“二小”(二小旦或一小旦一小丑)、“三小”(二小旦一小丑)、还有“半班”(二小旦、一小丑一小生和三场面)等演艺形式。唱腔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曲,即一支曲牌只用于一个剧目,再一类是湖广调,可通用与任何剧目。剧情多为平民百姓的家庭趣事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如有《下南京》、《姑嫂观灯》、《拷打红梅》、《双劝夫》、《双扶船》、《打长工》等剧目。如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角戏古为今用,加入了新元素,编写了宣传计划生育、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廉洁自律等剧目,如宣传廉政文化“八荣八耻”、“八项规定”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戏,把教寓于乐,引发观众共鸣,为弘扬历史文化,传播正能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2010年5月,光泽三角戏被光泽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7月,又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11月,第十五代三角戏传承人吴龙兴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代表性传承人。
二、问题
我们以光泽县崇仁乡三路坑三角戏剧目为例,一是三路坑三角戏剧团虽然在全县有54个演出点,但是多为祠堂、庙会活动的时被请演出;二是剧目虽然有32个,但是多为老戏重演;三是演员年龄偏大。面临后继传承问题;四是收入低,出外演出为农闲季节;五是资金缺乏,难以更新服装、道具、以及创作新剧目。
三、做法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光泽县针对三角戏发展现状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采取了四条措施来保护、传承、发展光泽三角戏,我认我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借鉴。
(一)协会传承
地方民间戏曲主体是艺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支撑,要给民间艺人创设保护传承的平台,给艺人以不懈追求的动力。为此,光泽县成立了光泽县三角戏协会,现有会员32人,多数为热心三角戏传承的老艺人,也有少数为爱好三角戏的初学者。他们以此为平台,经常在一起切磋演艺,相互交流学习,现场传授技艺、技巧给年轻人。有了这个平台,民间艺人相聚,形成经常化,有利于三角戏这一剧种的枯木逢春,再开花、结果。
(二)课堂传承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光泽县第一中学积极承担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闽北音乐进课堂》,课题组选择了最富有闽北乡土音乐代表性的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作为省课题研究、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核心研究课题,他们利用节假日深入民间,拜访了崇仁乡儒堂村三路坑自然村、民国年代的三角戏大师罗雪官正中传入——三角戏吴木金、吴龙兴父子艺人,并观看了三角戏团的演出。接着,光泽县第一中学首先将三角戏引入课题,介绍三角戏的起源、特色并声情并茂地演唱三角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创建了学生三角戏团,开发了三角戏《斑鸠接姐姐》教材剧本,启发学生深刻领会音乐旋律内涵、规律、记录曲调旋律,掌握每个角色的唱腔、韵味、动作、表演技巧,并采用A、B、C三套角色人选,进行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再挑选对音乐爱好、理解力强、节奏感强、动作协调有责任人的学生,进行正式排练。第三上台演出,三角戏代表性传承人吴龙兴师徒等艺人观看后拍手称赞:“演的太好了,教师教得好,学生扮相好。”通过积极开展三角戏进校园、进课堂的舞台艺术实践,三角戏成了全校学生的热门话题,这就有利于对三角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三)扶持传承
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了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光泽县政府将地方戏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三角戏团到农村巡回为群众演出,每年计划扶持演出100场,这对于三角戏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件大好事,即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对戏团增加了收入,有了发展的空间,较好解决了三角戏的生存、传承和发展问题。
(四)资料传承
光泽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全县的戏曲剧种的数量、形式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区域、演出团体、艺人队伍、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并对它进行整理、归档、形成项目库,实行电脑化管理,同时进行筛选适时申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光泽县有“汉族客家山歌”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 ○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光泽三角戏”正在申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申报工作,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人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形成有利“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的氛围。
四、结语
“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政府是保护“非遗”的主体,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文化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社会组织是传承“非遗”的主体,要发挥民间组织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光泽;文化艺术;三角戏
一、简况
三角戏,又称三脚戏,顾名思义,也就是三个角色演一场戏。它还有茶灯戏、采茶戏、花鼓灯、三人土戏等别称。三角戏早期从江西流传入,主要区域在闽北、而以光泽县最为集中,年代也最长久。光泽县三角戏在明末清初从江西传入,所以它与赣南采茶戏,上饶采茶戏和抚州采茶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光泽成为三角戏(采茶戏)南传北流的重要中转站。1954年8月,由光泽、邵武两地艺人组成的三角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三角戏名称被正式列入福建省地方剧种名录。
