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严重的“多教少学”现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堪忧。教育家夸美纽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和中国语文优秀教育传统高度一致,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教育(MS-EEPO)的平台互动方式高度统一,二者融为一体,对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少教多学;平台互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一、“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多教少学”现象,课堂成为教师的“讲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教学效率极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能力极弱,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都很差。这种种弊端显然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旗帜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我们不仅会失去下一代,而且会失去民族的未来。于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扎根于中国教育的土壤。
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学生要多学,教师就须多教。然而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非但没有照单全收,反而七折八扣,所得无几。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既然都知道教师多教无益,不如换个方式,给学生创设更具弹性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教得更好、更有效,学生学得更多、更主动,并且获得发展的潜在能力。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即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师的“多教”转变为学生的“多学”。
“少教”就是减少知识的灌输,“多学”就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就是把“讲堂”回归到“学堂”。“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和中国语文优秀教育传统高度一致,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积极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是重在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养成。现今广西也加入了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探讨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任务更为紧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着重通过语文实践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由此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契合的,我们应该广泛推行“少教多学”,这样才能保证在新课改大潮中走得更为稳健。
二、“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高三复习古诗鉴赏的教学中,我就践行了“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并且运用了有效教育(MS-EEPO)操作体系中的平台互动方式的课型方式,学习反馈不错。平台互动方式是选择一个关键的目标要素(知识、能力、信息、创造和品格),围绕这个目标形成多途径、多角度、多功能的刺激状况,并通过小组团队的互动,主动积极地进行功能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强化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它的操作流程有四个环节:确定关键要素;构建多向度平台;交流、互动、共享成果;讲评或补讲、精讲。
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难啃的一块骨头,学生普遍有畏难放弃的念头。因为诸多的考试给他们这样的潜在认识:不管怎么做题怎么学,都读不懂诗歌,答不好题目,得不了几分,时间和精力也白白浪费了,非常不值得!面对这样的学生基础和学习心态,如果在高三复习古诗鉴赏的教学中,还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和学生练,势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学生也很难形成一定程度的诗歌鉴赏能力。故这一专题的复习,我主要是给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搭建预习平台,先学后教
比如,教学“诗歌的意象”这一内容,我就搭建了一个课前预习平台:给诗歌的意象分类。我预设几个意象分类角度,如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等,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别方面去寻找相关的意象,写在白板上,在教室内展示。这样的预习,小组分工好,学生能主动翻阅教材、查看相关资料,并动笔记录下来,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有的学生还总结了我闻所未闻的意象类别,这是学生的独特发现,非常值得肯定。在这个预习过程中,通过查找和展示这两个环节,学生广泛接触了诗歌意象,基本上懂得了意象的概念,也对某些意象的寓意有了些许的了解。在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我才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环节的学习目标:深入领会诗歌意象的寓意。
(二)搭建交流平台,少教多学
在“领会诗歌意象的寓意”这一内容上,我同样给学生搭建了课堂互动交流的平台:写出诗歌意象类别中每个意象的寓意。我给他们提供一些寓意提示,如乡思、离愁、爱情等。各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就用气泡图把月亮、柳、菊等意象的各种寓意快速而直观地展示在白板上。接下来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我给他们搭建了第二个课堂互动交流平台:按照不同的寓意给诗歌意象分类。具有相同寓意的意象,归为一类,用气泡图或树状图展示出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有序进行,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主动梳理了诗歌意象和寓意的关系,组间的成果展示,学生在倾听、质疑、回应等互动活动中共同分享成果。整个学习过程,除了明确学习目标,我不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只是做必要的点评和补讲,不做无趣的知识灌输工具,我感觉他们学习态度更主动、知识容量更多、学习效果更好了。
(三)搭建检测平台,以学定教
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及其寓意”后,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检测平台:出示一首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读诗歌。这是通过检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成果。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结合所给诗歌,针对诗歌中出现的每一个意象进行个性化的品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就能发现学生品读意象时对意象的寓意理解是否到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比如,缺乏联想、想象,过于简单笼统等。根据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高考考点,确定下一课学习目标就是掌握诗歌意象题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以学定教,教的目标明确了,学习针对性强,学生学有所成,品读意象、规范答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我在古诗鉴赏复习中的一个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和“平台互动方式”相结合,收到不错的效果。其实我觉得“少教多学”和“平台互动方式”可以融为一体,它们一个是教学理念,另一个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方式,二者高度统一,缺一不可,能够共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李正良,陈健萍.有效教育实践探究:第三册[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韦月平,女,1979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广西来宾实验高中,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有效教育。
