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大胆地往前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心的是学生的未来,要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作好铺垫,就必须关注学生阅读的生活性、发展性,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把握阅读的真谛。本文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关键词 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3-0098-0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过程中,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而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人是无法替代的。同样,依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无法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简单粗暴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只有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自主阅读”就是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不是抛开新课标而另立门户的一种教学研究,而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研究如何实施新课标。
  两种情况能诱发学生自主阅读,其一是趣味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急于阅读、乐于阅读,才能转变学生“老师让我读我便读”的消极阅读心态。其二是功利性。纯趣味性与纯功利性仍不能成为学生长久的自主阅读的动力,只有把功利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即把探求知识和个人的爱好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永久性的动力,即我们通常所说内部诱因。但我们一开始仍需要创设各种条件、情境,制造一些外部诱因。所以制造外部诱因必须从目的、意义、原因、作用、需求等功利性出发或从学生的关注、好奇、渴望等趣味性出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阅读活动中一定要能满足学生的功利欲和趣味欲,这种欲望越积极越多就会形成一种求知欲,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为探求某种知识而自觉阅读的习惯。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呢?
  其一,成功的新课导入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这就如同一个演员登台时必须有能力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样,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出场时的亮相要力求精彩。一个故事,一句带有戏剧韵味的道白或唱腔,一个笑话,一首流行歌曲,一个道具,甚至是一个不同以往的动作,如果能引来学生的满堂喝彩,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一半了。学生被你所吸引,同样也会对这堂课的内容兴趣大大增加。
  其二,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样重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教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我们从外界快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生和生活中能随时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在平时的自主阅读中,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文知识有所把握:(1)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包括作者国度,重要作品,作品风格等)(2)字、词积累(包括不认识的字词及优美句段)(3)养成写批语的习惯,对不懂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作圈点勾划。(4)一眼就能瞧出文段中心句用笔圈出来,从而为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打下基础。(5)文中表示觀点的句子或哲理的句子要重点关注。
  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过程,所以老师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对阅读有了自觉自愿的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地上路,不然,老师花再多时间,再多精力,语文的学习仍然是停滞不前。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
  教育要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课堂阅读搞好了,课后怎么办?所以我们的“自主阅读”还要有“延伸意识”,我们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学延伸到生活,从读书延伸到做人。
  我们目前有以下几种引导法:
  第一:相关引导法,让学生在读与课内阅读相关的文章,通过“举一反三”来达到“触类旁通”。比如说,《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关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些大学教授在百家讲坛上演讲,如于丹和易中天两位教授关于论语的演讲。
  第二,积累法,背书比赛等形式来加强积累。可利用班队活动课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开展多样的语文知识竞赛,以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三,推荐法,除推荐大师们的经典名作外,还让学生看看历史、科幻、信息艺术之类的书,凡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书都可以涉猎,因为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
  总之,通过课堂训练,诱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主动思索、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展示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11).
  [2]我的教育信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甘肃省碌曲县玛艾镇中心小学,甘肃 碌曲 7472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启蒙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而同时随着德育教育不断被重视,在小学阶段系统性地开展德育课程,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渗透德育,成为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本文从小学阶段的德育入手,主要讨论了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品质,以及渗透德育的基本渠道。
摘 要研究、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观察是最适合的方法,课堂是最重要的渠道。小学教师课堂观察了解学生,要注意将观察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要素,要注意积累学生学习生活的观察大数据;要与同事甚至家长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要使观察与教育研究、教学反思、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素养;观察法;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 数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习好数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生活效率。本文主要阐述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06-01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推动,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一
摘 要 大爱是建立在道德标准之上的带有社会公益性的奉献行为,大爱之所以区别于“小爱”,是因为大爱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大爱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大爱教育;孝道;“乡愁”;爱国情结;社会公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7-0023-01  联系当前的国情和教育现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 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經验,加强数学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实例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达到消化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构建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课堂活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英语的教学理念不断发展与更新,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也逐渐呈现自由性与多样性。2017年的最新课标中也提到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应用英语游戏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关注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174-01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均不成熟,活泼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
摘 要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当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认识以及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数学学科不仅会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逻辑思维,从一定程度上还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由于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法提升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主题图辅助;高段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
摘 要近些年,随着对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种种研究可以发现,此领域存在着对心理彈性的实际操作定义不够清楚、所贡献的研究成果定位不够明朗等多方面问题。由于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完全可以通过培养阅读能力的形式来促使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向着更为全面、健康方向的发展,此方式也是一个能够有效改善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途径,教师和家长可以合理地对儿童开展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在日常
摘 要高年级阶段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在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取优异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知识灌输的方式为主,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记忆和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种情况,改进数学课堂的教学开展形式,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就成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当前阶段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相应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究的意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读与思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