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变形记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i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看到白白、细细的面粉,总是会凑过小脑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这些白色粉粉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和它玩什么游戏呢?快约上爸爸妈妈,和面粉做游戏吧!探究游戏(宋嫒/设计)游戏 1 嘎嘣嘎嘣变面粉
  适合年龄:5-6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在探索磨面粉的过程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体验获取面粉的成就感,感受参与劳动的乐趣。
  准备材料:石磨(或者石臼)、小麦(或者大麦)、勺子、刷子、盘子。
  亲子探索:磨面粉。
  妈妈:猜一猜它是什么?
  孩子:它好小呀?一粒一粒的?它和面粉有什么关系吗?
  妈妈:它可以变出面粉来哦!
  孩子:它这么胖,面粉细细的;它也不是白色的,怎么变呀?
  妈妈:我们可以请石磨来帮忙。
  1.挖一勺小麦倒进石磨的小孔里,转动会发生什么呢?“哇哦,小麦在一点点地往下降呢!”“它们去哪里了?”
  2.“找到啦,在下面的圆弧里呢?咦,它们没有变成面粉呀,只是变成了好多小小的颗粒。”
  这就是小麦呀!一粒一粒的,捏起来还硬硬的呢!
  3.收集起来,进行第二次研磨,这次能成功磨出面粉吗?
  用小刷子刷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帮忙用盘子接,和孩子一起观察小麦的变化。
  4.再次观察研磨后的小麦碎粒,最后用筛子筛出面粉装盘,完成啦!
  筛面粉的时候,好像下雪一样,真是太有意思了,抖抖抖,面粉就变出来啦!家教指导建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材料的特性,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磨面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也是揭示材料显著变化的过程。在开展亲子游戏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孩子坚持,更要留心觀察孩子的体能消耗,及时给予帮助。可采取亲子交叉游戏的形式,与孩子一起体验亲子劳动的乐趣,引发孩子珍惜粮食的思考。游戏2 面粉家族大揭秘
  适合年龄:3-5岁。
  游戏的时间:15分钟。
  素养目标:运用看、闻、摸等多种感官,探索低筋面粉、中筋、高筋面粉、玉米粉、荞麦粉的不同,了解不同面粉与制作的美食之间的关系。
  准备材料:低筋面粉、中筋面粉、高筋面粉、玉米粉、荞麦粉、小盘子5个、抹布、饼干、蛋糕、馒头图片。
  亲子探索:感知不同的小麦面粉。
  1.摸一摸、闻一闻,这三种小麦面粉都一样吗?
  看来看去,三种面粉哪里不同呢?
  2.把面粉放在手心里,握一握:“咦~我有新发现。”
  区分三种小麦面粉的小妙招:
  低筋面粉:颜色最白,手抓容易成团。
  中筋面粉:颜色乳白,手抓成团时间短。
  高筋面粉:颜色偏黄,光滑,手抓不易成团。
  3.用这三种不同的面粉分别可以做哪些美食呢?快来为面粉找“美食朋友吧”。家教指导建议
  《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究并感知常见物质的结构特点。在用眼睛观察、小手触摸捏团的过程中,感受面粉的不同,了解面粉与生活中美食的潜在联系,帮助孩子不断积累经验,发展探究能力,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活动中还需注意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事后收拾整理的习惯。创意游戏(刘超/设计)游戏1
  魔术阴影面粉画
  适合年龄:3-6岁。
  游戏时间:15分钟。
  素养目标:能主动寻找家中合适的玩具物品做阴影画,构图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能和家长合作,将面粉均匀抖落在作品上,并为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准备材料:面粉、深色卡纸、漏勺、玩具等小物品。
  亲子创作:阴影雪景画。
  1.将合适的玩具、物品,摆放在卡纸上。
  2.将漏勺里盛满面粉。
  3.边拍打漏勺边缘,边慢慢移动漏勺。
  4.洒满画面以后,轻轻移走玩具。
  5.作品完成啦!家教指导建议
  家长注意引导孩子将找到的物品摆拼出一幅完整的场景,如动物园、街道、公园等,拍撒面粉时,可以用“像拍小球一样”等形象的语言指导孩子正确用力。游戏2
  毛耳茸的小可爱
  适合年龄:3-6岁。
  游戏时间:20分钟。
  素养目标: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将卡纸画满,与家长合作将胶水均匀地涂在图案线条上,均匀抖落面粉,保持画面干净。
  准备材料:面粉、卡纸、漏勺、胶水、铅笔。
  亲子创作:胶水面粉画。
  1.用铅笔在彩色卡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用胶水沿着图案线条涂抹。
  3.将漏勺盛满面粉,边拍打漏勺边缘,边慢慢移动漏勺。
  4.将面粉洒满画面以后,卷起卡纸,抖落面粉。
  5.再次点涂胶水。
  6.洒上玉米面粉,或其他有色面粉。 7.抖落多余面粉。 8.作品完成啦!家教指导建议
  在涂胶水时,家长可以先握着孩子的手,一起均匀地涂抹,待孩子熟悉挤胶水的力道和速度后,再让孩子自己尝试。厨房游戏(田杰 李文鑫/设计)游戏1
  面粉变变变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通过与家人一起和面、揉面和用辅助工具给面塑形等活动,充分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有效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并激发其对食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准备材料:
  (1)食材:面粉、南瓜、紫薯、菠菜、水等。   (2)工具:碗、擀面杖、案板、模具、榨汁机等。
  亲子合作:
  1.做彩色面团。
  将胖胖的南瓜、鼓鼓的紫薯、绿绿的菠菜蒸熟或榨汁后,与面粉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呢?
  随着孩子小手不停地揉捏,黄色、绿色、紫色的光滑面团就慢慢出现啦!