关键词:少教多学;平台互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一、“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多教少学”现象,课堂成为教师的“讲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教学效率极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能力极弱,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都很差。这种种弊端显然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旗帜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我们不仅会失去下一代,而且会失去民族的未来。于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扎根于中国教育的土壤。
一般人都认为教和学成正比例,学生要多学,教师就须多教。然而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教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非但没有照单全收,反而七折八扣,所得无几。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既然都知道教师多教无益,不如换个方式,给学生创设更具弹性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教得更好、更有效,学生学得更多、更主动,并且获得发展的潜在能力。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即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师的“多教”转变为学生的“多学”。
“少教”就是减少知识的灌输,“多学”就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就是把“讲堂”回归到“学堂”。“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和中国语文优秀教育传统高度一致,更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积极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是重在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养成。现今广西也加入了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探讨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任务更为紧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着重通过语文实践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由此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契合的,我们应该广泛推行“少教多学”,这样才能保证在新课改大潮中走得更为稳健。
二、“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高三复习古诗鉴赏的教学中,我就践行了“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并且运用了有效教育(MS-EEPO)操作体系中的平台互动方式的课型方式,学习反馈不错。平台互动方式是选择一个关键的目标要素(知识、能力、信息、创造和品格),围绕这个目标形成多途径、多角度、多功能的刺激状况,并通过小组团队的互动,主动积极地进行功能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强化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它的操作流程有四个环节:确定关键要素;构建多向度平台;交流、互动、共享成果;讲评或补讲、精讲。
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难啃的一块骨头,学生普遍有畏难放弃的念头。因为诸多的考试给他们这样的潜在认识:不管怎么做题怎么学,都读不懂诗歌,答不好题目,得不了几分,时间和精力也白白浪费了,非常不值得!面对这样的学生基础和学习心态,如果在高三复习古诗鉴赏的教学中,还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和学生练,势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学生也很难形成一定程度的诗歌鉴赏能力。故这一专题的复习,我主要是给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搭建预习平台,先学后教
比如,教学“诗歌的意象”这一内容,我就搭建了一个课前预习平台:给诗歌的意象分类。我预设几个意象分类角度,如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等,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别方面去寻找相关的意象,写在白板上,在教室内展示。这样的预习,小组分工好,学生能主动翻阅教材、查看相关资料,并动笔记录下来,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有的学生还总结了我闻所未闻的意象类别,这是学生的独特发现,非常值得肯定。在这个预习过程中,通过查找和展示这两个环节,学生广泛接触了诗歌意象,基本上懂得了意象的概念,也对某些意象的寓意有了些许的了解。在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我才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环节的学习目标:深入领会诗歌意象的寓意。
(二)搭建交流平台,少教多学
在“领会诗歌意象的寓意”这一内容上,我同样给学生搭建了课堂互动交流的平台:写出诗歌意象类别中每个意象的寓意。我给他们提供一些寓意提示,如乡思、离愁、爱情等。各个小组讨论交流后,就用气泡图把月亮、柳、菊等意象的各种寓意快速而直观地展示在白板上。接下来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我给他们搭建了第二个课堂互动交流平台:按照不同的寓意给诗歌意象分类。具有相同寓意的意象,归为一类,用气泡图或树状图展示出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有序进行,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主动梳理了诗歌意象和寓意的关系,组间的成果展示,学生在倾听、质疑、回应等互动活动中共同分享成果。整个学习过程,除了明确学习目标,我不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只是做必要的点评和补讲,不做无趣的知识灌输工具,我感觉他们学习态度更主动、知识容量更多、学习效果更好了。
(三)搭建检测平台,以学定教
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及其寓意”后,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检测平台:出示一首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读诗歌。这是通过检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学习的成果。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结合所给诗歌,针对诗歌中出现的每一个意象进行个性化的品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就能发现学生品读意象时对意象的寓意理解是否到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比如,缺乏联想、想象,过于简单笼统等。根据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高考考点,确定下一课学习目标就是掌握诗歌意象题和意境题的答题思路。以学定教,教的目标明确了,学习针对性强,学生学有所成,品读意象、规范答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我在古诗鉴赏复习中的一个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和“平台互动方式”相结合,收到不错的效果。其实我觉得“少教多学”和“平台互动方式”可以融为一体,它们一个是教学理念,另一个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方式,二者高度统一,缺一不可,能够共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李正良,陈健萍.有效教育实践探究:第三册[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韦月平,女,1979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广西来宾实验高中,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