三角戏在不同地方保存了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形态,光泽三角戏以各种演出形式共存,从茶篮灯、马灯表演,到“二小”(二小旦或一小旦一小丑)、“三小”(二小旦一小丑)、还有“半班”(二小旦、一小丑一小生和三场面)等演艺形式。唱腔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曲,即一支曲牌只用于一个剧目,再一类是湖广调,可通用与任何剧目。剧情多为平民百姓的家庭趣事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如有《下南京》、《姑嫂观灯》、《拷打红梅》、《双劝夫》、《双扶船》、《打长工》等剧目。如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角戏古为今用,加入了新元素,编写了宣传计划生育、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廉洁自律等剧目,如宣传廉政文化“八荣八耻”、“八项规定”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戏,把教寓于乐,引发观众共鸣,为弘扬历史文化,传播正能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2010年5月,光泽三角戏被光泽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7月,又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11月,第十五代三角戏传承人吴龙兴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代表性传承人。
二、问题
我们以光泽县崇仁乡三路坑三角戏剧目为例,一是三路坑三角戏剧团虽然在全县有54个演出点,但是多为祠堂、庙会活动的时被请演出;二是剧目虽然有32个,但是多为老戏重演;三是演员年龄偏大。面临后继传承问题;四是收入低,出外演出为农闲季节;五是资金缺乏,难以更新服装、道具、以及创作新剧目。
三、做法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光泽县针对三角戏发展现状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采取了四条措施来保护、传承、发展光泽三角戏,我认我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借鉴。
(一)协会传承
地方民间戏曲主体是艺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支撑,要给民间艺人创设保护传承的平台,给艺人以不懈追求的动力。为此,光泽县成立了光泽县三角戏协会,现有会员32人,多数为热心三角戏传承的老艺人,也有少数为爱好三角戏的初学者。他们以此为平台,经常在一起切磋演艺,相互交流学习,现场传授技艺、技巧给年轻人。有了这个平台,民间艺人相聚,形成经常化,有利于三角戏这一剧种的枯木逢春,再开花、结果。
(二)课堂传承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光泽县第一中学积极承担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闽北音乐进课堂》,课题组选择了最富有闽北乡土音乐代表性的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作为省课题研究、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核心研究课题,他们利用节假日深入民间,拜访了崇仁乡儒堂村三路坑自然村、民国年代的三角戏大师罗雪官正中传入——三角戏吴木金、吴龙兴父子艺人,并观看了三角戏团的演出。接着,光泽县第一中学首先将三角戏引入课题,介绍三角戏的起源、特色并声情并茂地演唱三角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创建了学生三角戏团,开发了三角戏《斑鸠接姐姐》教材剧本,启发学生深刻领会音乐旋律内涵、规律、记录曲调旋律,掌握每个角色的唱腔、韵味、动作、表演技巧,并采用A、B、C三套角色人选,进行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再挑选对音乐爱好、理解力强、节奏感强、动作协调有责任人的学生,进行正式排练。第三上台演出,三角戏代表性传承人吴龙兴师徒等艺人观看后拍手称赞:“演的太好了,教师教得好,学生扮相好。”通过积极开展三角戏进校园、进课堂的舞台艺术实践,三角戏成了全校学生的热门话题,这就有利于对三角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三)扶持传承
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了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光泽县政府将地方戏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三角戏团到农村巡回为群众演出,每年计划扶持演出100场,这对于三角戏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件大好事,即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对戏团增加了收入,有了发展的空间,较好解决了三角戏的生存、传承和发展问题。
(四)资料传承
光泽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全县的戏曲剧种的数量、形式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区域、演出团体、艺人队伍、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并对它进行整理、归档、形成项目库,实行电脑化管理,同时进行筛选适时申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光泽县有“汉族客家山歌”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 ○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光泽三角戏”正在申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申报工作,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人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形成有利“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的氛围。
四、结语
“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政府是保护“非遗”的主体,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文化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社会组织是传承“非遗”的主体,要发挥民间组织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