  2.做造型面片。
  首先,用擀面杖将醒发10分钟后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片。这一步可需要一点力气和协调能力哦!接着,借助模具,扭一扭、转一转、压一压,造型独特的面片美食就出炉啦!
  3.做美味面条。
  首先,把擀好的面片折叠起来。
  然后,将叠好的彩色面片用刀切成约1厘米宽的长条,再搓一搓、拉一拉,看谁的面条又细又长。家教指导建议
  《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游戏中,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将面粉与其他食物、水融合,制作成面片、面条等美食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手、臂等动作,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知、探索食材,并爱上美食的过程。在与孩子游戏前,家人要提醒或协助他穿好护衣、准备安全合适的辅助工具,游戏时尽量少帮忙,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和操作。当孩子遇到挑战时,要及时给予引导和适度帮助,以此支持孩子体验和享受快乐的面食游戏过程。游戏2
  肚子里的秘密
  适合年龄:4-5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利用发酵后的面团和爸爸妈妈合作,运用搓长、搓圆、压平、捏拉的方式,包馅制作各种点心,感受制作点心的乐趣。
  准备材料:发酵好的面团;豆沙馅(或其他馅料);擀面杖;砧板。
  亲子探索:包豆沙包。
  1.将发酵好的面团搓长、分剂子,再用擀面杖将剂子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皮。可以請爸爸妈妈帮忙。
  2.用小勺挖出满满一勺的豆沙馅,放在面皮的中间,开始捏“肚脐眼”咯!小秘诀:捏“肚脐眼”的时候要捏一下,提拉再转一下,这样“肚脐眼”才会更圆。 3.捏好“肚脐眼”,把包子放在砧板上,小手搓一搓,为它整整形。豆沙包完成啦!
  小小的包子里藏着美味的甜豆沙。
  “妈妈你看!小包子的‘肚脐眼’!”家教指导建议 《指南》指出,“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幼儿通过搓、揉、按、捏等方式尝试将馅料包进面饼皮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手部的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得到发展。同时,家长在与孩子游戏前,需要注意事先为孩子准备好护衣、发酵好的面团、安全工具等。在擀皮、包馅的过程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手把手共同操作;对于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以“家长示范,孩子模仿”的形式进行游戏。游戏3
  创意面塑
  适合年龄:4-6岁。
  游戏的时间:30分钟。
  素养目标:利用染色发酵的面团和各种辅助食材,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运用搓、捏等方式将面团塑形,制作各种造型的食物。
  亲子创意:乌龟背南瓜。
  1.用搓网、搓长、按压等方式对面团进行造型设计。
  先来做个大脑袋,按上圆圆大眼睛。
  2.用筷子压印龟壳和南瓜上的纹路,用牙签将乌龟的头身连接。
  为南瓜做造型。
  3.完成!小乌龟背着大南瓜去旅行咯。闻一闻,好香呀!
  戳个大鼻孔,按上四条腿。家教指导建议
  《指南》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而家中常有的材料——面粉,便可以成为幼儿游戏创作的素材。游戏时鼓励孩子大胆探索、主动独立地尝试操作,家长辅助;游戏后和幼儿共同品尝劳动成果,体验亲手制作面点的快乐。
其他文献
《司马光》《伯牙绝弦》《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小古文,遣词造句凝练,富有音韵节奏与气势,有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但小古文却因年代久远,给学生阅读、理解等带来一定难度。学习小古文难就难在“古”字上,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字词、韵味、妙趣等。因此,利用小古文教学,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在小古文教学中,捕捉发展学生思维的点  小古文中有一些不常用的字
对话人  刘合群(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陈昭庆(左):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近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准确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创新,不断出亮点,在全国处于突出的位置。  如何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五业”—— 事业、学业、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然而,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太明显,过于单一,学生缺乏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具有一定深度的提问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呢?我认为细读文本很重要。现在一线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自己所谓的设计,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因此,只有教师做到细读文本,才能进行深度问题的设计。下面,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读课文后,大多数学生都感觉自己读得懂,但课堂教学中却常表现出阅读得不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停留于浅表层的阅读,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却没读出词语背后表情达意的含义;读懂了句子意思,却没读出句子的深层意味;读懂了段落的内容,却没读出构段间的联系;读懂了故事情节,却没读出故事蕴含的主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常常无法深入。教师应该通过精要的提问引导学生进
教学是重复的,但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重复,而应当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动的重复。要走出重复的机械性,在教学中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物,我们寻找到的参照物就是课时教学档案,而这要从一次磨课说起。  一、一节公开课的三次打磨  我校青年教师参加市级赛课,所选的课文是一首古诗《望洞庭》。在磨课过程中,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话的理解,历经了三次打磨,这三次打磨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打磨,教学中采用的
2019年9月,对统编本教材的研究成了小语界的热点。新的教材,新的尝试,有关这一主题的教学研讨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然而,笔者认为追“新”可为,不应失“度”。找到新旧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充分解读统编本教材的特质,这是第一步;依托统编本教材,明晰方向,合理创新乃为第二步。  仔细研读统编本教材,可以发现一方面教材很重视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重视语文素养,关注学生语文实践的落实。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但并不妨碍从一年级开始。笔者以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策略,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为写话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借助填空融入表达,助力学生概括文本  概括是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让他们进行完整表达,难度较大。如果采用填空进行概括,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
探究性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体会文字传达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阅读获得新的体会。学生虽然不具备完善的理解能力,但是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探究性阅读兴趣  主题阅读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产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  2.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儿歌》(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首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习作是让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学生也委屈,因为没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只在有限的习作课上发掘习作素材,学生素材少难以动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能创造条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倾诉动机,使其不但有表达的需要,更有内容可写,从而多写多练,让“写”成为一种常态,习作又何难之有?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